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当选副主席刚4个月,为何被调离北京?伟人坦言:你是陪绑

曜瑞说历史 2023-03-29 13:08:04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3年8月李德生作为 “老中青三结合”当中的 “中”,被选为国家副主席,这是国家对李德生能力的认可。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副主席李德生刚当4个月,就被通知调离北京。对此,毛主席说道:“你不过是陪绑的。”

这是为什么?究竟什么原因能让一国副主席远离首都?主席口中的“陪绑”又有何隐喻呢?

安徽事件名动中央

要谈李德生成为副主席的缘由,绕不开的一段,就是李德生在安徽任职的经历。

1967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安徽省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思想动荡中,那时干部,群众,分成了两大派系,展开“武斗”。

随着事态的逐渐升级,“武斗”也由冷兵器转成了热武器,这一危险转变成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很快中央下令,命李德生率领十二军入皖,务必控制局势平息“武斗”。

命令一下,李德生便迅速反应,率领十二军长驱直入进驻合肥。

此时合肥市正在爆发一场大规模“武斗”,其规模之大据说用上了汽油,这是要炸楼的迹象。

李德生听闻此情景,当机立断不惧危险的,便率领几十名干部冲向现场。

到现场时可以看到两派人马,已经成剑拔弩张之势,此时只要一颗火星局势就要燎原。

偏偏就是这么的险峻,也拦不住李德生一心为民的心,他当机立断命令将士们组成人墙,自己则拿上高音喇叭义无反顾上前。

李德生这样悍不畏死的精神,不仅震慑住了对峙的两派人马,也令合肥市民彻底信服。

其实要说李德生所用的方法也并不独特,他只是拿着喇叭一遍一遍的重复毛主席语录,和党的领导方针而已。

但就是这样的堪称“笨”的方法,阻止住了这场楼毁人亡的惨剧。

此事传回中央,中央领导也对李德生的表现非常满意,并任命李德生为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安徽省军区司令员。

当时发生“武斗”的地区非安徽一个地方,而是全国各地开花式的,但唯有李德生的处理方法最好。

所以中央决定将李德生的方法翻印成册,据记录足足翻印了20万册,然后再由中央分派给各个地方,以保证推广开合肥的经验。

这不仅是对李德生工作的肯定,也对李德生工作起到了非常正面的影响,以及增加了李德生接下来面对困难时的底气。

虽说安徽“武斗事件”得到了平息,但是谁都知道以当时的社会情况来说,这种平息只是暂时的。

很快在毛主席及中共中央下达“九五”命令后,芜湖又出现了大规模“武斗”事件。

究其原因,不过是有些别有用心之辈觉得“九五”命令,触动了自己的利益,从而煽动群众发起的反抗运动。

“九五”命令规定,任何派别不得动用抢夺解放军物资,任何组织不得将武器弹药随意分发,已抢夺者如不限期归还则以国法论处。

这些命令在现在读者心中,恐怕不会激起涟漪,但在当时某些人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因为他们清楚,限制用枪只是中央稳定局势的第一步。

所以他们在“九五”命令刚下的时候,就以极激烈的姿态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而这个事件就是震惊全国的“芜湖事件”。

1968年6月26日,芜湖发生了冲击驻地军队的事件,此事件中有200多名解放军战士负伤,1名解放军战士死亡。

并且驻地还被抢夺800多支枪,10万发子弹,以及24辆军用车和一套机密海图。

李德生得知此事后,立刻带着相关组织的同志赶往芜湖,并严令部队不准对群众开一枪一弹。

也许是李德生对“武斗”事件以一贯彻的做法,打动了两派成员,也许是他们两派也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们允许李德生一人来同他们交涉。

这种极其危险的时机,做“单刀赴会”的事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李德生就是有极大勇气的人。

