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孔乙己”的困局:学历是里子也是面子,放下放不下都很痛苦

执笔读春秋 2023-03-18 22:53:13

迫于就业的压力的增大,最近有年轻人在网络上发帖自嘲是“当代的孔乙己”。读了十几年的书,却找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

从前被视为就业“敲门砖”的学历,现在成了“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网友们看到这个说法,纷纷发帖表示赞同,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孔乙己”文学。

央视网和共青团一向关注网络上年轻人的思潮,发现了这种很“丧”的倾向以后,立即撰文指出:

(孔乙己的)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

当代年轻人不应该被困在学历的“长衫”里,在求职问题上高不成低不就。

一时的困难不等于一生的失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这一番劝勉年轻人上进的话,表面上初衷是很好的,可是没想到收到相反的效果。因为许多网友认为:这两个官方媒体是在借着孔乙己批判大家。

于是一些网友愤而反击说:教科书上告诉我们,孔乙己的命运,是由封建科举制度和黑暗的旧社会共同造成的。

我们花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用上了父母全部的积蓄来求学,最后却被告知“只能去工厂打螺丝”。一时之间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还被批判,这是什么道理呢?

还有网友指出,央视网和共青团明显是在“把一个社会问题转移到个体的身上”。怪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自己放不下面子,不够努力。

老舍先生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骆驼祥子,他够放得下身段吧,他拉车还不够努力吗?结果怎么样了呢?

央视网、共青团的发言,本来讲述的只是一个客观的事实,那么为什么又会引起年轻人的反感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一、网友的自嘲与官媒批评

最近几年,因为一些原因,某些官方媒体的工作人员在就这种类似问题发言的时候,经常出现“引喻不当”的毛病。

最典型的莫过于去年或者是更早以前,某媒体记者公然说网友是“小镇作题家”一事,言语之间对“寒门学子”充满了歧视与不屑。

这一次关于“孔乙己”的话题本来只是网友的“自嘲”而已,但是官媒突然站出来发声,就给网友打上“孔乙己”的标签,这是让人没想到的。

因为一个人在失意的情况下是可以“自嘲”的,但是别人将错就错,直接把“自嘲”的内容当成事实,那就是在他人的伤口上撒盐了。

这样说可能有一些人还不太明白两家官媒的发言,为何会让网友不满意,下面我就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吧,例如:

现在有一个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于是在查完正确答案后抱着头痛苦地自责道:“天哪,我怎么连这道题都能做错,我真是太蠢了!”

这时候你想去劝慰一下这个高中生,对他说没关系,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结果你说出来的话是这样:

你以为考上重点中学,就代表着你的智商很高吗?一个人智商的高低,还是要拿到实践中检验才知道呢?

你现在就是不能正视自己智商不高的现实,没有关系,我看好你,别人复习一次,你就复习一百次,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你就说这话气人不气人吧!网友出于自嘲的目的说自己是“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结果你还跳出来,踩上一只脚,“坐实”了网友就是孔乙己,还就“脱不脱长衫”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

这样的话,是个人听了都要发怒,所以就别怪大家反过来就“孔乙己现象”的深层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追根溯源”了。

二、官媒的说法,为何不受网友喜欢?

话说,最近十几、二十年来,官方媒体的一些发言实在是没有水平。不要说比不过解放以前的官媒,就算是比七、八十年代以前的老一辈媒体人,也是远远不如。

其实“央视网”和“共青团”,在网上一直还算是受年轻人欢迎的,因为它擅长以年轻人的视角进行娱乐化的宣传。

比如前一阵共青团就用《阳光开朗大男孩》,宣传我们的重型武器,这种紧跟潮流的宣传方式,直接戳中了网友的心上,所以网友们亲切地叫它“团团”。

但是“团团”这一次也未能避免“踩雷”,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包括“团团”和“央视网”,以及那些骂“小镇做题家”的《中国新闻网》等官方媒体的从业人员,早已经实现了“阶层跨越”。

一条鲤鱼偶然跳过了龙门,化成了真龙,却回过头来嘲笑别的鲤鱼,它对它们说:跳不上来就算了吧,为什么你放不下身段,游回池塘里继续去做鲤鱼呢!

学历不代表着“身份”,更不代表着“地位”。但是这些官媒下的工作人员,大多就是从前通过取得“学历”,才改变了“身份”和“地位”的人。

自己的阶层得到了改变,看待“别人的问题”之时,就开始“划分你我了”。“我”和你们是不一样的,“我”是能变成龙的,“你们”就是不行,为什么你们要好高骛远呢?

