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人提出类似于“如果俄罗斯倒下了,世界会如何”这样的问题。其实,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要搞清楚“何为倒”?是俄罗斯这个国家崩溃了、瓦解了,还是俄罗斯现政权倒台了?因为,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世界局势的影响自然也会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场俄乌冲突开始后,舆论场上便不乏“俄罗斯胜了会如何”或“俄罗斯败了会怎样”的讨论。然而,在津津乐道的同时,何为“败”及何为“赢”的定义,却又是模糊不清的。显而易见,如果连这个都分不清,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
对于这场俄乌冲突,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输赢,即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
在发动这场特别军事行动时,俄罗斯自己给出了三大目标:(一)对乌克兰“去军事”、“去纳粹化”和乌克兰“中立化”。(二)阻止北约东扩,确保俄罗斯的战略安全。(三)终结美国的霸权和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和秩序。毋庸置疑,以上三点属于“战略层面”的范畴。
在围攻基辅失败以及战场陷入僵持后,俄罗斯调整了军事行动的目标,即改为“解放顿巴斯”。等于事实上承认了其他目标的“不现实”。此后,实际执行了将卢甘斯克等乌克兰四地“公投入俄”的策略。显而易见,这属于“战术层面”的范畴。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俄罗斯的这场特别军事行动没能对乌克兰“去军事化”,没能阻止北约东扩,也没能将西方主导的规则秩序终结,无疑就是战略上的“失败”;同理,如果俄罗斯完全控制了已经“公投入俄”四地的领土,则是在战术层面“获胜”;而假如俄罗斯最终不得不“吐”出“入俄四地”,则无异于战术和战略层面双双“失败”。
从战略层面来说,目前的乌克兰战场总体上仍然是“互有攻防”的僵持局面。显而易见,也就谈不上“去军事化”,更谈不上“中立化”目标的完成;俄乌冲突爆发后,原来一直保持“中立”的瑞典和芬兰进入了加入北约的“快车道”,自然也谈不上“阻止北约东扩”的成功。
俄乌冲突爆发前,欧盟国家中的两个“领头羊”法国和德国与美国的矛盾时有爆发,甚至于,马克龙直接来了个“北约脑死亡”论。可以说,那时的北约内部已经矛盾重重,美国与欧盟之间也是“各怀鬼胎”。
然而,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却借此“事件”迅速弥合了北约的内部分歧和重塑了美国与欧盟的关系,将这两个组织又重新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以此来说,起码到目前为止,俄罗斯的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并没有能够改变西方主导的规则秩序,也没有将美国“拉下马”。
综上所述,从战略层面来说,俄罗斯并没有能够实现这场特别军事行动既定的战略目标。不仅如此,客观地说,还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去年9月27日,卢甘斯克、顿涅茨克、赫尔松及扎波罗热完成了“入俄公投”。同年9月30日,上述四地的领导人齐聚莫斯科与普京签署了“入俄”的法律手续,也就意味着这四地已经是俄罗斯“领土”。
然而,这四地虽然在“形式”上已经入俄,但却有不少土地仍然掌握在乌克兰人的手中。这就意味着,如果俄罗斯想完成这个技术层面的目标,那就必须将仗继续打下去。
去年2月24日,俄罗斯突然对乌克兰全境发动了攻击。之所以说“突然”,是因为美国此前已经多次发出预警,而俄罗斯则是坚决“否定”。本来,乌克兰的军力就无法与俄罗斯相比,加之又是突然进攻,所以,在冲突爆发之初,没有多少人看好乌克兰。就连拜登都建议泽连斯基转移到域外暂避风头。然而,乌克兰军队却意外地顶住了俄军对基辅的突袭。
在俄军围攻基辅5天后,俄罗斯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基辅的计划基本宣告失败。于是,美国和北约的轻型武器开始入场。此后,“海马斯”等重型武器也开始列装乌克兰军队。此后,尽管仍然被动,但乌军已经能够形成有效防守的局面。
至去年7月份时,乌军已经能够在战场上与俄军形成僵持状态。到8月底9月初时,乌克兰军队已经可以在局部发起反攻。于是,伊久姆、红利曼等战略重镇相继被乌军夺回。此后,俄军又不得不放弃赫尔松的第聂伯河右岸地区。
自俄罗斯完成征兵30万人的“部分动员”后,俄军在战场上的状况有所改观。于是,在发挥远距离火力优势隔三差五地轰炸乌克兰基础设施的同时,俄军在顿涅茨克地区组织了巴赫姆特攻坚战。应该说,在该战场上,俄军目前占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从整个乌克兰战场来说,俄军的优势并不明显。
而且,由于西方国家重型武器的即将投入,单就常规战层面而言,俄军的优势只会缩小而不会扩大。所以,如果普京决定继续打下去的话,乌克兰战场可能会出现三种结局。一是俄罗斯“再动员”,乌克兰战场形成长期僵持状态,俄罗斯陷入战争泥潭。二是俄罗斯完全控制“入俄四地”。三是俄军被迫放弃“四地”,撤到特别军事行动前的状态。四是俄罗斯连克里米亚也丢失了。
假如俄罗斯能够在接下来的春季攻势中将“新入俄”四地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的话,无疑是取得了“战术层面”的胜利。这样的话,普京的执政团队在俄罗斯政治生态中的执政基础将更加牢固。不过,这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却有限。原因是,这并非“战略层面”的胜利。
