张爱玲之母黄逸梵:曾倾力培养女儿,为何最终与女儿形同陌路?

晴朗书阁 2023-04-25 15:55:01

因为女儿是著名作家张爱玲,黄逸梵的名字前,总少不了“XXX之母”这个标签。

其实如果黄逸梵有选择的话,她是最不希望活在女儿的盛名之下的。毕竟她这一生的人设,就是追求又美又作、自由洒脱的自我啊!

但是这两位性格极其相似的母女,却没有一辈子惺惺相惜,而是一步步走上了相爱相杀的道路。甚至到黄逸梵临终前,同在海外的张爱玲都没有去送母亲最后一程,让母亲孤单单地离开了人世。

这对母女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1.反抗传统礼教和旧式婚姻的先锋女性

黄逸梵1896年出生于南京状元巷,原名黄素琼。黄逸梵的爷爷黄翼升曾出任首任长江水师提督,是李鸿章的副手。父亲任广西盐道,她的家族称得上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黄逸梵的弟弟进私塾读书时,黄逸梵却被要求学习女工针线。黄逸梵堵着气,将针线盒推到一旁,说:“我也要读书。”家人只当她是闹小孩子脾气,并没有放在心上。

没想到黄逸梵居然用绝食来抗争,几天几夜滴水不沾,滴米未进。家人被磨的没办法,只好同意了她的要求。就这样,黄逸梵得以接受过了系统的文化教育,而不是目不识丁的旧式女子。

这一切,源自于她骨子里的抗争精神。

但黄逸梵虽然争取到了学习机会,却改变不了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在黄逸梵19岁这一年,家里人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将她嫁给了李鸿章的外孙张志沂。

门当户对,才貌相当,在旁人看来,黄张二人的婚姻应该可以成就一段佳话。没想到的是,黄逸梵刚一嫁过去,丈夫张志沂让她大失所望。

张志沂少年丧父,他是由母亲李菊藕一手带大的。李菊藕作为李鸿章的爱女,积攒了一肚子学问,对自己唯一的儿子张志沂,她也抱有很高期望,希望儿子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但张志沂七岁这年,父亲不幸去世了,之后母亲李菊藕变身“虎妈”,每天逼着张志沂背诵诗文,备战科举考试。一旦张志沂背不出来,就要挨打罚跪。

因为担心张志沂被外面的狐朋狗友带坏,李菊藕强迫他穿女装,穿女鞋,这样张志沂就不会有兴趣出去玩耍,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长大的张志沂,的确是张口便能背诵诗文,可是此时清朝已至末路,科举考试也于1905年被废除。张志沂哪里有什么用武之地呢?

再加上从小被母亲管得太严,张志沂的叛逆心极重。母亲去世后,他便彻底放飞了自我,每天忙于抽大烟,逛烟花之地,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看着丈夫不成器的样子,黄逸梵欲哭无泪。她实在不理解,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怎么可以如此堕落呢?

黄逸梵每天含着眼泪,苦劝丈夫改掉恶习,洗心革面。但张志沂内心早已腐烂,任凭黄逸梵如何劝说,都没有什么效果。

在无奈和愤懑中,黄逸梵生下了女儿张爱玲和儿子张子静。看着两个孩子可爱的样子,黄逸梵心中有了些许安慰。但是难道要为了孩子将自己困一辈子吗?

1924年,张志沂的妹妹张茂渊要出国留学了,黄逸梵找借口说,小姑子出国需要人陪同,便和张茂渊一起踏上了出国的客船。

临行前,黄逸梵看着4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心如刀割,她知道自己对不起孩子们,但是事已至此,除了咬牙前行,她别无选择。

黄逸梵的做法,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不负责任的“任性”行为。但如果放到现在这个时代,她绝对是反抗旧式婚姻的杰出代表,以及“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最早践行者之一。

2.归国重续婚姻,带给家庭新的希望

在英国,黄逸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黄素琼这个名字改成了黄逸梵。从此,她带着新名字,展开了崭新的人生旅程。

她去卢浮宫看展览,她跟徐悲鸿、蒋碧微一起学画画,她展开歌喉学唱歌,她和朋友一起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日子过得充实又快乐。

但是哪有母亲不想念自己的孩子呢?

为了表达思念之情,黄逸梵经常购买一些衣服、玩具寄给张爱玲姐弟,希望他们能够开心快乐。而收到母亲寄来的包裹,也是张爱玲姐弟童年生活中最大的期盼。

在英国潇洒几年后,黄逸梵收到了丈夫张志沂的一封信。在信中,张志沂表达了自己的愧意,他希望黄逸梵能够回国,两人重新开始。

黄逸梵被深深打动了,她想,如果张志沂真的变了,自己确实可以给他一个机会。在外这些年虽然自由自在,但是对故土和儿女的思念经常让她夜不能寐,如果有选择的话,谁又愿意永远背井离乡,漂泊在外呢?

