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火烧圆明园和最终“皆大欢喜”的战争(下)

悠然修 2022-09-08 16:30:40

上接前文: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火烧圆明园和最终“皆大欢喜”的战争(上)

前文说到,咸丰认可了桂良的先打发走英法联军,再否认或者修改条约内容的方案。于是咸丰就令桂良和两广总督何桂清借后面“换约”的机会,和英法美三国洽谈修约事宜。咸丰要求:

取消公使驻京;取消长江通商;取消内地游历;取消赔偿付清前联军继续占领广州的约定;作为交换条件可以免除关税。注:英法美三国需将条约原文件送回国内由各自政府首脑签署生效,然后再送回中国交换清朝皇帝签署用玺的条约文件。

但是三国公使均拒绝了桂良修约的要求,并暗示桂良只有在约定的换约期限内(一年)按照原定条约内容签署并完成换约,大家才能相安无事。同时出于对清朝大臣的不信任,以及公使驻国礼仪,三国公使也提出了入京觐见皇,面递国书并完成换约的要求。

桂良推诿到1859年6月份,代表清廷同意了公使入京觐见的要求。但是6月20日公使抵达天津外海后,清廷又开始推诿踢皮球,要求三国公使等候消息。等了几日,已经对清廷不信任的英法觉得还是需要武力压迫。

英法联军于25日对大沽口展开了攻击,但是这一次英法低估了清军。是役登陆的英军被僧格林沁部击退,死伤近五百人。失败后的英法联军直接掉头南下,他们不是怕了,而是返回广州去组织更大规模的报复。

美国并未参与这次战斗(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并且《中美天津条约》中也没有驻使北京、长江通商等条款,后续中美顺利完成了换约。咸丰携大胜提出了新的指示,要求中英、中法条约参照中美条约进行修改。

1859年9月和12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下达了对清开战的命令。1860年8月英法联军3万余人、144艘舰艇集结于天津外海。而清廷和咸丰还自欺欺人地沉浸在之前大胜的喜悦中,咸丰命直隶总督恒福通告英法联军:

令其照美国之例,少带从人,由北塘进京换约……若谓先给照会,即示之以弱,不知上年该夷挫败,其辱已甚,此次现行委员给与英、法、美照会,正见中国宽大,并非畏惧求和……

英法联军的答复是炮轰并派军登陆。在僧格林沁不断的捷报声中,英法联军8月14日攻陷塘沽;21日攻陷天津北炮台;26日攻陷天津。清廷只得再次派出桂良前往天津谈判。

联军要求在承认原《天津条约》的基础上,还需增加赔偿军费,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允许公使入京换约等条件。仍陶醉于幻境中的咸丰怒斥转述英法要求的贵良“双目已盲”,初次谈判就此破裂。

英法联军于9月从天津出发,向北京挺进。得此消息的咸丰先是移驾北京城外的圆明园,并为鼓舞士气在9日、11日两次发出上谕,表示自己将御驾亲征。不过为了和平,咸丰还是决定再“给予”英法联军一次谈判的机会。

9月15日双方在通州展开谈判,清廷方面做出了众多让步,基本满足了英法的全部要求。但是英方代表巴夏礼的一个条件彻底激怒了咸丰,巴夏礼要求英方使节在向皇帝递交国书的时候不行跪拜礼。

巴夏礼认为这是无关尊严的平等要求(清朝使节向英王递交国书时也不需行跪拜礼),清廷则认为“关系国体,万难允许”,谈判破裂。

跪拜不单是表示臣服,某种程度上也是满清的信仰

为什么清廷和咸丰特别在乎这个呢?因为这是皇帝维护自己威权的最后手段了。

联军兵临京畿;联军索要赔款;联军要求开放口岸等等,虽然让朝廷异常狼狈和羞耻,但只要他们的使节跪拜于御前,这一切似乎又都可以解释了。

兵临京畿,是蛮夷未通教化不识礼数;签订条约可以视为蛮夷向天朝臣服;而赔款、通商、开放口岸等,可以看作大皇帝对藩属的恩赐。战败将不再是战败,会演化成藩夷不远万里前来朝贺……

但英法联军的步步紧逼,让咸丰退无可退;坚持面递国书并不跪拜,让咸丰认为自己将成为清朝首个被蛮夷当面羞辱的皇帝,这也让咸丰异常地愤怒;最后加上他莫名其妙地认为巴夏礼是联军“谋主”;咸丰认为没他,联军将失去主帅一片混乱。这也是集权思维下的通病,总认为事情、成败最终是由某个“大人物”决定或改变的。

