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需常驻北京。但上海工作亦需他兼顾。因此,直至一年后,他才真正定居北京。
陈毅那段时期极为繁忙,忙于工作与搬家,在离开北京前,他特地将上海住处赠予贺子珍。
陈毅入住中南海后,被安排在庆云堂4号院,与邓小平相邻。两人居所相近,一扇窗之隔,便能清晰听见对方院落中的欢声笑语。
中南海内众多院落,几乎户户有人居,人居之处即有烟火气,伴随着喜怒哀乐,孕育了无数故事。
中共领袖们进驻中南海,既忙于国事、策划大局,也不乏普通人的休闲。例如陈毅,他以直率性格著称。
陈老总曾打算钓鱼修身养性,却意外被误认为间谍。事情原委究竟如何?
【中南海的鱼】
缘由源自中南海的鱼。中南海名虽为海,实则蒙古语中的湖泊之意,并非真正的大海。
中南海位于北京中南部,史料显示其建筑群始建于辽宋时期,辽国在原有天然湖泊基础上建造了行宫。
历经多次变迁,此处持续修缮加固,至明朝时最终定型,至清朝则成为皇家专属御花园。
中南海鱼类颇丰,多为放生之物。清时有专人管理,作为皇家禁地,无人敢捕,鱼儿自由生长,久而久之,变得肥美异常。
民国初年,袁世凯清淤中南海时发现百余斤大鱼。其后,冯国璋接任大总统,因财政困难,他大肆捕捞中南海池鱼,换取银元。
战乱后,中南海失管,池中垃圾遍布,野草疯长,蚊虫肆虐,昔日“皇家禁苑”风貌荡然无存。
北平解放后,中央派专人接收整理中南海,清除池底淤泥,注入清水,放养鱼苗,终使中南海重现碧波荡漾、鱼跃鸟飞的景象。
有鱼便吸引钓鱼者。中南海居民因工作繁重难享普通人生活,钓鱼作为偶尔消遣被默许,且他们中不乏钓鱼高手。
【中南海的钓鱼人】
中南海被水道环抱,鱼虾丰富。聂荣臻、贺龙、叶剑英等老帅常于工作之余,在水道散步、垂钓以放松,且三人钓鱼技艺高超。
聂荣臻钓上鱼后多会放归,鲜少带走。叶帅自年轻时便热爱钓鱼,即便战争期间,也常利用空闲到河边垂钓,以缓解压力。
新中国成立后,叶帅钓鱼去处增多,除中南海外,常至颐和园、龙潭湖。每次钓得大鱼,他均分予老战友及身边工作人员。
陈毅曾收叶剑英赠的大鱼,鱼之大令他惊讶。得知叶帅于中南海钓得,陈毅更加渴望尝试垂钓。
钓鱼不仅能让人领略自然之美,更可锻炼耐心与毅力。陈毅以耿直、直言著称,欲借此磨砺性情,故而深深迷上了钓鱼。
陈毅元帅言欲为“蓑笠翁”后,周末即令司机取鱼竿,携小板凳至鱼跃水面,独自垂钓。
他刚坐下不久,见无鱼上钩,便提起鱼竿道。
此地不佳,鱼儿不上钩,推测或因水域无鱼。
讲罢,他拎起板凳另寻一处放下,未及十分钟,陈毅再次显露出焦急的神色。
尚未有鱼上钩,此处似乎并无鱼群。
短短数小时内,他换了八九个钓位,却一无所获。陈毅终于无法再安然坐着,心急如焚。
他将鱼竿递给司机,说道:“请你拿一下。”
钓鱼看似简单,实则艰难。请你代我看会儿竿,我想去下几盘棋。
老战友们事后闻讯,纷纷调侃他。陈毅自觉尴尬,毕竟历经艰险,怎会被鱼塘小鱼所困。
他下定决心专心钓鱼,不料一次因过于投入,竟闹出大笑话。
【欢乐趣事】
此事源自中南海另一户,即周恩来总理与妻子邓颖超所居西花厅。两人为革命伴侣,情深意重,互为伉俪。
周总理夫妇一生献身革命,未育子女。其大侄女自12岁起便入住中南海,此后一直伴随叔叔婶婶左右生活。
周总理夫妇亦抚育诸多烈士后代,邓颖超和蔼可亲,对孩子们温柔且有耐心,中南海工作人员的孩子都敬爱她,称她为邓妈妈。
邓颖超喜爱与孩子相处,常抽空携大侄女及秘书童小鹏、张元一之子,在中南海共游湖上,享受嬉戏之乐。
周末,周总理加班,邓颖超携三子女乘小船往湖心岛游玩。孩子们兴奋地划桨,邓颖超稳船,慈爱地望着他们嬉戏,左右调整以保持平衡。
在欢乐氛围正浓时,童非非(童小鹏之子),先前还笑容满面,忽然站起身。
手持船桨,向着湖心岛方向大声呼喊,声音回荡在湖面上,传达着内心的激动与期待,渴望岛上的回应。
发现一人,日间佩戴墨镜,形迹可疑,疑似特务,需立即采取行动,将其控制。
童非非猛然站起,船身剧烈摇晃,他险些坠入湖中,邓颖超迅速拉住他。众人循童非非所指望去,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那一点。
众人紧张万分,湖心岛隐蔽树荫下,确有一人大墨镜配大草帽静坐不动。似闻声响,他缓缓起身。
邓颖超紧盯那人动作,准备保护孩子,却见那人猛然卸下伪装,望向船只方向。
两人目光交汇,邓颖超忍不住笑出声:“非非,那不是特务,是你陈毅伯伯。”
童非非仔细一瞧,确认无误,正是陈毅伯伯。
他此刻略带羞涩地说:
电影里反动派常戴大墨镜,白天见树荫下有人也戴墨镜,我误以为他是坏人。
湖心岛上的陈老总大致了解了事情经过,并未生气,只是对孩子们眨眨眼,笑道:“小家伙们。”
