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游曲阜孔庙,打趣地问许世友等人:孔子姓什么?

执笔读春秋 2023-03-15 23:53:44

据说许世友是当年部队里的“全军第一高手”,论打架,论喝酒,没有人能拼得过他。而且他脾气不好,经常在军队里面骂人。

许世友先后骂过三个师长,狠起来连毛主席都骂过。他唯一的软肋是“大字不识一箩筐”,因此毛主席经常爱开玩笑逗他。

比如1948年打济南时,毛主席故意说打不下来,“我自己官降三级,但是要先斩许世友”;再如毛主席故意劝“不识字”的许世友,“多读《红楼梦》”等等。

1952年,毛主席去参观曲阜孔庙的时候,许世友同行。进了孔庙,毛主席就问许世友:你知道孔子姓什么吗?许世友脖子一梗,指着那牌位上的字说:他不是姓孔吗?

毛主席哈哈大笑道:我告诉你,他不姓孔,姓子。听了这个答案,许世友张大了嘴巴,满脸都写着“我不信”三个字。

孔子姓孔名丘,这件事情就连三岁的小朋友都知道。可是毛主席偏偏说他姓子,这难道不是在开玩笑吗?

孔子明明就叫“孔子”,你说他“姓孔,名子”,我也就信了。要说他姓“子”,难道他名字是倒过来的?那他的名字是叫“子孔”,跟子弹打出来的弹孔是一个意思吗?

毛主席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虽然爱跟许世友开玩笑,但是绝对不会向许世友灌输错误的文史知识,他说孔子姓子,原来是有依据的。

一、中国“姓、氏”的发展情况

战国以前,我们中国人原来是有“姓”,又有“氏”的。现代人如果倒回去读历史,会发现战国以前那些人的名字都非常古怪。

比如有人叫“公子小白”、“共叔段”这类,以及“周公”,他们原来并不姓公、姓共、姓周。这些人名,有的时候是由“氏”加“姓”组成的,有的时候则是由“封号”加“氏”组成的。

并且“姓”、“氏”排列的顺序永远是“氏”在前,姓在后。这有一点像西方人的名字,例如著名的“尼古拉斯·赵”。赵姓就在后面,前面是他的名字。

但是西方人的“姓”,是祖父加儿子再加孙子,一直跟着走的。所以姓会越变越长,在我们中国就没这个问题。因为中国的姓、氏到了战国中晚期,就合二为一了。

古代中国的“姓”是用来标记血缘的,母系氏族社会里,为了区分族群,同一个母亲生下的后代,即同一个宗室相同血脉的人共用一个“姓”。

三皇五帝时期,据说最早只有二十多个姓,到了周朝时扩展到了五十来个。当时凡是名字里带有姓的人都算是贵族,庶民和奴隶不配有姓。

但是君主偶尔会通过“赐氏”的方式,提高一些人的地位。另外,为了后代的繁衍,同姓的人禁止通婚。

到了周朝的时候,国家的人口越来越多,而同一个祖先生下来的后代也变得越来越多。这些同姓的人因为出于不同的旁支,所以血缘已经很远很远了。

当时他们虽然属于同一个宗先,但是因为有嫡出、庶出的区别,以及在国家里面担任职务的高低不同,事实上有了贵、贱之分。

由于“氏”是标记一个人“属于哪一个旁支”的字符,通过它就能鉴别一个人身份的贵贱,所以“氏”逐渐受到重视。于是到了战国时期,很多人直接弃姓用氏,姓氏就合流了。

二、孔子为什么姓“子”?

说完了中国姓氏的发展情况,再回头来说孔子为什么姓“子”。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名叫“纥”,有的书上说他字“叔梁”。

但是也有可能孔子的父亲就是字“梁”,在家中排行老三,因为古人爱在名字里面用“伯仲叔季”做排行。这个叔梁纥的父亲叫伯夏,意思就是说他的名字叫“夏”,是大儿子。

伯夏的父亲叫防叔,防叔的父亲木金父,再向上一直可以推到商朝帝乙的长子微子启。这个微子启原来是商纣王帝辛的哥哥,也就是说,商朝的国姓就是孔子的姓。

那么,商朝的国君又姓什么呢?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他的祖先曾经被“封于商,赐姓子氏”,所以说商朝的国君姓“子”。