因此,咸丰做出了一个错误决定 -- 抓捕谋主。

9月18日僧格林沁根据咸丰的命令,突然抓捕了英法使团成员共计39人。这三十九人被分别关押于圆明园以及北京刑部大牢,其中部分人后被虐杀(巴夏礼只是被羞辱但未遭虐待)。

当日联军与清军在张家湾再次开战,僧格林沁近万人的防线被冲破。21日联军与集结了京畿清军主力的僧格林沁在八里桥再次开战,是役清军全线崩溃。22日咸丰忘记了他御驾亲征的诺言,从圆明园出逃前往热河避难。

9月末,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訢以巴夏礼等人为人质,并以除“面递国书”外接受英法全部要求为条件,再次和英法两国谈判。但是英法坚持先释放使节、“面递国书”也不会放弃,谈判再次破裂。

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陷了北京城,并获知部分被俘使团人员(约二十名)已被虐杀。14日,英方代表额尔金要求清廷对虐杀使团的背信行为负责,并提出焚毁圆明园作为报复。

后两日英法两国就是否焚烧圆明园进行了商议,法国方面起初并不同意。一是他们觉得此举不利于后续谈判,二是他们觉得要烧也应该烧紫禁城。最后英国方面以焚烧紫禁城可能颠覆满清政府,不利于谈判并结束战争说服了法方。

英法联军于10月18日开始大规模焚园,英国代表额尔金对于焚烧圆明园给出的正式理由是: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无论其贵如帝王,既犯虚伪欺诈之行为,即不能逃其所应受之责任与刑罚也。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言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十八日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举动,人民既未参与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一惩之也。

报复清廷和咸丰的背信弃义是理由,但不是主要理由。

首先在提出焚园计划前,英法联军就已经大肆劫掠了圆明园(10月7日联军占领圆明园,9日联军才整体性地撤出圆明园),焚园有遮丑的意思。

其次联军攻占北京后,陷入了一个战略被动 – 如何结束战争。

此时已到10月,如果战争再拖延一两个月进入寒冬,北方内河甚至是渤海都有可能封冻。到时候联军的补给将变得异常困难,弹尽粮绝后,不说能不能保住现有胜利果实,反胜为败都未可知。

因此让清廷接受和约条款,快速结束战争,就成了当务之急。

另外英法发动这次战争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占领满清领土,而是获取庞大并稳定的市场。要实现这一目的还是需要一个能有效管理国家的政权来配合。

而此时的清朝内部已经有些混乱不堪,北方的捻军纵横数省,南方的太平天国更是横扫大半个中国。如果这时掀翻清廷,这个国家会不会四分五裂,不知道;太平天国能不能有效管理这个国家,不知道;新政权会不会同意开放国门和市场,也不知道。

对于英法而言既然有这么多不确定,还不如继续和满清朝廷合作。因此需要威慑满清朝廷和皇帝,让他们尽快答应条件。而焚烧圆明园既震慑皇帝,又不会像烧紫禁城那样过分刺激朝廷。

最终英法的目的达到了,1860年10月19日奕訢代表清廷和皇帝同意了英法的一切要求。10月24日和25日,清廷和英法两国正式交换了《天津条约》,并将新条件和要求汇总签订了《北京条约》。

未出兵的美国,通过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也获取了与英法相同的利益;居中调解的俄国不但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取相同利益,还因“调解”之功和清廷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获取大量领土。

实际上咸丰也实现了自己的主要目的,11月3日英方代表额尔金明确表示放弃面见大皇帝的要求。法方对此事本就不热心,自然也不会再提了。咸丰和他的皇权的最后一丝颜面得以保全。

某种程度上对于参与各方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局是“皆大欢喜”!只不过苦的是完全没有发言权的清朝民众。

8 阅读:467

评论列表

石末宝

石末宝

11
2022-09-25 07:26

圆明园是满清皇帝的私产,其实多数人当时一开始并不感冒……

有缘

有缘

4
2022-09-09 08:26

整个战争,清廷是为皇家礼数面子而争,而英法联军则是为利益最大化而战争,这个好比是一个是没头苍蝇的乱窜,而一方是待沽守猎的猎人

拉格朗日

拉格朗日

3
2022-12-26 18:36

清粉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笑着哭]

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

2023-02-11 13:05

未参与的俄国趁机抢了我们大量领土[得瑟]

悠然修

悠然修

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