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视线从平等移开,我们反而会忽略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相比于是否为少数群体的区分,经济状况悬殊才是不平等的根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4422d94647a80fc107d4fb5850cd247.jpg)
无家可归者以帐篷为居所(摄于伦敦维多利亚堤岸)
“贫穷”议题变迁史
“这个国家没有任何初级贫困1(primary poverty)人口,”玛格丽特·撒切尔在1978年接受天主教先驱报(Catholic Herald)采访时这样断言,五年后她当选为首相,提出“贫困存在的原因是有些人不懂得如何规划、使用收入”,贫困不是社会政策导致的,而是根源于“个人缺陷”。即使被自己党派的下议院议员逐出唐宁街10号,卸任首相后的第6年,她在尼古拉斯·雷德利纪念讲座上发言,仍然坚持“贫穷不是物质不足而是行为错误所致”的观点。
撒切尔夫人执政的11年期间,她降低最高税率、打压制造业和商会,这些举措使贫困人口境遇更加糟糕,不平等的现象更加严重。
“贫穷不是物质匮乏而是行为错误所致”并非是独属于撒切尔夫人的“咒语”。“贫穷应该归咎于能力低劣、缺乏教育的人们自身,和社会不平等一样是道德而非政治议题”,这种认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且形塑了当今的公共政治。
从维多利亚时代界定“不值得救助的穷人”,到20世纪60年代“贫穷文化2”概念横空出世,从1997年托尼·布莱尔上台后新工党推行应对“问题家庭”的政策,到前就业与养老金事务大臣伊恩·邓肯·史密斯对生育超过两个儿童的家庭设定福利上限,声称这是为了警醒穷人“养育孩子是一笔损耗的开销”,当政者仿佛将穷人因不幸而受到指责甚至是惩罚视若无物。
过去几年,随着特蕾莎·梅的内阁以工人阶级伙伴的形象执政,阶级分野似乎更为凸显。但罢工事件的频频爆发和保守党支持率的断崖式下跌,又将一些经典讨论带回政治舞台。
两个英国
如今似乎有两个英国,一个在保守党的理想图景里,一个则是大多数人实际存在于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去年,占总人口比例五分之一的最低收入群体收入降低3.8%,与此同时,同等比例的最高收入群体收入则提高1.6%,这是英国。某位前财政大臣“忘记”上交的税收,其数额远超过一个护士一生的收入,这也是英国;一些人因为无力支付暖气费而死于低温,这还是英国。
《每日邮报》(Daily Mail)引用了保守党智库Civitas关于“对国家的依赖”(state dependency)的报告,称这个国家超过一半的人口“毫无代价地获得了利益”。极度富有的人们抱怨所得税无形之中迫使他们支付很多,这是英国。阿什菲尔德的保守党议员李·安德森(Lee Anderson)在演讲中对护士们应该如何规划使用自己微薄的薪资指指点点,这也是英国。
10%的人占有这个国家一半的财富,要求他们支付一半的税收怎会不合理?薪资16万英镑的首相选择贷款80万来维持生活开销,而他的议员却有资格去说教收入3万英镑的护士要对自己所得心怀感恩?
在后撒切尔时代,社会个性化潮流兴起,阶级视角被凝聚共识的呼吁消解,这使贫困更被掩饰为个人失败而非社会问题,归因于个人行动而非结构性不平等。
追求多样性反而扩大不平等
而正如贫困问题长期以来被归咎于个人缺陷,如今,对不平等的关注正为一个新的趋势混淆:用“多样性”(diversity)代替平等。“人们要求平等,但政府给出的方案是尊重多样性,”这是美国学者沃尔特·本·迈克尔斯(Walter Benn Michaels)观察到的现象。“但精英鼓吹多样性不会丝毫削减其精英性。”
不少相关研究将平等偷换概念为多样性、并且不再使用阶级分析法,这是迈克尔斯观察到的现象。他和同行学者、活动家小阿道夫·里德(Adolph Reed, Jr)最新出版的论文集收录了他们20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这些现象提出质疑。他们将论文集挑衅般地命名为《没有阶级就没有政治》(No Politics But Class Politics),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否定种族问题或者性别歧视。他们要强调的是阶级分析在任何对社会不平等的讨论中都应该被置于中心地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320ece8d99f79b31cebbd4d9b92fc82.png)
论文集封面
追求多样性的道德动力源自事实——少数族裔、同性恋者、女性等群体总是受到歧视,被排除在权力和特权之外。尊重多样性看似能推倒排外主义筑起的高墙,有助于促进更加平等的局面出现。
然而,平等和多样性并不等同。社会团体和机构变得更加多样化,也不能动摇人们经济地位极度不平等的事实。据里德的研究,偷换概念的产物是“道德经济学”,“一个本质上1%的人口控制了90%的资源的社会,其能被界定为公平的前提是,最富有的1%的人中,有12%的黑人、12%的拉丁裔,一半是女性,还有适当比例的性少数群体”。
换句话说,多元化政策(Diversity policies)并不能撼动不平等,甚至掩盖了不平等的事实。不可否认绝大部分人争取多样性是出于对不平等的憎恶,但是从“平等”到“多样化”的议题切换,却导向了另一个结局:一艘想渡工人阶级中少数群体的船上,却坐满了中产阶级,最边缘的群体难逃被忽视的命运。“有色人种群体中一部分人是有钱有势的,”迈克尔斯说,这不能“被视为所有有色人种的胜利,尤其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现如今几乎各项议题皆由阶级分野塑造。值得注意的是,将贫困个人化、把平等偷换为多样性以及过度凸显阶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都不利于我们探寻真相本身。
名词解释
1、初级贫困(primary poverty)
英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西伯姆·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提出的概念,指没有足够收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状态。
2、贫穷文化(culture of poverty)
由美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刘易斯·科塞(Lewis A. Coser)提出,用存在于贫困者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说明物质贫困及处境不利的学生智商分数不高甚至学业成绩低下的原因,即贫困者无法控制其环境,更相信命运或运气决定个人的生活,对攻击性冲动的控制力低,注重现在而不是将来,对教育成就和职业成就的抱负水准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