就这样李德生进了对方的碉堡,一个人一张嘴愣是不落下风,狠狠的批判了这些被愚弄的群众。

6月30日时在安徽省革委会上,李德生也报告了这次事件的始末,揭露了整个事件的真相。

为求能迅速改变某些势力对芜湖的影响,7月2日安徽全省开展了声讨运动,各地区都抽调军队对芜湖来了遍清洗。

接着还在省报上做了揭露和批判,这一做法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和中央广播电台,这下李德生的大名就算彻底在毛主席,和中央领导那里挂了名了。

由这两件大事就可以看出,李德生的办事之灵活,做事之谨慎,行事之大胆,可以说安徽有李德生中央完全可以放心。

可既然李德生在安徽办事那么好,安徽形势又那么复杂,毛主席为什么不继续将他留在这呢?

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毛主席动了让李德生进京工作的心呢?

委以重任前往北京

20世纪六十年代起,中苏边境摩擦不断,至1964年2月8日多次谈判未果后,苏联方面下令陈兵蒙古共和国。

苏联方面陈兵70万于我国边境,其侵略意图昭然若揭,并且已经造成了我国边境军民死伤。

这无疑是我国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毛主席在1969年4月与九届一中全会上,反复提出“要准备打仗”这一观点。

战肯定是要备的,但如何统一的备战倒成了问题。

原本备战应由中央军委办事组负责,但因为种种原因中央的命令,有时会得不到彻底地执行。

这全在于办事组人员僵化,所以为了更好地备战,以及中央的命令下达的更通顺,毛主席就筹谋起了新鲜血液。

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经过探讨,都一致觉得这个人选需要具备这些特点:

一是他最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二是他最好在地方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成绩,三是他最好能彻底贯彻毛主席思想。

这三点李德生正好都极其符合,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显然也想到了他。

所以在1996年8月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便特地将李德生叫起来给各中央领导看看。

毛主席想要选拔人才,一贯的做法就是先让身边人熟悉,然后循序渐进的进行铺垫。

所以在1969年4月1日至24日,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德生又被叫起来发言了。

毛主席点名李德生,并认认真真的询问了李德生的年纪,得知李德生才53岁时不由得连连说好。

这么明显的举动别说其他人了,就连李德生都察觉到了主席提携的意图,果不其然会中李德生当选了中央委员,并兼选政治局候补委员。

政治仕途有了如此飞跃,李德生也依然安之若素的忙着地方的工作。

直到7月下旬周恩来亲自致电,通知李德生前往北京工作,李德生还想要争取留在安徽的机会。

周恩来对李德生的回答并不意外,只是笑笑回复;“这是中央的决定,请你尽快来北京。”

于是李德生就奉命在7月底,乘坐中央派来的飞机,直飞到北京去往中南海见毛主席。

来接见的周恩来很亲切的和李德生交谈,并通知李德生中央要委以他国务院业务组,以及中央军委办事组的重任。

同时还要求李德生肩负着原安徽省军区,南京和十二军的职位。

这份信任不可谓不重,即使是李德生也有些担心辜负中央,所以见毛主席时李德生表明了自己的担心。

他对主席说希望免去安徽和南京的工作,主席却哈哈一笑把手一挥:“不要免,一个也不要免。”

显然毛主席对李德生的能力,有很大的认可度,也对李德生寄予很大的厚望,所以才对其如全方面的培养。

并且由于看出李德生的不安,主席还给李德生规划了一下时间,就是三分之一法:三分之一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读书学习,三分之一搞调查研究。

临了毛主席还给李德生推荐了书,分别是著名的《红楼梦》,和《天演论》及《通鉴纪事本末》。

《红楼梦》毛主席不止推荐给过他,几乎主席身边所有高级领导主席都推荐阅读,从此事中也能看出主席对李德生的看重。

可既然中央乃至毛主席都如此看重李德生,又为什么在李德生政治生涯达到顶峰时,选择将他调离北京?

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安排?还是说李德生的能力有所下降?

