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忆:7千英军被1千日军困在仁安羌,急电中国远征军前来援救!

凯撒谈兵 2023-11-12 20:29:05

对于1942年的缅甸仁安羌之战,时任新三十八师参谋长的何钧衡将军回忆道:“英方向中国远征军求救,我方决定派遣新编第三十八师前往解围。

“我奉命与英军军团长斯利姆中将联络。此时我师之步兵一一四团(欠步兵一营,该营在腊戍留下为中国远征军参谋团卫队,以后即随参谋团直接退回国内)为第五军的预备队。因此,只以步兵第一一二团,第一一三团及直属部队向仁安羌前进。我师决计迅速进抵仁安羌附近地区,利用荫蔽,部署军队,奇袭敌军,以救出英军。师以第一一二团居左翼,并以一部包围敌人;以第一一三团居正面,直攻包围英军之敌。”

远征军老兵丁涤勋记道:

“当日黄昏,侦察兵渡河侦察后,在对岸用联络信号频频报告:沿岸无敌情。指挥官们根据报告,判明敌人在仁安羌东部是采取地障包围战术。师长当即命令第一一三团趁机全部渡河。部队在接敌运动中被日军发现,双方立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猛烈的攻击下,日军不支而退,我随即对敌实施了反包围。”

何将军回忆道:

“此强力出击,顿将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先头部队击溃,敌死伤甚多。我乘胜追击二十余里,英缅军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共七千余人,辎重车百余辆,以及武器弹药等全部得以救出,我师第一一三团第三营营长张纯在此役中不幸阵亡。”

史迪威日记记道:

“4月19日,热得要死。日机盘旋,扫射。

罗卓英和杜聿明10点30分来访。现在这些家伙都挂上了笑容。我们又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在仁安羌大开杀戒了。”

“4月20日38师(孙立人的师)重新占领了仁安羌,击毙了400名日本人,英国人今天在焚烧标贝。现在终于露出他们的阴险嘴脸来了。所有的电话线都被截断了。英国人是想利用我们逃跑吗?是的,结局正日益明显。”

仁安羌之围解开了,事后审讯日军俘虏得知,围住了英国军队七千余人的仅为日军一千多人的一个加强大队,因为他们采用了虚虚实实、声东击西的战术,让一群吓得肝胆俱裂的英军完全丧失了判断力和战斗意志。

“中国军冷静的突击恰是虚张声势敌军的克星,两支同样善于夜战的东方军队在黑暗中碰撞,白刃格斗这种原始军队常用的技术是贴身战斗中最有效的手段,在投入战斗后,中国军队的士兵们充满了激情,攻击过程十分流畅……只要有优秀的指挥官,你能看到他们是多么的英勇善战,而且不怕 .......”

“死里逃生的英军士兵带着惊喜和余悸逃出了仁安羌,斯利姆将军损失了仅有的坦克、许多大炮和大部分运兵车。现在,由于他的一半部队面临着被切断在伊洛瓦底江东岸的危险,他无论如何要赶快组织对曼德勒的防御。”

亚历山大却预料到这座城市迟早会丢失,于是命令他马上开辟一条跨过亲敦江向西撤退的路线。与此同时,亚历山大希望他优先考虑‘同东面的中国军队保持接触’理由是:

“千万不能让他们抓住把柄,指责英国军队逃往印度。”

这对英国绅士难道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吗?其实,英国人也只是在享受悠闲的时候才重视风度和面子的。

英国人通过缅甸发生的一切已经认定,现阶段的缅甸是毫无希望可言,而逃往印度,是一条神指的路。到选择的临界点时,友军的指责已无关紧要,生存才是唯一。

而相对厚道得多的中国军队,在英国人逃走后还替他们坚守了仁安羌三天,在这期间,他们进行了仔细的搜救行动,从各个地点救出了被俘的英军官兵、外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五六百人,带着他们主动撤离了仁安羌战场。

在仁安羌被中国军队痛打了一顿的日军联队长作间河也大佐受到降级和严重警告处分。他来到中国军队放弃的仁安羌,亲自参加了对阵亡士兵尸体的掩埋,以表示自己对失败的深刻反省。

仁安羌退出的英军会同其它英国部队分成两路,经稍埠和蒲甘渡过伊洛瓦底江。他们的战斗意志已经垮掉,他们边走边看地向曼尼坡退去。

4月25日,英军的先头部队通过甘高和梦内瓦,脱离了战场。

4月30日,最后一批难民和英军后卫部队跨过阿瓦大桥,曼德勒已经准备丢给日军,这座大桥也就没有必要留下。斯利姆将军下令点燃二月初就放好了的炸药。

一位事件亲历者叹息道:

“一声巨响,这座桥在4月30日23时5分被炸掉,桥的中段完完整整地落入河中——既是一幅可悲的情景,也是一个信号:我们丢掉了缅甸。”

英军带着约九十万印度难民一起走,这些趾高气扬地从老殖民地到新殖民地来发财的人曾经倚仗着“老顺民”的身份在新征服地充“二主人”,但现在变得很可怜。

缅甸人威胁说,只要英军一走,他们就要把这些比英国人更贪婪,更会盘算的剥削者的皮扒下来蒙在鼓上,把他们的骨头卸下来熬胶,吓得他们抛下了自己漂亮的房屋和阔气的店铺,背着金银细软拔脚便逃……

撤退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天上有敌机、下面有追兵,坑坑洼洼的公路上,摇摇晃晃的牛车,一队队衣衫槛褛的难民,垂头丧气的士兵。

一辆辆燃料已快耗光的卡车,经常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抛锚,疲惫不堪的军队,还要与野狗一般能追的日军先头追击部队进行后卫战……

5月16日,斯利姆的先遣纵队终于蹒跚着到达印度阿萨姆邦的达武镇。一万二千名士兵最后到达印度,结束了英国军事史上路程最长的撤退。

在这长达九百英里的大撤退中,一万三千多名英国、印度、缅甸和廓尔喀士兵丧了命,七十五万以上的难民在途中死去。

尽管如此,亚历山大爵士仍然还是骄傲地宣称:

“经过长途行军,他的军队官兵的衣服虽然已变得筋筋条条,面容憔悴不堪,但仍有半数人肩扛着武器,他们的战斗精神并没有垮掉。这完全归功于他和比尔·斯利姆,是他们两人的“努力”才没有使这场灾难变成全军覆灭。经过整编和重新武装,这些官兵很快就可以参加保卫印度的战斗……”

亚历山大在1942年5月20日交出指挥权时满怀信心地保证:“我们当然要夺回缅甸,它是英帝国的一部分。”

现在,维持缅甸半壁江山的担子丢给了那些还想在危难中求一线胜机的中国人,他们现在倒是不必去保卫英国人了,英国人丢下一切走了,中国人现在必须为自己的利益而战,

但这支处境左右为难的军队恐怕也凶多吉少。谁知道他们在那恶浪滔天的水里将如何驾驶那艘到处漏水的缅甸巨轮呢?

1 阅读:58

凯撒谈兵

简介:聚焦沙场,漫谈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