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命运转折点,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危害及影响

曜瑞说历史 2023-04-02 13:03:03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尤其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急速发展之后,唐朝变得空前的繁荣,在当时对全世界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但是俗话说“物极必衰”,强大的唐朝也没逃过这个定律,唐朝中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得这个繁荣的王朝变得岌岌可危,虽然唐朝最终平定了这场祸乱,但是这场祸乱带来灾害也是空前绝后的惨烈。

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据记载,安史之乱平息后,京都长安城十室九空,百姓流离失所,沃野千里不见人烟。那么这场祸乱是怎么发生的呢?又是怎么被平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人祸”。

祸起宫闱

虽然说唐朝是强大的,但是唐朝内部有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那就是阶级矛盾,这也是安史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

据记载,号称“口蜜腹剑”的唐朝著名奸相李林甫总揽朝政大权长达十九年,这段时间他不光任人唯亲,而且排除异己,只要是和自己稍有对立的官员,轻则流放发配,重则满门抄斩,激化了阶级矛盾。

等李林甫下台后,掌权的成了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他比李林甫更加过分,甚至公开的卖官鬻爵,导致中央朝廷腐败不堪,权威不再从前,渐渐弹压不住驻守各地的各路节度使了,安禄山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朝廷日益腐败,唐朝之前的府兵制成了王朝的累赘,唐玄宗不得不用募兵制代替府兵制,意图缓解压力。

但募兵制却成了地方节度使强大起来的助力,节度使们招募来兵成了他们的私人武装,不受中央朝廷节制。

在募兵制的“鼓舞”下,节度使们越来越强大,据记载,到了公元742年,不受朝廷节制的边军就多达五十余万,仅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麾下就有近二十万大军!反观朝廷军,不光数量上比不了边军,质量更是无法比拟,不堪一击。

重兵在手的安禄山野心开始膨胀起来,加之他与把持朝政的杨国忠之间有着阶级矛盾,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于是在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反唐,起兵十五万,南下直捣京都长安。

唐军失败的反击

当时唐朝内部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了,加之朝廷腐败,各地驻军几乎毫无战斗力,因此安禄山的大军很快就席卷了河北,兵锋直指王朝副都洛阳。

此时唐玄宗的昏庸就展现出来了。有人报告唐玄宗说安禄山造反,已经占领河北了,唐玄宗居然不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安禄山早年间认了杨贵妃为“干妈”,唐玄宗不相信自己这个干儿子会造反。

直到十一月十五,各地失守的战报频频传来,唐玄宗这才相信安禄山已经造反,急忙找杨国忠等人商议对策。

可此时副都洛阳已经沦陷,杨国忠没办法在,只好让老将封常青和高仙芝拒守潼关。

采取守势其实是个很好的策略,待敌人锋芒已过再出击,这是高仙芝采取的策略。

但是此时唐玄宗昏庸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居然听信了宦官的谗言,认为高仙芝和封常青是“养寇自重”才不出战的,以“失律丧师”之罪斩了高仙芝和封常青!

连战两员大将,但潼关又不能丢,于是唐玄宗重新启用了哥舒翰驻守潼关。

哥舒翰采用的也是之前高仙芝的策略,拒守不出,可唐玄宗还是固执的认为哥舒翰是惧敌畏战,逼迫哥舒翰出击,结果中了叛军的包围,20万潼关守军全军覆没,安禄山大军兵锋直指长安。

就在安禄山兵临长安的时候,战场的另一端一场战斗,成功了拖住了安禄山叛军的大部分主力10个月之久,为唐军成功反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那就是著名的“睢阳保卫战”。

血战睢阳

安禄山大军席卷河南之时,各地郡县纷纷望风而降,只有一座城拒不投降,那就是睢阳。

睢阳守军只有不足七千人,按理说对安禄山大军构不成威胁,但安禄山得知睢阳还未得手之后,大惊失色,连忙派遣大军围攻睢阳。

在安禄山称帝之后不久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此时睢阳仍旧在叛军的包围之中,仍旧是拒不投降。

这让安庆绪十分恼怒,他派遣大将尹子琦率领十八万大军继续围攻睢阳,誓要夺下此城。

说到这,有读者就会疑惑了,睢阳不过弹丸小城,安禄山安庆绪父子为何要费这么大力气躲下睢阳呢?这和睢阳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睢阳在今天的商丘地区附近,地理位置处在大运河的中端,紧邻江淮地区,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甚至可以说是江淮地区的门户,夺下睢阳,不光可以顺利的进军江淮,更是可以切断唐朝朝廷与江淮地区的联系!

要知道,此时唐王朝抗击叛军的钱粮赋税和兵源主要来着江淮地区,可想而知睢阳的重要性!

也正因为睢阳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功的吸引了绝大部分叛军的有生力量,也为唐王朝赢得了难得的喘息时间。

但睢阳毕竟是个小城,守军也不过七千,那是如何抵挡尹子琦十八万大军10个月的围攻的呢?

