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明朝历史上最屈辱的一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郕王朱祁钰被推上皇位,即明代宗。
有一天,朱祁钰进入皇家秘室,看到一支寒气逼人的箭,不解地问身边的禁军校尉,被告知这是“落月神箭”,是明朝三大神箭之一。
在禁军校尉的带领下,朱祁钰看到一份记载,明朝有三大神箭,分别取名为贯日、落月、狼牙。“贯日神箭”是出自明朝的建国功勋徐达家族,“落月神箭”是出自统帅全国卫所的都督瞿通家族,“狼牙”是出自明朝中期名将杨洪家族。
在这份记载中,还记录了一个瞿家的故事,在靖难之役中,瞿能父子差点生擒永乐皇帝,由于这样的记录只有皇帝才能看到,因此朱祁钰对此感到很陌生、很震撼。
“落月神箭”的主人瞿通,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翁瞿能的父亲。我们以史料为基础了解瞿能的生平故事,感受瞿家“一门三忠烈”的豪情。
父辈乱世夺江山、吾辈安民定边关瞿能的父亲名叫瞿通,他是安徽合肥人,不堪忍受元朝末期的暴政,瞿通独自前去投靠朱元璋,可以说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一批人。
朱元璋经过十余年的征伐,于1368年在南京建立明朝,成为君临天下的最高统治者。
起初,朱元璋是在南京设立大都督府,负责统帅管理全国的兵马。
到1380年,朱元璋感觉到这种模式容易导致军事权力过于集中,不容易控制,于是重新建立五军都督府,同样也是掌管全国兵马,不同的是,按照各省区域分属左、右、前、后军都督府,京师的兵马归中军都督府管制。
在这次体制改革后,每个都督府设置左都督、右都督和都督佥事。瞿通,凭借积累的赫赫战功,被封为都督佥事,相当于“战区第三把手”。
1383年,瞿通因年龄大、旧伤复发等原因不幸去世,明太祖朱元璋辍朝以示哀悼。不久之后,朱元璋便诏令瞿能承袭父亲官职爵位,任命瞿能为四川都指挥使。
《明史 瞿能传》记载:“父通,洪武中,累官都督佥事。”
瞿能曾经跟随父亲从军征战,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对兵法的理解非常深刻,能够灵活运用,此外瞿通还非常擅长骑射,明朝初期猛将如云,但是瞿通在“将二代”中已经名声大振。
从此,瞿能的身份发生些许变化,他正式走上洪武年间的政治舞台,他将在川蜀大地展现个人才华、大放异彩,让满朝文物重新认识这位瞿家“将二代”的另一面。
在担任四川都指挥使期间,瞿能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他和布政司、按察使的官员都相处愉快,这让四川的政府管理很高效,百姓对官府的信任度很高。
当时,明军早已平定川蜀地区,但是地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非常艰难,瞿能结合实情实施屯兵戍边,带领军队开垦荒地进行屯田生产,减少百姓的税赋负担。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以茶易马”的战略,也就是用川蜀的茶叶换取品种优良的战马。
瞿能在完成茶马交易的同时,注重鼓励当地百姓交易买卖生活物资,这让朝廷有了源源不断的马源,百姓有了更丰富的物资,官府有了更优厚的财政。明太祖朱元璋对瞿能的表现非常满意,专门传旨表扬瞿能。
当时,云南、贵州等地还在征战,而蜀地处于“黔之腹、滇之喉”,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瞿能时刻关注前线战况变化,以及当地蛮夷部落的动向。
1390年,西番的蛮夷首领率众叛乱,朱元璋任命凉国公蓝玉为主帅、瞿能为将军,共同前往平定叛乱。
瞿能在平叛战争中,针对不同大小的部落,采取不同的战术,或坚决平叛,或耐心安抚,最终连战连捷,俘获叛军首领及士卒上万人,全部押送到南京交给朱元璋处置。
蓝玉是明朝初期的名将,但他对瞿能的军事才能非常赞赏,在此战结束后,亲自向朱元璋建议让瞿能带兵驻守此地。朱元璋在这里设置大田千户所,要求瞿能留下镇守。
为了让当地人尽快转变生活方式,瞿能带领百姓修水渠、运用家畜耕作,还专门传授耕种技巧和时节,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放弃山野打猎,到村庄定居耕种。
