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清代共有一百一十四个进士,有一个进士很有意思,他的事迹在京城广为流传,人们称他为“馒头状元”。听说他在考场上背着一大包馒头,当时被康熙看见,康熙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当即宣布他是个大才子。所以,那个有意思的家伙是什么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少年时期
他名叫李蟠,出生于江苏徐州,自幼父母双亡,家中虽穷,但他的娘亲很有远见,执意要让他去上学。李蟠不想辜负他娘的期望,所以他一直在努力读书,每天都是点着蜡烛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八岁那年,李蟠成功地考上了县试、府试和院试。由于在科举中的优异表现,他成为了一等一的秀才,获得了一个“功名”的称号,并且,每个月还能领到一些官府发下来的粮食,贴补家里的开销。妈妈很开心,为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宴,宴请亲友为他庆贺,一边宴请他,一边鼓励他再接再厉,考上秀才,光宗耀祖。李蟠则是另外一番心思,看到自己的娘亲,日日劳作,整日操劳,整日操劳,让他自责不已,便生出一种自暴自弃之意。当他的妈妈得知这件事时,非常愤怒,一连数日都没有吃饭,只是对他说:"你要是能为我中个秀才,我就可以瞑目了。"
考中状元
李蟠无法说服自己的妈妈,只得更加用功学习,直到八年之后,他才下决心要到省城中去考。这次的县试,其实就是为了选出所谓的“举人”,只要能够考上,那就是真正的举人,等于是得到了一张进入朝廷的通行证,从此踏上了仕路。李蟠也没有让她失望,三十六岁的时候,便以优异的成绩,成功晋级,成了一名举人。
坎坷之路
当他中了秀才,就开始了对科举的冲击。三年一次,三年一届,天下英才尽集于此,等待着官府的选拔。这次的会试,可不好考,毕竟是在京城,李蟠的老家远在数千公里以外。怎样才能到达京城,这是个大难题!
商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也都表示要资助李蟠,不过被他婉言谢绝了,毕竟他也知道,自己收了对方一份钱,第二天就要还上十份钱。见他忧心忡忡,他从怀中掏出一坛银币,这是他三十多年来,通过纺织,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银币,大约二十两左右,足够他去京一趟了。李蟠望着那一坛坛的金币,心中暗暗发誓,自己这辈子,也要考上秀才,光宗耀祖,以回报娘亲的一番心血。而李蟠,则是留给了他的父母十两。王耀并没有购买马匹,而是徒步来到了京城。都说儿行千里,做父母的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她担心自己的孩子会饿肚子,所以每天都会做很多很多的包子,放在一个袋子里。李蟠恋恋不舍地与父母道别,独自一人,拄着拐棍,提着布包,踏上了回京之路。李蟠一路走来,可谓是风雨飘摇,饥不择食,渴不择路,到小溪边打一盆清水,到了夜里,便在那座荒废的寺庙中,埋首苦读。从这里到京城,足足花了三个多月的功夫。一路上也看到了许多地方的风土人情,也看到了许多地方的经济和军事情况。在京中,李蟠就跟叫花子一样,被人取笑:“就你这德行,也敢来应试,还妄图考中,简直是痴心妄想。”
李潘毫不在意,直到高考那天,他身上的银子都花得差不多了,才将身上所有的银子都换成了包子,装在口袋中,这才进入了考院。古代的考卷与现代的考卷差不多,都是经过严密的审核才能进去的,以避免舞弊。当李蟠走到自己面前时,那名考官也是目瞪口呆,他当了这么久的监考老师,也是第一次看到有人扛着一个大布包走进来。监考老师经过认真的检验,确认这袋子里确实就是三十六个馒头,除此之外再无任何作假之处,这才惊疑不定地将李蟠放入了考卷之中。
既然如此,李蟠为何要背着一个大包的馒头来应考?其实,古时候的科举,跟现代的科举不同,要三日才能通过。并且三日之内,他们必须呆在考场内,不得外出。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备行囊和饭包,而李蟠却是穷得连饭包都没有,只好背着一个大包进来。李蟠性格比较迟钝,这次也不急着回答,而是先想了两日,这才动笔,监考老师要将试卷收回的时候,李蟠苦苦哀求,让那监考老师多留一刻钟,他却说自己并非做不出来,只是没有足够的时间。看在他是个穷鬼的份上,准许他多做几天,甚至还送了几个馒头让李蟠成功地做完了这场测试。这个消息迅速地在京中传播开来,就是康熙也听说了,他就去找监考人员,监考人员一一作答,还将李蟠的监考人员呈上,让康熙过目,康熙大为称赞。这一天,李蟠的名字,也是赫赫有名。休息好之后,李蟠便从这座寺院里出来,背着一大包包子,去了宫中参加科举。众人见李蟠这般模样,也是窃窃私语,不过,他却是无动于衷。当皇上将题目发给他的时候,李蟠还是要想一想,再做答案。
