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率领大军回到都城。不久之后,北周宰相范质等人被士兵押送到赵匡胤面前,赵匡胤“呜咽哭泣”,向范质陈述被迫称帝的过程。
范质还没来得及说话,赵匡胤的部将罗彦环挥舞着手中的武器,说道“今天必须要有个天子”。
赵匡胤大骂罗彦环,呵斥他后退到旁边。
范质走到大臣王溥身边,用指甲狠狠掐住他的手,对赵匡胤说“太尉既然已经通过禅让礼仪接受帝位,以后应当侍奉太后如母,赡养少主如子,千万不要辜负先帝旧恩”。
就这样,赵匡胤顺利得到朝中大臣的认可,顺利登基称帝,由于赵匡胤担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治所在宋州,于是将定国号为“宋”,从此开启宋朝319年国祚。
陈桥兵变,历史上又称为“黄袍加身”,是宋朝的开国大事件,赵匡胤表现出“无奈登基”的面目,然而,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也许是一次精密布置的篡位政变。
今天,笔者从陈桥兵变系列事件的三个漏洞出发,结合宋史资料,尽可能还原赵匡胤登基的真实过程。
陈桥兵变的过程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七岁的幼子继承皇位,符太后主持国家大事。960年的正月初一,一封边关紧急军情打破都城的平静,北汉政权联合契丹大举入侵,边疆战事危机。
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敌。--《宋史》
符太后拿不定主意,于是召见宰相范质询问对策。范质思考之后,适合带兵出征的人选有两个,分别是赵匡胤、韩通。但是,在柴荣活着的时候,韩通就经常被任命为守城将军,非常擅长守城。
经过综合考虑,范质向符太后建议由赵匡胤带兵出征。
一切都在赵匡胤的意料之中,当他接到带兵出征的命令,赵匡胤以兵少将寡为借口,百般推辞,最终符太后授予赵匡胤最高军事调动权,可以调动各地全部兵马,也就是说,赵匡胤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军事指挥权。
赵匡胤随即开始部署出征事宜,他首先安排慕容延钊带领前军提前1天出发,因为慕容延钊不是赵匡胤的亲信,此举主要是为了支开他,避免他影响自身的计划。
紧接着,赵匡胤安排高怀德、张令铎跟随自己出征,同时尽可能地抽调京城禁军,以此削弱京城的防御力量,便于快速突破京城的防御。
仅仅这样还不够,赵匡胤特意将爱将石守信、王审琦留在京城,负责守卫都城,这是为了形成里应外合,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策应打开城门,为大军回城提供便利。
事情如同预想的那样,当赵匡胤率领的军队行至陈桥后,经过一夜“天翻覆地”的变化,赵匡胤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披上黄袍,被拥立为皇帝。
未及对,有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宋史太祖本纪》
从《宋史》记载可以看出,赵匡胤称帝完全是无奈之举,是半推半就的状态。然而,仔细分析陈桥兵变的过程,会发现其中有三个漏洞,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
第一,边关的紧急军情是故意捏造的。北汉和契丹联合入侵,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导火索,正是有这个起因,赵匡胤才能掌握最高军事调动权,顺理成章地将不是亲信的将领调开,将亲信安排在政变成败的关键位置上,比如城门守卫。
然而,在赵匡胤顺利登基称帝后,朝廷并没有出动大军抵御北汉和契丹联军的入侵,在史料中用“辽兵自行遁去”来结束这场“入侵”。
这里很显然不合理,赵匡胤作为新登基的皇帝,如果真的有敌军入侵,敌人不会放过新旧皇帝交替的绝佳时机,宋廷一定需要派兵出征。
即使再退一步,按照游牧民族发动战争的目的来说,北汉和契丹联军得知宋朝初立,大概率也会掠夺一番,无功而返的可能性极低。
与此同时,在同时期的《辽史》资料中,也没有提到在这一年的南侵。
综合来看,北汉和契丹联合入侵的情报是赵匡胤伪造的,同时也说明,陈桥兵变是赵匡胤蓄谋已久的政变计划,而不是偶然被迫的“黄袍加身”。
第二,黄袍道具是提前准备好的。皇帝是九五之尊,处于社会阶层的最顶端,帝王穿的衣服、使用的器物有明确的等级规定。
秦汉时期,帝王穿的龙袍是黑色,自从唐朝以来,皇帝穿的龙袍转变为黄色的,其他人擅自拥有龙袍都是死罪,因此赵匡胤部将从军中直接拿出黄袍,必定是提前准备好的,否则仓促之间不可能拿出来龙袍。
第三,转移家人是防范政变失败后受到要挟。根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记载,军事方面安排妥当后,赵匡胤带领大军出发之前,他特意将家人安排在定力院寺庙的藏经楼,以防不测。
从赵匡胤提前转移家人可以发现,他这是在保障家人的安全,即便前线军情是真的,短时间内战火也不会烧到都城,赵匡胤此时急于将家人转移,可以证明都城很快就会面临一场战争,而赵匡胤的家人可能会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把柄,为了不被敌人拿捏,赵匡胤选择提前转移家属。
此外,根据《宋史》记载,当赵匡胤的母亲得知儿子发动陈桥兵变后,并不感到惊讶,反而是高兴的、欣慰的,她说“我的儿子向来是有大志向的,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吾子素有大志,今果然。--《宋史 杜太后传》
从赵匡胤母亲的反应来看,她对于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称帝并不感到意外,更说明杜太后是知道赵匡胤心思的,他一直在等待着合适的机会。
综合以上三个“漏洞”来看,赵匡胤虽然在史料中以被迫无奈的形式登基称帝,建立宋朝,实际上,赵匡胤是经过精心谋划的,这是蓄谋已久的一次完美帝王交替。
结语虽然赵匡胤登基的过程是提前谋划的,但是并不影响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君主。从唐朝末期的动乱之后,中原地区迎来了民不聊生的五代十国时期,此时的帝王宝座经常变动,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生活苦难的百姓需要有人建立强大稳定的政权。
在赵匡胤时代,有位名叫陈抟的华山隐士,被人们尊称为“易学大师”。当赵匡胤登基的消息传到陈抟的耳朵里,他只留下一句话“天下从此平定”。
赵匡胤在发动兵变准备率军杀回都城,逼迫幼主让位,在出发之前,他特意传令:所有军士要保护好太后和幼主,不得侵扰大臣,不准劫掠国库,违令者诛灭满门。
一道军令,足以看出赵匡胤的与众不同,在当时“皇帝轮流坐”的时代,纵兵劫掠是常有的事,然而赵匡胤却能命令禁止,这就让赵匡胤与所有五代十国的政变者区分开。
明太祖朱元璋对赵匡胤的评价也非常高,他赞扬赵匡胤是唯一顺应天下局势的人,拥有君临天下的美德和安定社会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