史料记载村落的人口增加几万人,彻底改变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让此地真正融入明王朝疆土。
1392年4月,已经归降明朝的月鲁帖木儿背叛朝廷,当时他已经是建昌卫的指挥使,这次又联合其他5个地方的部落首领同时发动劫掠,抢夺当地牛马牲畜、粮草军械。
朱元璋得到奏报,仍然派蓝玉、瞿能率领明军前往平叛。
5月,月鲁帖木儿早已知道瞿能的本领,不敢迎战,于是派人把子女送过去作为人质,以此来诈降拖延时间。
瞿能没有识破“假投降”,结果月鲁帖木儿带人逃出包围圈。瞿能得知后立即派兵追击,终于在双狼寨展开激战,瞿能身先士卒带领明军连破敌营,成功消灭叛贼势力。
经过这次的叛乱,朱元璋废除边地的行政建置,而是改为军事建置,任命瞿能为统领,总管西陲军事,协助蜀王朱椿教化当地百姓,当时朝廷派遣驻军5万多人。
可以说,川蜀之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日益富足,200年时间不再遭受战争的影响,瞿能做出了极大贡献。
洪武劫难侥幸保命、效忠建文报答圣恩洪武26年,即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捉拿蓝玉,经过3天的审讯后,蓝玉被诛杀,残忍地灭掉三族。
紧接着,因“蓝玉案”受到牵连的文武官员多达2万余人,这些人全部被诛杀。起初,朱元璋还会亲自审理受到牵连的人,但是随着事态发展,全部由刑部审判定罪,不论是否有事实证据,悉数被诛杀。
当时,瞿能还镇守在四川,但他曾经和蓝玉多次合作练兵征战,有些私下信件来往。就在朱元璋的锦衣卫前来捉拿瞿能的时候,蜀王朱椿勇敢地站出来保护瞿能,经过向朱元璋求情解释,最终洗脱瞿能的“嫌疑”。
就这样,瞿能在蓝玉案中侥幸留下性命,要感谢救命恩人朱椿。同时,也是因为瞿能平日作风谦虚友好,不仅能够与四川的行政官员搞好关系,更是心系百姓得到朱椿的欣赏,这才能够得到朱椿的仗义执言。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去世,皇太孙朱允炆接替皇权称帝,史称“建文帝”。
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建文帝即位后便着手削弱藩王,考虑到燕王朱棣实力强大,于是采取从弱到强的顺序,先后削掉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其中最震撼世人的是湘王朱柏举火自焚,其他藩王则全部被贬为庶民。
此时,朝堂上暗流涌动,尤其是燕王朱棣坐立不安,建文帝最不放心四叔朱棣,派人专门盯着燕王,授命亲信可以自行决断伺机逮捕朱棣。
燕王朱棣得到这个消息后,当即决定起兵举事。1399年7月,朱棣在北平举行誓师大会,控诉建文帝遭奸臣蒙蔽,残忍杀害至亲,以“诛奸臣、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对抗朝廷。
建文帝得知朱棣反叛的消息,立即组织军队讨伐,然而经过朱元璋晚年的洪武劫难,功臣名将纷纷陨落,朝廷处于无将可用的尴尬境地。
最后,建文帝选择老将耿炳文担任平叛大将军,率领朝廷军队平定燕军。
1399年8月,朱棣“出其不意”在中秋月圆之夜发动奇袭,击溃耿炳文的先锋部队。紧接着,朱棣率领燕军在真定再次击败南军,耿炳文收缩兵力据城坚守。
建文帝在南京听闻前线奏报,在黄子澄的建议下,决定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替换掉耿炳文,指挥南军与燕军作战。
建文帝为李景隆物色辅助人选,其中就有远在四川的瞿能,立即调动瞿能回到南京城,算是结束长达17年的守边生涯。
从此时开始,瞿能正式进入靖难之役,他立志用胜利来报答建文帝的信任,但他不知道接下来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死战破城撼北平、落月神箭惊朱棣燕王朱棣对李景隆极为轻视,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得知李景隆统帅南军后,留下妻子徐妙云、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城,自己则先救辽东、再袭大宁,留给朱高炽的要求只有两个字:坚守。