这虽然很可能是一个事实,现在的鱼要变龙,比从前难了一千倍,但是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却让人很不爽。

所以不管他们平时怎么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一旦涉及权利与利益的问题,他们讲话的口吻马上就能让人感觉出不同。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我党当年之所以能靠着小米加步枪夺得天下,除了将军、战士们骁勇善战以外,其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思想阵地的宣传做得好。

但是到了现在,我们的官媒却经常在一些宣传口上出问题,批判起网友来,“仿佛把人们当成了假想敌”,这样搞对立怎么能行得通呢?

某些官媒的从业人员,显然的确是脱离人民群众太久了。他们根本不擅于,或者也不屑于真正地,从底层人的视角去看问题。

“小镇做题家”的问题就是一例,“孔乙己脱不下长衫”是一例,还有前不久的“鸡你太美”又是一例。

“鸡你太美”的确不是什么好话,不过官媒在批判的时候可能没有认识到,它的出现,本来是为了批判另一种被金钱操纵的文化娱乐现象。

它的确不文明,但是你把它和别的“恶俗烂梗”一起抨击,就会让人以为官媒在支持某种不良的娱乐文化,于是自然会收到相反的效果。直接被网友骂到“关闭评论区”,能怪谁呢?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开头就告诉我们,分析社会各阶层的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嘲讽“不良娱乐文化”的,是我们社会的敌人吗?不是吧!纵然网友们用词不雅,那也只能算是“矫枉过正”。

努力读书的“小镇做题家”,是我们社会的敌人吗?不是吧!难道现代社会,还要提倡“无才便是德”?

“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又是我们社会的敌人吗?不是吧!学子们只不过是在自嘲,却被官媒“哐”地一声扣上了“迂腐”的帽子,这才让人哭笑不得!

对待网友的言行如此“敌我不分”,又缺乏“同理心”的官媒,也难怪他们前述的言论一出,立刻就遭到了网友的抨击。

结语

在中国,但凡上过学的人都知道“孔乙己”是一个可怜的悲剧人物。网友借他来自嘲,说明网友本身是知道自身现在的“困境”在哪里的,只是有一股怨气需要找到一个通道发泄罢了。

建议官方媒体招聘人员之时,加强一下情商(EQ)方面的测试,发言的时候应尽可能避免在网友的伤口上撒盐。

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嘲讽社会底层的人是“小镇做题家”,批判平民学子是“孔乙己”,这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处理方式。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这个时代的确是变了。在知识分子产出过剩的情况下,普通人的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想继续“跃龙门”的人,只能想办法“卷”死别人。但是那些实在“卷”不动的人选择“躺平”,我认为也无可指责。

说到底,万千富贵,不过是一抔黄土罢了。一个人只要行得端,坐得直,能够对得起天地良心,健康快乐地活着就很好了。

1 阅读:308
评论列表
  • 2023-03-23 10:39

    孔乙己的悲剧不是时代背景造成的?

  • 2023-04-15 02:38

    努力读书十几年,父母省吃俭用还背上债务供出来的高才生,最终还是得打螺丝甚至回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这种书不读也罢,最多读九年,会念字、能算数就行了,然后就去打螺丝或子承父业种田就好了,还能提前十年八年积累些资源…

  • 2023-03-24 09:10

    如果大学毕业是这么个状态,为何不省下高中大学这七年十几万的开销和青春,初中毕业就去打工,每年存两万,七年存十四万,一颠一倒就是三十万,大学毕业一无所有去打螺丝,初中毕业生此时已有三十万,结婚生子做小买卖,为啥会这样?

  • 2023-03-19 09:37

    一本毕业证书闯天下,估计是绝大多数应届生的真实写照!其实没什么不对的,刚开始都是这样,但绝对不能当做是理所当然,毕竟同龄人中或者说同类人当中有比你更好的存在!

  • 2023-03-22 15:01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价值感不是去工厂打螺钉,否则还要屁的教育。

  • 2023-03-22 19:31

    万事皆无用,唯有读书高 这个话是对的,但希望你们不要理解反了,看来你们的确在彻底把他用反了,

  • 2023-03-29 11:27

    日本每百人里大学生45个,除了老人小孩家庭主妇,几乎人人都是大学生。谁在意你是不是大学生?

执笔读春秋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