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肺止咳散治新冠后遗咳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中医病因病机角度看,多为疫气经口鼻而侵袭肺卫所致。
在感染转阴后,不少患者有各种后遗症状出现,而其中迁延不愈的咳嗽症状较为常见,尤以湿热蕴肺所致咳嗽缠绵难愈。
疫疠之邪外解,湿热内滞,湿性黏滞,易阻气机;热为火之渐,火未有不燥者,肺为娇脏,性喜柔润而恶燥,既不耐湿,更不耐燥。
燥则耗伤津液,肺失清润,故而多干咳、痰少而黏,日久不愈。
经验方药
常用清代《壶中药方便》中的宁肺止咳散治疗咳嗽。
原方药为:
白前四两,百部四两,荆芥四两,桔梗四两,杏仁一两,半夏一两,紫菀一两,苏叶一两,旋覆花一两,前胡一两,陈皮二两,甘草二两。
常用剂量为:
白前12g,百部12g,荆芥12g,桔梗12g,杏仁6g,半夏6g,紫菀6g,苏叶6g,旋覆花(包煎)6g,前胡6g,陈皮9g,甘草9g。
方中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新旧,皆可取效;
桔梗、陈皮宣降肺气,止咳消痰;
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
旋覆花降气消痰之功最助,前胡下气平逆,二者合用降气化痰;
半夏得陈皮之助则气顺而痰自消,化痰湿之力尤胜;陈皮得半夏之助则痰除而气自下,二者同用,相使相助,燥湿化痰之功效更著;
苏叶辛温芳香,外解表邪,里调中气,泄肺气而通腠里;杏仁甘苦微温,降气润燥,利肺止咳。亦有开上推下之妙意,二者合用降气消痰,止咳平喘;
诸药合用,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邪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如脉非细数,未成怯弱者,服之无有不效。
笔者在新冠后遗咳嗽的治疗中,多数3剂明显缓解,6剂基本痊愈。
在其他咳嗽的治疗当中,此方效果亦较佳。
加减:外邪未解者,可酌加生姜。
典型医案
患者男,42岁。
2022年12月中旬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发烧、咽痛、浑身酸痛症状。至当地卫生院就诊,以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3剂后发烧、浑身酸痛症状好转。
咽痛症状有所改善,患者继续口服西瓜霜治疗。4日后出现咳嗽症状,自行购买止咳化痰药物,口服5日后未见明显改善,遂来诊。
刻下:咳嗽,痰少难以咳出,夜间尤甚,舌红苔白腻,脉数。
诊断:咳嗽(湿热蕴肺)。
治疗:止咳化痰,祛湿理气。
中医讲究六经辨证,阴阳寒湿表里,不讲究这些没法判断,更没法治病。
处方:白前12g,百部12g,荆芥12g,桔梗12g,杏仁6g,半夏6g,紫菀6g,苏叶6g,旋覆花6g,前胡6g,陈皮9g,甘草9g。3剂,水煎服。
服药3剂后,咳嗽明显好转;继服3剂,痊愈。
按:患者外感疫疠后,湿困于表则浑身酸痛;热为火之渐,火未有不燥者,燥热之邪,耗伤津液,肺失清润,故见少痰、咽痛;
湿困于脾,运化无权,聚湿生痰,痰湿阻肺而咳嗽;又燥热伤肺,灼熬湿痰,故而痰少难以咳出。
患者服用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后,浑身疼痛症状和发热得解,而伤肺燥热及困脾之湿未尽,故而咳嗽、痰少难以咳出。
而患者自用清润之剂,未免有闭门留寇之嫌,故而愈咳愈深。
而宁肺止咳散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邪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得安,湿气得解。
特别提醒:本文转自紫竹仙姑_KnK,文中处方,仅供临床中医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擅自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