副主席“陪绑”军区对调

自此李德生便严格按照毛主席教的方法,边学习边工作外加边调研,就这样坚持能力果然得到了提升。

这个提升显著的表现在了他的工作上,具体在李德生不仅能做好擅长的军事工作,就连国务院的经济建设工作也井井有条。

大到国家各方面的基础建设,小到各地方的民生问题,李德生都办理的很漂亮。

当然李德生也并非做什么事都顺风顺水,例如在进入军委办事组的时候,就遭遇了一些坎坷。

刚进办事组的时候因着是新成员,办事经验多有不足,组里的同事做事时就容易忽略他。

开大会时也会习惯性的不询问他的想法,这样久而久之李德生就很难开展工作,不过这些委屈李德生谁也没说,就连毛主席特意询问时也没透露。

虽然李德生表面上沉默,但他私下里却更加积极的调查研究,慢慢的随着李德生了解得更多,也就更多的接手了军委办事组的一些权力。

而这些权力也为接下来的一件大事,做好了保障。

1971年9月12日,京中氛围突然异常紧张,毛主席也提前结束了视察工作回京。

在回程的火车上,毛主席下了一系列的命令,其中一条就是让李德生调兵守南口。

9月13日起,李德生受周恩来重托在空军指挥所,不眠不休的守卫了五天五夜,一直到任务完成的最后一刻。

事后周恩来同志都后怕的说:“当时情况不明,派徳生同志去空军,他就是只身入虎穴。”

在此之后,中央的局面发生了大变动,这其中重大的变动就表现在人员上。

很多之前的老领导被请出来重用,很多年轻的新同志,被换上去启用。

而在此事件中立了大功的李德生,也在8月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为“老中青三结合”中的中,被推上了大会主席团副主席之一。

李德生被选为副主席是令同志们信服的,李德生的经历和功绩也支撑得起他,可奇怪的是李德生晋升后不到四个月,就被通知要往外调。

李德生自己也不得其解,他还以为是自己的工作做的不到位,去问毛主席时主席却哈哈一笑:“你不过是个“陪绑”的。”

原来并不是单单只调动自己一人,而是毛主席和中央决定八大军区都要对调,这也是预防苏联军队采取的措施。

因为各大军区司令在地方太久,就会缺乏对全国战区的了解,这样对战时的排兵部署很不利。

所以为了避免八大军区的主要领导僵化,毛主席和中央决定各军区司令员要定期对调,也就是说这是全军范围内的调整,而非对李德生个人的战略部署。

弄清楚真正原因之后,李德生自然毫无异议,坚决服从党中央和毛主席命令。

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对调命令正式发出,这个调令一经出现就被各国媒体争相报道。

因为在世界军事史上,如此大规模的调动司令是很少见的,国际上都猜测此次命令恐怕不会很顺利。

但我国军区领导们,还是给各国政坛上了极有力的一课。

因为我国军人都是以国家和党的命令为天职的,所以以李德生在内的八大军区司令,接到命令后都最快的前去上任了。

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就这样以震惊世界的速度完成了。

结语

李德生同志是自红军时期成长起来的,他的成长之路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作为白身的李德生能做到副主席一职,充分说明了毛主席对人才的珍惜。

也充分说明了中央的人才选拔机制,是多么的公平和全面,只有身处这样的机制之下,李德生才能毫无顾忌的为人民着想。

也正是有了李德生这样为国家为人民着想的领导,才能维持好这样的机制。

这两者是相辅缺一不可的,我中国之所以有现在的繁荣富强,和这样的选拔机制是分不开的,也和捍卫这样选拔机制的前辈分不开。

我们作为后来者既然享受了这样的成果,那么除了缅怀先辈之外,所要做的就是共赴前辈的大道,为后辈们继续捍卫共产主义道路,至此共勉!

参考文献:

[1]李金明,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台前幕后[J].湘潮2005(01):26-31.

[2]薛庆超,李德生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前后[J].领导科学2022(11):30-33.

0 阅读:22

曜瑞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