之所以说俄罗斯即便是控制了“新入俄”四地也不会对世界格局构成较大影响,有两个原因。一是俄罗斯的这种“模式”不可能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接受。二是乌克兰不会善罢甘休,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依然会维持,俄罗斯的周边环境不会有好转。
那样的话,俄罗斯的国家正常发展难免就会受到影响,俄罗斯的国家实力自然也不可能比冲突爆发之前强多少。综上所述,一个实力一般的俄罗斯,不可能对世界格局造成“颠覆性”的影响。直白地说,如果俄罗斯能够维持冲突爆发前的影响力,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假如俄军夺不下“新入俄”四地而“空手而归”或连克里米亚也丢失的话,那无疑是此次特别军事行动的彻底失败。而彻底失败的话,首先会使俄罗斯自己“生变”,然后才是对世界的影响。
假如俄罗斯“彻底失败”的话,俄罗斯可能会有两大变局。一是俄罗斯的现政权倒台,“新力量”开始统治俄罗斯。二是俄罗斯这个国家分崩离析,如鞑靼斯坦、车臣等自治共和国脱离俄罗斯,俄罗斯彻底沦为世界三流国家。而这两种结局对世界的影响显然有着本质区别。
如果“新力量”执政,他们首先会公开承认“战败”,并做出一些改变,然后开始“卧薪尝胆”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可能是10年至30年,待“风平浪静”和力量恢复后,俄罗斯仍然会再次“争当”世界性强国。从历史来说,俄罗斯的秉性一贯如此。
假如俄罗斯因为“战败”而分裂的话,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俄罗斯自此后将很难再度“崛起”。(二)欧洲地缘政治将彻底改变。(三)欧洲将渐渐疏远美国,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不是增强而是削弱了。(四)世界将多了一份“安全担忧”。
如果因为“战败”而分裂,也就意味着俄罗斯将彻底失去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的战略地位及资源,远东地区的南千岛群岛等地也可能会“不保”。
仅以乌克兰而论,不管是俄罗斯国内的“战略家”杜金,还是美国“战略大师”布热津斯基都曾有过类似于“没有乌克兰,就没有俄罗斯帝国”这样的论断。而当“二次解体”(苏联解体是第一次)后的俄罗斯在黑海、波罗的海以及西太平洋都不能“来去自如”时,自然也就难以再度崛起了。
解体后的俄罗斯,将不再是欧洲地缘政治中的关键一极。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地缘政治的颠覆性变化。而在亚洲地缘政治中,俄罗斯的影响力也会相应地大大减弱。所以,俄罗斯成为一个“三流国家”将在所难免。
俄罗斯解体和欧洲地缘政治发生巨变后,法国、德国等欧洲传统强国,以及彻底摆脱俄罗斯威胁的波兰、捷克、波罗的海三国等东欧国家对美国的“依赖性”就会大大减弱,随之就会逐渐疏远美国,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力则是“不强反弱”。
而与欧洲的关系又是美国世界霸权的“根基”,根基不牢固了,霸权地位变弱自然是大概率事件。那样的话,世界格局“多极化”也许就会加速到来。当然,逻辑虽然如此,但判断肯定会是“见仁见智”。
其实,对于一贯奉行“平衡战略”的美国来说,尽管他希望俄罗斯解体,但又有两个方面的担心。一是担心俄罗斯解体后的地缘政治失去“平衡”。那样的话,美国将失去一个维护霸权地位的“借力点”。二是担心俄罗斯巨量核武器的“去向”。因为那可能会制造出新的世界安全因素。所以,一个被“削弱”的俄罗斯显然比一个“解体”的俄罗斯更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在这场俄乌冲突中,在特定的舆论场上,支持俄罗斯的声音比较大。理由是一旦俄罗斯倒下,美国就会“腾出手”来对付另一个对手。其实,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需要借鉴历史,更需要分析美国的战略用意。
比如,美国“地缘政治大师”基辛格博士为何一直主张给俄罗斯留出“尊严”?美国政府为何实行的是“削弱”俄罗斯而不是“肢解”俄罗斯的战略?显而易见,“留下”俄罗斯并不是仅仅为了“对付”欧洲国家的。
以历史而论,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到底是对美国损害大还是对其他地区损害大?直白地说,即便是强大如苏联,也并没有对美国怎么样,反而是其他地区的国家战战兢兢。
从发展角度来说,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十年里,哪些国家的发展最快?显而易见,除了国内政策对路外,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样不可或缺。
就战略层面而言,即便是现在的乌克兰战场“如火如荼”之时,影响美国在其它地区伸手吗?直白地说,即便是俄罗斯比现在还强大,也不可能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直接威胁。对于美国来说,无非是提供点武器,多花点钱而已。
此外,依靠别人“遮风挡雨”本来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况且,历史经验和教训足以证明,只有不断强大自己才最重要。直白地说,即便是俄罗斯倒下了,世界依然会按照它本来的轨迹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