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
如今,这个政策落地已经有一年多了。
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从中受益不少。
过去,一些县城常委单位喜欢从乡镇借调人员,还是优秀人员,不然还有退回去的可能,很多人都抢着去,算是积攒经验。
这让基层的骨干在编不在岗,明明是录取的是乡镇,结果还没报道,就被上级机关给截留了,让乡镇的队伍很不稳定。
有了这条政策,就意味着让更多人扎根基层,只有在基层表现好了,变得优秀了才能被提拔重用,而非镀金式的关系使然。
人员稳定了,对当地的情况也更熟悉,尤其对于工作对接,避免因频繁调动导致工作衔接断层。
断了,短时间靠借调到其他机关的便利,大家拼得也就是履职表现,如此,对群众的服务质量自然会有所提升,群众受益。
限制借调后,乡镇干部能专注本职工作,乡镇的事情搞定风风火火,乡镇受益。依赖借调渠道晋升被堵死了,靠工作实绩晋升就会拨乱反正,上级借调机关倒逼完善晋升通道,优化自身人员,也算受益。
或者说,有需要就公开招聘,没有编制就申请编制,让有能力没资源的人能出彩。
当然,禁止借调也是遏制形式主义的有力手段,这对整个组织的形象的是有利的。
因此,组织也是受益的。
每个单位定岗定编定职责不是随便闹着玩的,上级机关自己的人不干活,可以休假却把手伸向基层,这样的做法遭人诟病。
“借调捷径”的好处就摆在那里,就会出现新新形式的借调情况,比如叫跟班培训、跟班学习、挂职锻炼、传帮带等名义。
也要注意,这个政策的措辞,有个关键词叫作“一般”,也就是在特殊情况下是允许的,这也体现出来实际工作的各类情形。
于是,有好几类朋友针对此事,有了倾向性评价,值得大家参考比较下。
1.要对“一般情况”做出进一步说明,比如获得上上组织机关的批准,严格控制时长,对每个借调单位限制人数,对被接单位也限制人数,如此就更加严谨完美了。
2.借调人员的分类。有人说领导打招呼要某人去的,大多数是镀金去的;而被推荐上去的,一直干活最后也很难被留下来。
3.借调的人,期间是不能评优评先的。
4.尤其是要禁止副科级领导的借调,因为这些人大多是自己运作去的,吃不了乡镇的苦,又要占有乡镇的职务,还先晋升。
5.感谢这条政策,现在乡镇干部人员充足了,工作不用兼职那么多了,不用成为单位最辛苦的那类人了,自己抱怨也少了。
6.严控借调能增强人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促使他们更专注于本职工作,提升工作成效。
7.十年借调,青春耗尽,归来仍是“临时工”,啥也没捞着,只剩一声叹息。
欢迎您在评论留下你对此种现象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