李景隆知道北平守军不多,于是马不停蹄地赶到北平城下,随即便发动攻城。
由于李景隆求胜心切,粮草辎重并没有全部跟上,当时正是寒冬十月,南军将士本来就不适应北平的寒冷气候,再加上粮草御寒营帐不足,导致军中怨言四起。
李景隆认为只要攻破北平城,朱棣就会丧失“大本营”,平叛也就指日可待了。因此,李景隆指挥大军采取多种攻城方式,比如用火焚烧、火炮轰击、云梯攻城、地道入城等,但是都没能奏效。
防守北平的朱高炽也很聪明,当敌人进攻时坚守不出,当敌人休息时就从城墙上放下去,敲锣打鼓让南军的士兵不能好好休息,李景隆对此毫无对策。
《明史 瞿能传》记载:“攻北平,与其子帅精骑百余攻张掖门,垂克。景隆忌之,令候大军同进。”
有一天,瞿能带着儿子瞿陶以及麾下几百人,悄悄潜伏到张掖门附近,趁守城士兵换防休息,瞿能带头爬上城墙,与燕军绞杀在一起。
面对人数远超自身的敌军,瞿能毫无畏惧,反而愈战愈勇,让燕军士兵胆寒,不敢上前。
瞿能抓住机会,砍开城门,呼喊带来的几百位士兵准备继续向城内冲锋,但是,瞿能害怕城中敌军数量众多,后续没有部队跟进很难守住,于是呼喊李景隆派兵支援。
李景隆心中想,北平城已经破城在即,今天瞿能能够登上去,明天我也能登上去,于是快马向瞿能传递军令:撤退,勿中计。
瞿能不敢违抗军令,无可奈何下只能带着将士撤退出城。
北平城破的消息让朱高炽大吃一惊,他立即到张掖门查看,发现城墙坚硬有凸出的地方,可以攀登上来,立即命令士兵取水,不断浇在城墙上,由于天气寒冷,滴水成冰,这里成为光滑的冰墙,朱高炽一直在城墙上监督到后半夜才离去。
《明史 瞿能传》记载:“于是燕人夜汲水沃城。方大寒,冰凝不可登”
第二天,当李景隆、瞿能再次来到张掖门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是光滑不可攀爬的冰墙,瞿能懊悔不已。
几天之后,燕王朱棣率军回援,李景隆只能错失良机、无奈撤退。
1400年5月,李景隆与朱棣在白沟河对峙,双方都想占据白沟河上游的地形优势,从上游进击河对面的下游敌军。
一天,朱棣率先采取行动,他命主力部队制造渡河作战的假象,自己则带着精锐部队从上游准备悄悄过河。
让朱棣没想到的是,瞿能早已再次设下埋伏,带头勇猛冲杀刚刚渡河的燕军,导致朱棣麾下部队死伤惨重,但是朱棣还是突出重围,双方一直苦战到深夜,最后才各自回营,准备明天再战。
《明史 瞿能传》记载:“与燕师战。能父子奋击,所向披靡。日暝,各收军。”
经过一夜的休整,燕军士气恢复不少,但是瞿能麾下的将士精神更抖擞,严阵以待。
瞿能和儿子瞿陶、瞿郁冲在最前面,擒杀燕军数百人,燕将面露恐惧,不敢应战。朱棣激励将士,聚集上万骑兵精锐围攻瞿能,朱棣则又率领几千人突击瞿能左边,意图左右夹击。
就在瞿能与燕军苦战的时候,李景隆率3万大军赶到,迅速按计划包围燕军,朱棣得知中计后且战且退。
朱棣在南军的围困中来回冲杀,体力消耗极大,他骑的战马接连受伤,前后共换了三匹战马,手中的剑都砍断了,而此时,瞿能正挥舞着利刃冲杀过来,情况非常危急。
就在这时,瞿能的儿子瞿陶举起弓箭对准朱棣,一箭射中燕王的头盔,正是“落月神箭”,差点要了朱棣的命,朱棣披散着头发慌忙爬上河堤躲避瞿能。
《明史 瞿能传》记载:“王急佯招后军以疑之,得脱去。”
就在关键时刻,朱棣灵光一闪,他站在河堤上假装挥舞马鞭,好像在召唤河堤后面的伏兵,李景隆看到后,害怕真的有伏兵,急令瞿能后退。
这次,瞿能没有再听军令,大喊“燕王累了,不趁此时擒获,还要等待什么时候”,瞿能带着身边铁骑冲杀过去。
巧合的是,朱棣在逃跑时,被冲过来救驾的朱高煦看到,朱高煦立即应战,朱高煦的战斗力很强悍,经过连续交战,瞿能最终被朱高煦众将围攻而死,瞿能的儿子瞿陶也战死。
《明史 瞿能传》记载:“能父子死于阵。”
经过白沟河之战,瞿能父子战死沙场,李景隆损兵折将,鲜血染红了白沟河的河水,从此之后,建文帝再也不能组织起来大规模的军队抵挡燕军,靖难之役从这里已经见分晓。
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他诛杀数千个反对自己的人,但是对瞿能父子英勇无畏、忠心耿耿的事迹却极为赏识,专门让人将瞿能父子的事迹昭告天下,派人将瞿能尸骨安葬在家乡。
瞿能儿子瞿陶一箭射中朱棣头盔这件事,也是朱棣要求记录在皇家密室中的,因此对于明代宗朱祁钰来说,这是非常陌生的瞿家历史,是消失了50年的武将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