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我的”孩子真的是自私吗?陪孩子安稳度过物权意识敏感期

快乐的墨墨妈妈 2019-08-09 12:04:21

最近带着彤宝回她姥姥家,小家伙每天和姥姥、姥爷玩得不亦乐乎,更是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翻遍了。

昨天中午时,又打开衣柜“视察”,我说那是姥姥的衣柜,你不能动。

她忙说道:“这是宝宝的,宝宝的!”说着,还往柜门前一挡。

下午睡醒,姥姥把酸奶拿给她喝,她看到了连忙说“是宝宝的,酸奶是宝宝的”。

平日在家里,只要是她想要的、想玩的、 想吃的,统统都说是她的。

姥姥逗她说:“你可真抠门!”

★2岁是从婴儿过渡到幼儿的转折点,很多敏感期都从这里经过★

2岁的孩子处在多个敏感期同时存在的阶段,比如语言、动作、秩序等等敏感期,而物权意识敏感期也差不多是在这个时候出现。

敏感期对于孩子有何影响呢?

当幼儿处于某个敏感期时,会产生一种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幼儿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他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的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

换一种说法,处于某个敏感期的孩子,是他某种能力发育发展的关键期。

充分利用这个关键期引导孩子,可以使孩子有更优秀的表现。

彤宝表现出的这种“占有”欲就是因为她正处于物权意识敏感期。

★平稳度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你的”和“我的”★

也有人说,“物权意识”其实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应该批评教育,及时制止。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一、孩子处于物权意识敏感期会有什么表现。

1、总是说“这是我的”。

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2岁~7岁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方式都是从“我”考虑。

这就进一步可以理解彤宝的“占有”心理,为什么总说:我的,我的,是我的!

2、会表现出脾气暴躁,情绪激动。

彤宝特别爱吃桃子,有一次我正准备拿给她吃,而她也坐在餐椅上,举着手给我看,意思是手洗干净了,可以吃桃子了。

这时彤宝爸爸故意把桃子抢过去,作势要吃掉。

她立即喊道:“宝宝的,是宝宝的桃子!宝宝的……”声音很大,嗓子都喊变音了。

眼泪吧嗒吧嗒直往下落,最后竟然趴着呜呜地哭了。

这一番操作把她爸爸吓了一跳,赶紧抱起来哄……

事后,她爸爸一副心惊胆战的样子,声称再也不敢逗这小祖宗了。

3、有时候会动手。

5月份的时候,我不小心闪了腰,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弯腰。

一次,蹲下去起不来,喊彤宝爸爸过来扶一把。

正在玩玩具的彤宝快速地跑过来,使劲地推她爸爸,嘴里还不停地说着:“起开,起开……”

我和她说:“爸爸是在帮助妈妈,没事的。”

她一只手紧紧地抱着我的大腿,另一只手还在推她爸爸:“是宝宝的妈妈。”

在她看来,妈妈也是她的私有财产。

二、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可以使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并尊重他人。

良好的物权意识,可以使孩子明确地知晓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才能更加爱护自己的东西,也不去破坏别人的东西。

1、引导孩子正确度过物权意识敏感期,他会变得更有主人翁感。

成人是有物权意识的,觉得自己的东西就该由自己做主。

孩子为什么就不能有呢?他只是暂时分不清你、我、他的关系。

物权意识敏感期就是让孩子深刻地分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等他明白后,“自我”意识中那些正面的思想就会慢慢萌发。

2、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物权意识并不只是自我认同,而是还会知道他人也要被尊重,他人的东西不经过同意不可以动。

引导孩子安稳度过物权意识敏感期,他会慢慢变得自尊、自信、自主、自立,同时也会明白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这个概念。

★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

我们有时候谈论起彤宝这种“护食”的物权意识,会开玩笑地说“这家伙够小气的”。

也听过有的家长在气急时说“你怎么这么自私”,“真不懂礼貌”之类的话。

很多时候,大人觉得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孩子听到耳朵里会怎么想呢?