会试的内容以八股文为主,而会试的内容则以策论为主。策论是指就一国之事,军事,民生等发表见解。
李蟠从家乡来到京城后,便开始写了起来,他在纸上写写画画,自然边写边啃馒头
不多时,当他做好最后一道题的时候,康熙也来了,一眼就看见了李蟠背着一个大袋子在考场上答题。
康熙大喜,叫人将自己写的那篇《策》呈上。李蟠写的《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采飞扬,受到康熙的赞赏。
康熙来到李蟠跟前,从他身上取下一个布包,询问原因。因此,李蟠就向康熙直言不讳地讲述了他的经历。
康熙很是感动,说道:"你虽然穷,但是读书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何况你还有一个这样的母亲,你要努力。今日我亲自为你写一份答卷,你一定会考中的。”
李蟠四十三年,康熙三十六年,他中了进士。
被诬陷
李蟠考中了秀才,本以为以后可以一飞冲天,却没有想到,因为他的耿直,才刚刚踏上官场,就被人狠狠地打了一顿。由于他在翰林学院里的优异成绩,康熙陛下便将顺天府乡试的主考人交给了他。身为监考之人,李蟠当然会受到那些贵族的觊觎,但他为人刚正不阿,从来不会接受任何好处,也不会和那些大清的贪腐勾结在一起,所以,他才会被那些贵族所妒忌。
李蟠年纪轻轻,没有经历过朝堂上的勾心斗角,最后被人诬陷,说他在监试之时,有失偏颇,收受贿赂一万两银子。
李蟠收受贿赂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有几个没考上的人跑去告状。
康知一气之下,下令彻查,并亲手组织全体考生重新审核,最后证实了李蟠没有偏袒任何一人,被他选中的人又一次登上了榜单。后来才知道,李蟠收受贿赂的事情,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不过,李蟠他们早就被人说成了贪赃枉法。
可是,这些达官贵人哪里肯让李蟠好过,便动用手中的财力物力,请来了一位著名的戏曲大家孔尚任,以《通天榜传奇》的形式,暗指李蟠在京城中搞得沸沸扬扬,将李蟠推向了公众的视线。
科举之争,本就是人心之争,极其敏感,若处置不好,极有可能引发士子叛乱。康熙为尽快平定民心,将李蟠罢官贬谪。三年之后,李蟠获赦免,返回故里,并在家中潜心写作,直到去世。
李蟠被大赦,被送回徐州。
垂暮之年
到了这时,李蟠虽明了这件事的原委,但是已经错过了时机,再也没有办法追回来了。他知道生活并不容易,一次的委屈也许就是一辈子的遗憾,所以他更要把握现在的机遇,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
他以诗歌来抒发自己的精神世界,李蟠历时20年,创作了备受赞誉的《李蟠诗文集》,并以诗歌、诗歌等形式表达了其对生活、对生活的思索与追寻。
李蟠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执着与执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成绩,都能保持着自己的理想与信仰,不为世俗的目光所迷惑。
后来,他又开设了一次讲座,让全国各地的学生都来,称他为老师。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后来都成了大清王朝的栋梁之才。
李蟠虽未得仕途,但其所著《李蟠诗文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未能以身报国,但其所育之国之栋梁之材,不计其数。李蟠的“状元”之名,当之无愧。
他事教导我们,人生的道路总是跌宕起伏的,有时候我们会受到委屈,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我们不能抛弃自己的理想和天赋,只有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才能创造一段绝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