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却失去健康,你依然是个穷人;修身而不修心,你依然是个病人。养生的话题如同一幅中国的“浮世绘”:老人担忧晚年无依,年轻人则忧虑生活无保障。即便你有养生的决心,却仍难以找到放松的假期、打羽毛球的小公园、安全的餐桌、清新的空气、宁静致远的朋友、有人情味的医生,以及足够养生的钱财。如今,假期不是随意可请,医生交往需讲潜规则,食物即便在超市购买也无法保证无毒,养生大师未必可靠,养生节目所言也不一定正确,而钱也不是边养生边能挣到的。
从“伤不起”到“被养生”
有网友在华商论坛发帖,描绘了“压二代”的十张“人生压力图”:从出生就面临奶粉安全问题,接着是繁重的作业和升学压力,工作后又有事业、购房、养家等重负,老年时还要面对子女啃老、高昂丧葬费用等压力,真可谓是“从出生压到入土”。
在中国,每10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病,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中风,养生因此成为各阶层的热门话题与社交手段。元朝的《丹溪心法》曾说:“与其在生病后治疗,不如在生病前保养。”养生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前,先成为了一种生存需求。于是,有人下班后疲惫地挤地铁去做瑜伽,有人宁愿吃维生素片却不愿按时吃饭,有人在工作日吃地沟油饭盒却在周末到有机农场种菜,有人热衷于参加禅修养生班却回家后熬夜上网。不得不说,有时我们所谓的养生,不过是“被养生”而已。
养生先养心
中国有众多与养生相关的电视节目,这反映出中国人的健康焦虑心态。健康如同住房是刚需,尽管有骗子存在,但人们仍然渴望获得相关知识。要在人生追求与身体健康之间找到平衡,需要一颗平常心。宋美龄活到106岁,为她治病的美国养生学专家认为,疾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心态失衡。作家李碧华也说,心病还需心药医。
真正的养生建议并非痛苦的清规戒律。虽然很多人戒烟限酒是为了健康而作出的心理牺牲,但长远来看,吸烟更易诱发抑郁症,成功戒烟的人会一直很快乐,而复吸的人心情才会变坏。
你完全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身体,进而了解世界。养生并非只是个人的事,社会教会我们人生是一场综合比赛,胜利者并不一定是活得最久的人。尽管养生、成功学、养心、享受生活等都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但当社会陷入“没良心”与“不相信”的亚健康状态时,养生也只不过是一道伪命题而已。
养生若分境界,低者养生,高者养心,达者则养社会之心。无论是改变自己的心,还是改变整个社会的“心”,都需要彼此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