著名的“贴标签”效应可以给家长一些警示。

有一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根据一次慈善事业的捐款活动结果,他分别给一些人标上了“慈善的”或者“不慈善的”标签,另外还有一些人则没有标任何标签。

结果当再一次捐款时,贴有“慈善的”标签的人比没有贴标签的人捐得多;而那些贴了“不慈善的”标签的人则比没有贴标签的人捐得少。

这说明了“贴标签”这种行为是可以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

好的“标签”可以使人积极向上,不好的“标签”则会使人产生负面影响。

在孩子物权意识敏感期期间,尤其不要经常给孩子标类似“自私”“没礼貌”“小气抠门”等等这样的标签,非常大的可能会导致孩子真的成长为那样的人。

★实际生活中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度过物权意识敏感期★

很多时候教育孩子“堵不如疏”都是适用的,比如对处在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孩子,有孩子的都知道,无论家长如何批评教育都改变不了这种状况。

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面对这个敏感期的孩子,一定要给予尊重,不要强迫孩子分享,顺势引导即可。

一、让孩子懂得“排队”的概念。

在公共场合玩耍时,孩子是不会理解“公共”是什么意思的。

彤宝特别喜欢坐“摇摇”,但是小区里孩子多,经常会看到迫不及待要坐的孩子号啕大哭,也会看到坐在上面的孩子不让其他小朋友摸“摇摇”。

从一开始,我们就告诉她,这是公共的玩具,如果有小朋友坐在上面,我们就需要排队等。

现在她已经逐渐理解了“排队”的意思,每次都耐心地等小朋友坐完。

二、灌输不能“偷(拿)”他人、公共场合东西的思想。

总有人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之类的话,为孩子犯错误找借口。

防微杜渐的道理大家都懂,正因为孩子不懂事,家长才需引导孩子不要走入误区。

那怎么做呢?

有一次带彤宝去游乐场玩,看到一个家长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家长应该是准备回家时,发现孩子拿着一个挖沙的铲子要带回家。

他蹲下来对孩子说道:“这是游乐场的玩具,不是你自己的,我们不可以带回家。”

他又说了很多话,希望孩子能把铲子放下,孩子却只是不停地摇头。

面对快要哭出来的孩子,他随即转换了话题耐心地问:“宝贝为什么非要把这个铲子带回家呢?”

孩子委屈地说,家里的铲子坏了。

他答应孩子回家检查一下铲子是否真的坏了,如果坏了就会重新买一个,但是游乐场的不能拿。

最后孩子放下铲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始终记得彤宝她姥姥从小就经常在我耳边念叨的一句话“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三、可以引导孩子分享,但不要强迫。

不知道什么时候,喜不喜欢分享成了衡量一个孩子懂不懂事、讲不讲礼貌、大不大方的标准。

看到别人开心自己更开心,这才是分享的最终目的。

如果孩子不情不愿地分享,就失去了分享的意义。

教孩子学会分享,孩子自愿是前提。

处于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孩子,尤其注意不要强迫孩子。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拿自己的玩具和别人换,或者一起玩,可能刚开始不愿意,等孩子感觉到了和同伴一起玩更开心,就会主动分享了。

如果别人借玩具给孩子玩,事后可以问他开心不开心。

通过侧面引导的方式告诉他,如果下次他也愿意把玩具借给别的小朋友,或者大家一起玩,别的小朋友也会像他一样开心。

教他理解别人的情绪也是学会分享的一种方式。

四、针对不同归属权的东西告诉孩子怎么做是正确的。

物权意识敏感期,就是孩子分清“我的”和“别人的”区别的关键时候。

平时,可以有意地告诉他哪个东西是属于谁的。

比如,告诉他剃须刀是爸爸的,裙子是妈妈的,玩具是宝宝的。

对于不同归属权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对待。

▽孩子自己的东西,让他自己做决定,不强迫分享。

▽对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同意才可以动,并要表示感谢。

物权意识敏感期只是孩子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而且不会像有的敏感期那样要经过好几年的时间才会度过。

家长心平气和地引导教育,顺其自然就好。

0 阅读:5

快乐的墨墨妈妈

简介:想要养育好孩子,父母就得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