黄逸梵回来了,她把国外的生活方式带了回来,带给这个沉闷已久的家很多活力。

她带着全家人搬出了张家老宅,住进了新式洋房。

她邀请文人墨客前来谈诗论道,家里充满了文化气息。

她认真地教女儿画画、弹琴、学英文,希望女儿能够成为一个小淑女。

这段日子,成为张爱玲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然而好景不长,黄逸梵很快发现,张志沂根本就没有洗心革面,他依然每天忙着吞云吐雾,穿街走巷,处处留情。他还故意不支付生活费,希望妻子把积蓄花完,这样以后就再也没有了离开自己的资本。

黄逸梵崩溃了,一个人不能在同一个坑里栽两次跟头吧?巨大的怨气让她每天像个泼妇一般,和张志沂吵个不停。

这样的婚姻当然不可能持续下去,这一次,黄逸梵不再选择出走,而是毅然决然地和张志沂离了婚。

3.倾力培养女儿,但与女儿渐行渐远

离婚后的黄逸梵也才34岁,她把张爱玲接到自己身边,从此开始一边培养女儿,一边过起了惬意的生活。

作为大户人家的女儿,黄逸梵是不缺遗产的。她大约有20箱的古董,如果她懂得量入为出,节俭度日的话,她之后的人生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可麻烦的是,她也有自己的问题。

她极其爱美,喜欢竖着流行的爱司头,涂着红蔻丹,穿着裹身旗袍,极尽妖艳妩媚。她的衣服,多得数也数不清。每年仅仅为了置装,就要花去大把的钱财。

她生活非常奢侈,家里的瓷器,必须出自英国;家里的地毯,必须按照毕加索的画去织;食物方面,她不喝牛奶,只喝羊奶,因为羊奶养人养颜。

据说,为了让黄逸梵喝上羊奶,年幼的张爱玲不得不跑很远的路,去给母亲找羊奶厂挤奶。

对张爱玲,黄逸梵一开始也是出手阔绰的。为了培养女儿成才,她花高价聘请英国的考官给张爱玲补习,眉头都不眨一下。

但钱再多也经不住无止境的花销,时间长了,黄逸梵的存款消耗殆尽,再加上战乱时代,她携带的文物很多毁于战火,后来的日子就变得越发难熬。

人在重压之下很难保持冷静,黄逸梵变了,她的无助和恐慌如影随形,这也大大破坏了她和张爱玲本就脆弱的母女关系。

她抱怨张爱玲:“都是因为你,我好久都没买新衣服了!”

她给张爱玲出选择题:“给你两个选择,一是拿一小笔钱去读书,二是嫁人。如果嫁人就用学费来装扮自己,如果继续读书,就没有余钱来买衣服了。”

张爱玲选择了读书,黄逸梵特别不情愿,觉得女儿给自己带来了无穷尽的麻烦。和张爱玲同住的那段时间里,黄逸梵每天打扮得光鲜亮丽,却让女儿穿着土气的衣服。

张爱玲上大学时,黄逸梵租住在香港租金最昂贵的浅水湾酒店,却让女儿一整个夏天都借住在免费的修道院里。

而张爱玲也因为母亲对自己的嫌弃而痛苦不已。后来她成为作家后,经常在故事里渲染这份疏离感。

黄逸梵对张爱玲最大的伤害在于奖学金事件。那次,张爱玲读书得了800元奖学金,在那时,800元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足以暂时改善她求学期间的困窘状态。

张爱玲兴奋地把钱拿给母亲,黄逸梵看了看便收起来了。后来张爱玲得知,母亲很快就把这800元钱在牌桌上输掉了,并且丝毫没有愧疚之意。

更离谱的还有一件事,张爱玲年少时曾得过伤寒症,黄逸梵和张爱玲吵架时说:“我真后悔当年拼尽全力给你治疗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也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张爱玲是非常敏感的,母亲的一言一行让她如坠冰窖。从此,她再也不奢望母亲能够爱自己、疼自己,主动和母亲划清了界限。

1939年,张爱玲去了香港大学读书,而黄逸梵则迅速赶往美国和男友维基斯会合。男友死于战火后,黄逸梵又先后去了印度、马来西亚、伦敦等地,长年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让她的钱财越花越少,生活越来越困顿。

为了生活,她甚至选择去工厂做了一名机械女工。

1957年,黄逸梵生了一场重病,微薄的收入让她既无钱治病也无钱养身体。她给女儿发去电报:“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见你最后一面。”

但当时身在美国张爱玲同样生活艰辛,她收到电报后,只是给母亲寄出了一张100美元的支票,就为他们的母女亲情画上了句号。

最终,黄逸梵带着遗憾和落寞,死在了异国他乡,终年61岁。

尽管对张爱玲不满意,她还是把自己最后剩下的一箱古董都留给了张爱玲。依靠变卖这些古董,张爱玲得以熬过了最困顿的岁月。对母亲,她也终于不再那么充满怨愤。

写在最后

黄逸梵作为旧式家庭走出来的名门闺秀,走出了一条和传统女子完全不同的道路,其实是很让人佩服的。

她敢于反抗不幸的婚姻,天南海北四处闯荡。

她敢于对自己看不惯的东西说不,绝不妥协。

她敢于朝着梦想而活,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遗憾的是,黄逸梵也有自己狭隘的一面。

她对未来缺乏规划,又过度贪图安逸,导致存款早早花光,将自己置身于孤苦无依的境地。

她对女儿的期待太盛,对女儿极尽挑剔之能事,结果大大伤害了本就脆弱的母女关系。

如果黄逸梵的格局更高一些,对婚姻家庭关系处理得更理智一些,她的人生,或许可以更幸福美满一些。

但不管怎样,黄逸梵这一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活,已经足以称得上酣畅淋漓、无怨无悔了。

1 阅读:23

晴朗书阁

简介:一起聆听旧时光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