陈毅常戴墨镜,源于他久战沙场导致视力受损。为保护眼睛,他平日里养成了佩戴墨镜的习惯。
此次,陈老总佩戴墨镜,遮挡大半脸庞,全神贯注钓鱼,不料被孩童误认为特务。
此事传扬后,再成老帅茶余谈资。陈毅元帅性情豪迈,与众人亲近,常被玩笑道:陈老总钓鱼之行,险些变身特务。
【中南海的生活】
中南海内,老帅们的日常各异,除陈毅好钓鱼外,朱德元帅亦钟爱种菜养花,尤爱兰花,其在中南海对兰花的喜爱广为人知。
他昔日于井冈山,常采野兰花归家培育。一次,朱老总率众赴福州视察,途中众人遇见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树。
朱老总指树言上有兰花,众人半信半疑。一同志好奇,遂搬梯攀上,果见寄生兰花。在场众人皆惊叹,朱老总对兰花之了解,由此可见一斑。
朱德元帅擅长种花种菜,迁居西楼后,他一家常于楼前空地种植花果蔬菜,楼后则栽梨树,以此充实闲暇时光。
没想到,他这“爱好”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中南海食堂粮食紧缺,各家都需就地取材,自力更生以应对困境。
朱老总家中子女众多,常感念革命时兄弟姐妹的帮助。解放后,他安排每户亲戚送一孩子至京,亲自负责他们在京就读的各项事宜。
家中十多口人需供养,朱老总种地技能显身手。不久,中南海各家均在房前屋后空地种起玉米、南瓜与土豆。
中南海内,房屋间遍植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农作物,景象独特。彼时,各家孩童亦积极参与其中,无有闲暇。
孩子们目睹大人开垦播种,及秋后将干树叶、杂草烧成草木灰施肥的过程,觉得十分有趣,便认为任何物品燃烧后均可作肥料。
他们常寻可燃之物,一次秘书室家的孩子于旧房瓦堆中挖出油毛毡,众人遂将其与干树枝、树叶一同焚烧,意图制作肥料。
火势意外加剧,浓烟滚滚,引来警卫员。问明缘由后,他们要求孩子们由家长领回,进行批评教育。
粮食短缺之际,为克服困难,各方法皆被尝试,中南海中的鱼儿也未能幸免,被用于应对难关。
养鱼班专司打草喂鱼,定期捕捞后,所获鱼类主要供食堂使用,偶亦出售部分。
毛主席喜爱吃鱼,身边工作人员知晓此好,为补充营养,每当得知班组捕获大鱼,便特意购得烹制给主席享用。
这是因为伟人屡次叮嘱工作人员,不可凭借身份谋取特权,必须坚持平等原则。
中南海娱乐活动有限,体育运动较为突出。夏季时,南海内游泳池每日下午1至3时开放,供人游泳。
无论中央领导或普通员工,体检后获健康证即可自由购票进出。毛主席亦爱游泳,他平易近人,生活艰苦朴素,与民同乐,无特殊待遇。
他常在下午2点游泳,此时工作人员与孩子多已离开,偶遇他人时,因尊敬毛主席,众人见他下水便会上岸,让出泳道。
毛主席游毕,便会招呼众人:“继续游泳,你们也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南海主要居住着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陈毅等领导人。
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元帅率先搬离中南海,他性格倔强,以不给他人添麻烦为由,坚持离开了永福堂住所。
彭德怀元帅携家人至北京郊区挂甲吴家花园隐居六年余,期间他边读书学习,边从事农事活动。
他虽十分惦念昔日老战友,但鉴于情况特殊,只能将诸多情绪深藏心底。
朱德元帅了解他性格,常居其家附近的玉泉山以便探望。二人相见无需多言,即刻摆棋对弈,尽情厮杀。
有时为“悔棋”争执,如同孩子,展现老帅真性情。数年后,陈毅一家搬离中南海,迁居至前永康胡同。
1972年,陈毅病重,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时,他首先表达了想见叶剑英的愿望。叶剑英闻讯即刻赶来,见面后便立即安慰陈毅。
你专心治病,不必忧虑,所有情况都会逐渐好转。
结语:总结而言,本文旨在阐述的核心观点已清晰呈现。通过逻辑分析与论证,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希望所述内容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中南海见证半部现当代史,尽管物换星移,它仍承载着不可遗忘的记忆,凝固着那段重要历史。
今日头条:秦州融媒报道,题为《红墙记忆:邓颖超致电周恩来,共忆童年歌声》。
《中南海一组院落,李富春、谭震林、邓小平、陈毅四位副总理相邻而住,四家比邻,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