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鲁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

公羊春秋 2024-04-14 21:46:48

1、姬姓宗邦,周公封地

武王伐纣,商汤覆灭。周武王就将曲阜封给了姬旦。

姬旦是武王姬发的弟弟,被称为周公旦。西周初立,天下未定,而这时武王重病,各地诸侯蠢蠢欲动,又有大乱之势,周公开始着手处理朝政。周武王死后,其子姬诵还是个婴孩,周公如履薄冰,决定“犯天下之大不违”,临朝辅政!于是就把封地让给其儿子伯禽,让伯秦就任,于是伯禽在曲阜建立鲁国。

“临朝辅政”这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毕竟历来就没有过先例。于是,周公此举被一些人认为是有篡位之嫌,于是在地方开始叛乱,还有一些本就不愿以臣服于周的诸侯,也借着这个理由“清君侧”试图造反,周公临危不乱,积极组织各诸侯国平叛,没过几年,各地叛乱一一被平定,周王室开始居于稳定。在辅政的这些年里,周公为周王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周王室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仅如此,还在考虑周王室安全问题上下了大功夫,经营新都城洛邑,并成功迁都洛邑,为周王室几百年国祚延续创造了良好条件。

位极人臣实际上等于国家最高权利人,周公在这期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他作为周成王的叔叔,武王姬发的弟弟,一点没有自立之心。可谓用心良苦。周成王长大后,慢慢开始着手处理朝内事务,周公认为自己使命差不多完成了,决定功成身退。另一方面,外面闲言碎语不断,有很多传到成王耳朵里。周公担心成王怀疑自己,就逃到了南方。成王仁义礼智,知道周公的苦衷和忠心,就把周公接回来了。

周公旦死后,天降异象。在周公下葬那天,天突发大风,大风过处,草木皆无,庄稼都被大风席卷。有人告诉成王,这个现象在武王驾崩的时候也发生过。成王赶紧让人占卜测算,占卜官发现在几十年前武王病重时,周公曾经祈祷上天,愿意代替武王受罪。成王觉着两者有很大的联系,感动到流泪。于是下令,周公所在封地鲁国,可以郊祭拜祖先,奏天子礼乐。这两个都是天子才有的权利,但是因为周公,鲁国享有同等礼遇。

周公旦

2、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周公的后人在鲁国经营的时间里,丝毫没有忘记祖先的教诲,因为周公旦的缘由和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鲁国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丝毫没有遗忘周王室的礼乐制度。

周朝的礼乐制度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权利和地位,所以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意味着在生活中的一切行为准则都要按照此法则去规范,不能超越这个法则。这个法则包括“礼”、“乐”、“政”、“刑”,具体表现为“婚丧嫁娶”、“祭祀祭祖”、“朝见盟会”、“车马出行”、“行为规范”等方方面面,是现代社会民间“规矩”的鼻祖。在这些行为准则中,有规定明确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士大夫、平民等不同阶级所享受的“准则”是不一样的,低阶级的如果违反规则去按照高阶级的待遇去办事,是不符合礼法的,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惩罚。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地位日益下降。很多诸侯在行事中超越“周礼”限制范围,“礼乐崩坏”现象开始出现,到后期逐渐严重,完全不把周天子和所谓的“礼法”放在眼里。比如在平王东迁后,郑国国君就和周天子干了一仗,还射伤了周天子的肩膀,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在别的诸侯国君还是以“公”、“伯”等封号自称的时候,楚国国君自称“蛮夷”,称自己为王。甚至跑到周天子那里询问“鼎”的重量,“问鼎中原”就是这么来的。这就是对周王室权利和地位赤裸裸的挑衅。

鲁国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对周朝礼法没有丝毫的懈怠。在周天子对礼法制度已经失去信心的情况下,鲁国依然坚守礼法的权威性。很多试图称霸的诸侯国,为了为自己增加称霸的筹码,都跑去鲁国学习礼法,试图让自己足以“说服”众人。所以人都说“周之最亲莫如鲁”、“周礼尽在鲁”。

礼乐制度——车马銮驾

3、孔子故里,圣人之乡

孔子的祖先是商朝君主商汤,孔子先祖曾于宋国世居,其父为避祸乱逃到鲁国曲阜。所以孔子的出生地就是鲁国。

孔子在而立之年就对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的典章礼法有所心得,齐国的齐景公就非常欣赏孔子的学问,多次向其请教礼乐知识并学习治国之道。孔子因鲁国内政问题,拒绝入仕,继而修篆《诗》、《书》、《礼》、《乐》影响两千多年的名著。其门下弟子无数,贤者七十二人,这些弟子都在各个领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孔子因为与鲁国“三桓”的矛盾已经到了极点(三桓指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是鲁桓公三个儿子的后代,是当时鲁国实际掌权者,且为政不仁,治国无方,多沉迷酒色),“三桓”已经容不下孔子,孔子无奈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的时间里,奔波大大小小十几个国家,其中有被人接见,更多的是被人嘲笑和陷害,几次命丧途中,但是都没有影响孔子周游讲学的信念。

孔子一生都在构建并宣扬其自己的道德思想,这个道德思想是建立在“周礼”的基础上,周王室的规矩,加上孔子所推崇的“仁”就是其思想的概括。其学说多以“仁”为核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于恶”、“三人行必有我师”等仁义学说,凡是要先考虑“以德服人”,以教化和德育人。反对一切违反“礼法”的僭越行为。其主张的思想是现代社会“人道主义”和秩序准则的模板。所以孔子被称为“孔圣人”,现在世界各地到处都有“孔庙”,历代封建王朝的 君王都奉孔子为典范,会定期的为孔子举办“祭典”。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经久不衰。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个诸侯国争霸最为严重的时代,周王室的礼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孔子说当时是“礼乐崩坏”的时代,其主张的“仁义”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并不符合当时各诸侯国“扩张讨伐”的时代背景。以当时的情况看,和平时代主张仁义道德是能起到很大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的,但是在战乱时期,仁义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至少当时很多诸侯国确实是这样的。秦国实行韩非子的法治,以“法”治国,最终统一全国,汉朝初期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使得多年战乱后的百姓能休养生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是因为天下已定百姓安居乐业,儒家思想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者国家机器的行为准则。

孔子

4、山东好汉,仗义多德

山东是鲁国故地,每每说起山东,人们都会在脑海中浮现“山东好汉”的印象。山东好汉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来自《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更多是因为山东在多少年的历史文化中所产生的底蕴与气魄。

山东不仅仅是“孔孟之乡”,更是兵家先祖孙武、孙膑的故里,西周的姜子牙,春秋时期的吴起、管仲、工学鼻祖鲁班,三国的李典、于禁,书圣王羲之,唐代的秦琼、程咬金,明朝戚继光等都是山东人。

山东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其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历史车轮的前进,更是因为其自古以来的文化底蕴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文化秩序的影响。我们经常看到在山东很多地方、很多人还在以古代的“礼法”为人处事,这些“规矩”很多人都不认识了,乍一看觉着“很陌生”,为此嗤之以鼻,其实这是山东人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这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所以经常有人说,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就去山东多学学。是有一定道理的。

电视剧《水浒传》剧照

0 阅读:9
评论列表

公羊春秋

简介:历史故事及人物分享,从历史中学知识、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