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长沙读书时,曾经趁着暑假与同窗萧子升一起到安化县的梅山旅游,顺道拜访了一位当地的文化界名宿。
这位名宿名叫夏默庵,六十四岁,曾经是清末的一名“贡生”,还当过候补县令。民国成立以后,他在安化地方上担任县教育会会长。
毛主席从前在学校时,就从一位安化县的曹姓同学处,听说过夏默庵的大名。知道他曾经就读于前清著名的“两湖书院”,博学多才,经、史、子、集样样精通。
所以毛主席这次到达安化,除了是旅游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前去拜访夏默庵。不料毛主席找到夏宅,却吃了一个闭门羹。
一、夏默庵出上联“难为”毛主席那一年,毛主席只有一十六岁,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夏默庵为人清高傲慢,不肯与之见面,也属人之常情。
但是毛主席并不死心,于是效法刘备,三访夏默庵。当他第三次前去拜访时,夏默庵才极不耐烦地开门与之相见。
结果二人见面后,夏默庵并不讲话,抓起门前书桌上的毛笔,唰唰唰就写了一则“上联”。原来夏默庵懒得与后生晚辈见面,就想用一则上联让对方知难而退。
当时毛主席低头朝那纸上一看,“嘿”地一声笑了。你猜怎么着?原来那夏默庵写的上联,可不是什么好话,是文人圈中所谓的“雅骂”。
少年时期的毛主席心中不服,于是走上前去,也提起笔来,唰唰唰地对出一个下联。却引用了一个历史典故,“骂”了回去。
那么,夏默庵和毛主席究竟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对子,为什么说这一副对子是“雅骂”呢?请继续往下看。
当时夏默庵的上联是这么写的: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毛主席对出的下联则是: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毛主席以“青草池”对“绿柳枝”、“蛙句句”对“鸟声声”,无论是词性、结构,还是类象,都对得十分工整。
后半句以“为公乎,为私乎”这个选择疑问句,对夏默庵的选择疑问句“春到也,春去也”,也显得滴水不漏,所以说这是一幅难得的“工对”。
二、对联的真实含义有许多朋友以为夏默庵是觉得毛主席的下联对得“工整”,所以才对他刮目相看,其实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对对子要讲究工整,虽然对我们今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但是对诗词功底比较深厚的旧时代人来说,算不上有多么厉害。
其实真正厉害的地方是,毛主席不但听出了夏默庵上联中暗含的“雅骂”,还“针尖对麦芒”地通过下联给“还回去”了。
如今的朋友,看不懂夏默庵上联的意思。往往一见到“绿杨枝”和“鸟声声”再加上“春”字,就以为这则上联是在描写春天的美景。
全然不解夏默庵当时的心情,他一大清早被毛主席的敲门声惊醒之后,直到写对联时还带着一些“起床气”。
试问一个六十四岁,脾气又有一点犟的老头子,大清早瞌睡都没睡醒就被吵起来,他还有心情对着吵醒他的人“描写春天景色的美丽”吗?
所以夏默庵上联的真实含义是在说:大清早的,门外到底是哪只“鸟”一直叫?这到底是春天来了,还是春天去了呢?更深层的含义,就是指“叫春”。
文人骂人不带脏字,但是只要你领会到了,就知道他骂得真难听!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的少年访客因为脸皮太薄,自己就走掉了。
可是毛主席不走,他看到上联后,还非得对出来。毛主席的下联也很有意思,你不是骂我“绿杨枝上鸟”吗,我就骂你“青草池边蛙”,看看谁比谁更高级?
你说我是鸟儿声声叫,那我就说你是青蛙呱呱呱。最后我倒要问你,你叫得这么大声,到底是属于公家的青蛙,还是私家的青蛙呢?这个下联,毛主席化用了一个《晋书》中的典故:
话说晋惠帝,也就是那个说出“何不食肉糜”的傻皇帝,他是中国帝王里面最著名的一个“傻瓜蛋”。有一天他在屋外听到蛤蟆叫,转身问官员:“此鸣者为官乎?私乎?”
意思就是说,这蛤蟆的叫声是属于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呢?结果晋惠帝身边的人告诉他,蛤蟆在公家的地盘叫,就属于公家;在私人的地盘叫,就属于私人。
所以毛主席的下联事实上在对夏默庵说:你也不要骂骂咧咧的,我且来问你,你感觉自己现在到底是在公家的地盘上呢,还是私人的地盘上?
“为公乎,为私乎”的“为”,在古代汉语中当“是”讲。例如《左传·宣公三年》中的——“余为伯儵,余,而祖也”,意思就是我是伯儵,是你的祖先。
所以“为公乎,为私乎”的意思就是在问对方,你这叫声“到底是属于公家的呢,还是属于私人的呢”?
如此一来,毛主席不光对上了夏默庵的上联,成功地炫了一把“技”,他不仅读懂了夏默庵上联中无理的谩骂,并且巧妙地代用历史典故,同样以“雅骂”的方式加以还击。
夏默庵读到毛主席这则下联以后,顿时一改先前的傲慢态度。立刻就打开大门把毛主席迎进到堂上,奉为上宾。
不但如此,夏默庵还将自己用一生心血著成的《中华六族同胞考说》,谦虚地拿出来向毛主席这位小友请教。后来,二人就成了忘年之交。
结语毛主席从少年时代起就热爱读书,尤其喜欢文史类知识。早在到长沙求学以前,他就经常四处打听当地谁家有好的藏书。
为了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毛主席经常翻越几座大山去借阅书籍,所以他的文史功底是相当了得的。
旧时代的中国人喜欢写诗词,想要写好律诗,就必须博闻强记,广泛阅读,日常则需要“写对子”来练笔。
七律的颔联和颈联,一般是“工对”或者“流水对”,只有这样写出来的律诗才会合乎要求,并且朗朗上口。
因为作对子的要求很高,对今人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毛主席曾很谦虚地对陈毅说,自己不擅长写七律。
不过从毛主席少年时代的这则轶事看来,他在对对联上,还是过一番苦功夫的,并且写得还很不错。
因为毛主席回敬夏默庵的这个对句,不但完全合乎对对联要“工整”的要求,同时还向对方展示了自己在历史学方面的深厚功力,以及知情识趣的领悟力。
也难怪夏默庵在看了毛主席的下联以后,会立刻一反常态,把这位比自己小了48岁的朋友视为知己,并将自己用毕生心血著成的作品,拿出来向对方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