微子启原来不是帝乙“嫡出之子”,所以他的父亲死时,把王位传给了帝辛,也就是纣王。后来周朝推翻了商朝,微子启和侄子武庚以及商朝遗民,全部被迁到一个地方集中安置。

周武王去世后,武庚发动叛乱,微子启因在周公和姜子牙打进城的时候及时打开了城门,得到了褒奖,最后受封当上了春秋时期宋国的第一代国君。

这么说起来,孔子本来该是宋国人,但是为什么他出生在鲁国呢?原来,微子启的血脉往下传到第六代时出了一些变故。

有一个叫弗父何的人,本来是王室的嫡长子,不过他主动让位给自己的弟弟,成了平民。再后来,弗父何的血脉往下传,就传了十世,到了孔父嘉这一代。

因为孔父嘉娶了一个很美丽的女人当妻子,遭到朝中权臣的陷害与追杀,于是他们举家就逃到了鲁国,而孔父嘉正是孔子的六世祖。

所以说孔子原来是姓子的,但是为什么后来人家不叫他“子孔”,而要叫他“孔子”呢?这里就要说到中国古代一个“氏”,得以成立的原因了。

“氏”原本从“姓”里分裂出来的,比如古代的一个宗族或者王室,本来成员共同用一个姓。后来他们的孩子长大,其中一些人得到了封邑,就单独从家里分出去。

这些人成立新家,于是他们到什么地方,就以那个地方为“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里面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就是这种情况。

庄公和他弟弟其实都姓姬,这个弟弟的“名”叫段,后来封到了“共”这个地方。于是他的名字就是——“共”(封邑名)+“叔”(家中排行)+“段”(名)。

如果共叔段不是因为想搞事被杀,那么他的后代再绵延下去,就会出现一个“共”氏,等到战国晚期姓氏合流时,就成了共姓。

孔子的情况也是一样,他的祖先本是宋国宗室嫡传,到了弗父何的时代自动放弃了王位。在那个时候,他们就有了自己的一个“氏”,有可能是叫“何”,或者别的什么。

由于古代有一个规定,叫做“五世亲尽,别为公族”,这个“氏”每过五代就还得改一个字。传到孔父嘉父亲那会儿和宋国王室血脉太远,后来他们就用了孔字做“氏”。

所以毛主席说孔子原来姓“子”,其实是没有任何的。不过我们叫孔子为“孔子”,也不是因为他原来就姓“子”。

因为“子”是中国古代对名人的尊称,我们保留了孔子的“氏”——孔,加一个“子”字,表示对孔子的尊重。

结语

毛主席说孔子姓“子”没有错,但是许世友说孔子姓孔,其实并没有错,因为一般人从战国以后就不再使用古老的“姓”、“氏”了。

保守一点说,全中国十四亿人,至少有七、八亿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先的“姓”、“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有人分析中国姓氏合流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到了战国末期,或者是秦汉时期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姓。

因为当时没有纸张,一般人又不做家谱。血脉疏远后,同姓可以为祖了,老的“姓”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

到了秦代,平民凭借战功就可以封侯,这些人本来就没有“姓”。再到了汉代,高祖刘邦就是一文盲,他只怕连自己曾祖父叫什么都不知道,哪里来的“姓”呢?

皇帝尚且不称姓了,百姓还有称姓的必要吗?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中国人都只称氏。真要说“姓”,只能凭现在的“姓”去倒推最古代的“姓”。

但是普通人这样倒算“姓”、“氏”的意义不大,推测出来还不准确。因为一些人的“姓”、“氏”在历史传承过程当中被人为地修改过。

中国“姓”、“氏”合流这个问题,如今的人要想知道答案很容易,网上搜一下就出来了。如今会上网,求知欲强的朋友们,恐怕大都已经知道孔子不姓孔了,也知道屈原不姓屈了。

不过毛主席当年要知道这个答案,却很不简单呢。因为尽管古书《世本》里面记录着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的微子启,可是里面并没有直接说微子启姓子。

所以毛主席还必须得读过《史记·殷本纪》,还要记得里面有一句话提到过商朝君王的祖先曾经被舜帝“封于商,赐姓子氏”。

一般人如果没有刻意去研究这个东西的话,恐怕还不容易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还是要读过班固的《白虎通·姓名篇》,或者顾炎武《日知录》等古书,才会知道了。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古代书籍涉猎之广,对孔子也是做过深入研究的。

35 阅读:16135

执笔读春秋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