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是有区别的。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事业单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破产的。
根据《企业破产法》和《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事业单位若因资不抵债或无法继续经营,可依法申请破产清算。
尽管事业单位背后站着的是组织,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事业单位可能面临破产风险,比如医院。
根据报道,广东梅州一家公立二级医院因财政困难和管理问题宣告破产,事业编制人员没有了单位,便会遭受离职的风险。
如此可见,事业单位在特殊情况下可能进入破产程序,员工需要维护合法权益。
事业单位破产后,编制内人员还好说。
编外人员的安置和补偿怎么办?
主要依据《劳动合同法》《企业破产法》等法律法规,具体包括有四个方面处理方式。
一是经济补偿。
按工作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足半年按半月工资计算,超过半年不足一年按一年计算。
补偿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以劳动合同解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为准。
若工资超过当地职工月均工资三倍,按三倍标准计算。
二是优先清偿员工权益。在破产财产分配中,员工的以下费用优先清偿:拖欠的工资、医疗费、伤残补助及抚恤金;应划入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用;法律规定的其他补偿金。
三是再就业安置。
部分员工可通过公开竞聘转入其他事业单位或新单位。
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员工,可申请提前退休。
鼓励员工利用政策支持自主择业或创业。
四是领取失业保险。
非自愿离职、缴纳失业保险满1年、在解除合同后60天内办理手续的,可申领失业保险。
事业单位破产虽不常见,但绝非没有。
下面再来说一说事业单位员工的分类。
编制内员工是正式工,通过公开招聘、考试等方式进入事业单位,纳入编制管理。
编制外员工通常由合同工、临时工组成,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受《劳动合同法》调整。
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第十二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应当订立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
聘用合同属于人事合同,不是劳动合同,其签订、变更、解除等程序适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相关人事政策。
聘用合同首次聘用通常为3年,存在续聘的问题,后续签订期限为长期或无固定。
需要注意的是,若单位要求编制内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需警惕是否涉及“假编制”或违规用工,应及时向人社部门核实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