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单位内,有些人在政府单位上班,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是行政编或事业编。
某些人,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工作环境优越,十分像公务员,但其实有苦难言。
下面,就根据“赋哥”的脚步,来细数一下“最像公务员”的非编制内人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类型,仅供参考。
1. 乡镇政府雇员。
比如,合同制办事员,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是由政府机关直接聘用,签订劳动合同,从事行政辅助、专业技术等工作。
像领导的专职司机,会计、厨师、文秘。
因为在机关单位内办公,工作流程与公务员高度重合,司机就是领导跟前的红人。
2. 社区工作者。
工作很忙,不过也有对策。
由于一些科局和街道喜欢把事情由社区工作者代劳,承担与公务员类似的基层公共服务职责,比如人口普查、矛盾调解,普通群众也一律视其为是"政府工作人员"。
3. 执法辅助人员。
一线执法力量总是不够的,所以就得请一些敢于往前冲的“工作人员”,于是就会有协助正式执法人员的“临时工种”出现。
最常见的就是交通辅警,那查酒驾、醉驾那叫是一个卖力,实际效果证明,这些执法类岗位的性价比很高,执行力很强。
城管、市场监管等领域也较常见。
不过身着制服,在着装方面还是有差异,仔细辨别很就能辨认,不过千万别轻视。
4. 事业单位合同编。
尤其在公立学校里,正式编享受各种福利,比如在老师休产假时,或者病假等原因,就需要请临时工教师来替代教学。
像医院更是这样,无事业编,合同制护士是占有一定比例的,往往很难区分开来。
好在这类同志社会认可度较高!
5. “第三方“岗位。
比如,你去政务服务窗口办事时,很可能对面坐的就是一位临时工,政府聘请的社保协理员。
由于其中还是有正式的“编中人”,光从业务办理水平来看,也去无法区别编制的。
为何会被认为"像公务员"?
一是工作环境相同。
与公务员在同一单位办公,使用相同系统,接触相似业务,没编制单位才知道。
二是公众认知偏差。
大众对"政府工作人员"身份缺乏细分,易将制服、办公场所等视为"公务员"标签。
事实上。
临时工工作比较辛苦,相关差异很明显。
比如,临时工无编制,合同到期可能面临解聘,稳定性远低于“公务员”。
又如,工资、社保、公积金、晋升渠道等通常低于在编人员,同工不同酬。
再如,临时工转编需通过公开考试(如国考、省考、事业编考试),难度较大。
这些岗位的"像公务员"主要体现在工作场景和职能上,但本质上仍属于临时性、辅助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