首先,上文提到,睢阳城地处河道,河流交错,使得尹子琦的十八万大军无法有效的包围睢阳,只能用合围之法封锁睢阳。

其次,那就是睢阳守将张巡和全城军民坚强的意志力,给予了叛军沉重的打击。

叛军包围睢阳后,就断了睢阳的粮草,就算睢阳城中有余粮,消耗殆尽那也是时间问题。随后,睢阳之战的惨烈就开始展现出来了。

睢阳守军们没有了粮食,就开始吃战马,为了起带头作用,守将张巡甚至亲自斩杀了自己的坐骑给士兵们分食。这一举动鼓舞了全程军民的士气。

可马匹数量是有限的,很快马匹吃光了,张巡就带领士兵们吃草,吃树皮,甚至开始吃纸张。

这些吃完了,就开始全城捕捉老鼠、蛇、虫子之类的东西充饥。

甚至到了最后,士兵们把身上的皮甲都煮熟了吃了。

终于到了什么都吃完的地步了,此时就剩一种东西可以吃了,那就是人肉。

张巡为了做表率,誓与睢阳共存亡,甚至当着士兵们的面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并将尸首煮熟了与士兵们分食。

这样做虽然看起来非常恐怖,但极大了震撼了城中的百姓,虽然张巡正在吃人肉,但是百姓们从张巡的举动看出了他要保卫百姓保卫睢阳的决心,于是有百姓自发的将自己的生命献出来,把自己煮熟了让士兵们吃掉!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

据野史记载,张巡保卫睢阳的10个月中,就有三万百姓甘愿作为食物!

可以说,睢阳之战的惨烈程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虽然安禄山占据洛阳后不久就称帝了,圆了他的皇帝梦,但是他的儿子也逃不过权力的诱惑,最终父子相残,同时也给了唐王朝翻盘的机会。

祸乱终定

据记载,安禄山从小就患有眼病,称帝之后,上了年纪,病情越来越严重,几乎到达了失明的地步,这也让他的性格越来越暴躁,让他稍有不顺的下人都被他杀了,这让跟随安禄山的人都胆战心惊,包括他的儿子安庆绪。

安禄山有个贴身侍从叫李猪儿,是负责伺候安禄山衣食住行的,但安禄山对他非常不好,稍不如意那就是又打又骂,李猪儿早就怀恨在心。

安庆绪这边担心自己早晚会被安禄山杀掉,加之他早就察觉李猪儿对安禄山不满,于是安庆绪与李猪儿串通一气,谋杀了安禄山。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叛军内部“下克上”的内斗了。安庆绪在“继位”称帝之后不久就在陕郡之战被唐军击败,仓惶逃往河北,但很快就被部将史思明所杀。

史思明也顺理成章的“继位”称帝,但是不久后他也走了安禄山的老路,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继位”称帝。

叛军这边三番五次的更换最高领导人,这导致军心极不稳定,给了唐军可乘之机。

公元762年,唐代宗继位,启用名将仆固怀恩为统帅,率军向东进攻洛阳。

由于叛军内部忙着内斗,根本无瑕顾及唐军的进攻,这样唐军进展的很顺利,很快就收复了洛阳,史朝义仅仅率领几百人仓惶逃出洛阳,前往漠州。

漠州的叛军守军田承嗣见叛军大势已去,连忙向唐军请降,并抓了史朝义的妻儿老小送给唐军做“投名状”,史朝义见漠州也待不下去了,只好再次出逃,逃往了范阳。

到了范阳之后,守将李怀仙也投降了唐军,史朝义最终无路可走,选择了自杀。随着史朝义的死,这场历时七年多的祸乱终于结束了。

对于唐朝命运的影响分析

1. 国家疆域大量损失: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国家疆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在战争中,反叛军占领了陕西和河南等省份,唐朝不得不将其它省份的兵力调集过来进行抵抗,导致其他地区的战略空虚。

2.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疆域减少了约三分之一,这一损失对于唐朝的国家统一和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 社会经济状况严重恶化:安史之乱期间,许多地区都受到了战乱的影响,民众流离失所,生产遭到了破坏,社会的经济状况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此外,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军队集中到前线,导致后方安全难以保证,商业运输和物流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对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4. 政治制度改革: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唐朝也开始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目的是为了应对国家面临的危机和问题。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玄宗下诏开元改革。这次改革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入手,旨在重构唐朝政权体系,推进国家统一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结语

安史之乱虽然最终平定,但是这场祸乱的破坏力也是极大的,据记载,死于安史之乱的百姓就多达3600万!

这场祸乱带来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它给了唐王朝沉重的打击。尽管后面迎来了短暂的复兴,但也再难以掩盖其早已开始走向没落的命运。

至此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始出现,为日后的五代十国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

《旧唐书》《资治通鉴》

0 阅读:18

曜瑞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