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区为湖南省衡阳市所属县级行政区域组织,因历史上知名度较高的“石鼓山”和“石鼓书院”位于境内而得名。位于衡阳市区西北部,东临湘江与珠晖区隔江相望,南以解放大道为界与雁峰区毗邻,西沿蒸湘北路蒸水桥并沿蒸水河而上先后与蒸湘区和衡阳县接壤,北与衡阳县樟木乡和集兵镇相邻。石鼓历史悠久,自西汉开始设县治,有两千多年历史,境内有“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周敦颐、朱熹、王船山等儒家先贤曾于此临江讲学,著书立说,传承文化思想;演武坪原为古代练兵场,曾国藩、彭玉麟曾据此练兵。石鼓景观胜迹诱人,有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1家,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景区3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个、三星级乡村旅游景区1家;省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湖南文旅新业态示范基地1个。

历史沿革
今石鼓区地域,古为湘越之地。
商属荆楚。周属荆州。
春秋属楚。
西汉属酃县县治设蒸湘合流处,隶长沙国。
永建三年(128)治所迁至酃湖东岸。
东汉献帝建安六年(196)荆州剌史刘表割酃县南部东北境、烝阳县东境置临烝县,县治从酃湖东岸迁回原酃县治所(128年永建三年迁至酃湖东岸)。临烝县,隶零陵郡。
三国时,始属蜀,后属吴。

西晋属湘东郡酃县。东晋酃县并入临蒸县,属湘东郡临烝县。南北朝时代,衡阳地域先后归宋、齐、梁、陈各朝所有。属湘东郡,分别称临烝县、临烝伯国、侯国和新城县。
隋并临烝、新城、重安3县,始置衡阳县。州、县同治,属衡州衡阳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分衡阳县置临蒸(改“临烝”为“临蒸”)、新城、重安3县,隶衡州郡。七年(624),州治从湘江东岸迁至境内。新城县入临蒸县。属临蒸县。天宝元年(742)后,州郡并称,属衡州衡阳郡衡阳县。
五代,属衡阳县。
宋,属荆湖南路衡州衡阳郡衡阳县。
元,确定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属湖广行省衡州路衡阳县。顺帝至元三年(1337),分衡阳县东南复置新城县。属衡州路新城县。
明洪武十年(1377),并新城县入衡阳县。属衡州府衡阳县。
清康熙三年(1664),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二日,吴三桂在衡阳称帝,改衡州府为定天府,立都建宫于境内(今衡南县政府所在地)。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蒸水为界分衡阳县东南境置清泉县。属衡州府清泉县。
民国初期,隶衡永郴桂道。民国11年(1922)废道制,属湖南省衡阳县。民国26年(1937)12月,湖南省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5月,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1年(1942)1月1日,析衡阳县城区和环城地域置衡阳市,为省直辖,设8个区。第三区为今属地。
1949年10月8日衡阳解放后,境内先后称第三区、第二区1955年6月称城北区至今均属衡阳市。1980年2月20日经湖南省委批准,衡阳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城北区属市辖县级区。

2001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衡阳市城北区,设立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区因境内石鼓山而得名。辖原城北区的人民路、潇湘、青山、五一、合江5个街道和原郊区的黄沙湾街道、松木乡、西湖乡的五一、建设、友爱、江霞4个村(建设村划归五一街道管辖,五一、友爱、江霞3村划归合江街道管辖)以及原属衡阳县的角山乡。原城北区的蒸湘街道划归蒸湘区。

行政区划
民国31年(1942)1月,衡阳建市时直辖8个区。城北区时为第三区,下辖15保,142甲。区公所治所在青山街(今船山路衡南县汽修厂内)。
1949年10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衡阳市。不久,衡阳市革命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衡阳市第三区旧政权,成立衡阳市人民政府第三区公所,区治在学宫巷,仍沿袭旧保、甲制。
1950年1月第三区公所改为第三区人民政府。6月又改为第三区公所。7月,废除旧保、甲制,成立10个街委会,属区公所管辖。
1951年11月,经调整撤并后,衡阳市第三区公所改为衡阳市第二区人民政府,区治设五家巷2号。全区10个街委会调整为27个居民委员会。
1952年初,全区成立潇湘、西湖、人民、司前、玉环、新政、草桥7个中心居委会,属区政府管辖。

1955年5月,以驻地命名,第二区人民政府改称“衡阳市城北区人民委员会”。8月,撤销中心居委会,设潇湘、西湖、人民、司前、草桥、柴埠门(由玉环、新政两个中心居委会部分地域合并)6个街道办事处,44个居民委员会。
1956年8月,撤销街道办事处,由区人委按原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派出工作组,直接管理居委会。
1957年区治迁至司前街52号。
1958年初,恢复街道办事处,设西湖、司前、草桥、潇湘、人民(原柴埠门街道分别划归潇湘、人民)5个办事处。同年11月4日成立衡阳市福星人民公社。
1960年4月,按原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分别成立福星、专署、司前、医学院、电厂5个分社,居委会改称管理区。
1966年5月,将原5个分社调整合并为潇湘、西湖、草桥、福星4个分社。
1967年,分社改名,潇湘改为红旗,西湖改为红湖,福星改为人民,草桥改为五一。
1968年9月,成立城北区革命委员会,各分社也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

1971年9月,将4个分社改为4个街道办事处。
1978年5月,撤销4个街道革命委员会。
1980年9月,城北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城北区人民政府。
1981年7月,红旗街道改为潇湘街道,红湖街道改为青山街道。
1984年9月,将五一街道划分为五一、合江两个街道,将青山街道划分为青山、蒸湘两个街道。
到1995年底,城北区共有蒸湘、青山、人民、潇湘、五一、合江6个街道办事处,85个居民委员会,1163个居民小组。
1996年,城北区辖6个街道:人民街道、五一街道、合江街道、青山街道、蒸湘街道、潇湘街道。
2005年12月31日,石鼓区辖6个街道、2个乡。
2015年,衡阳市石鼓区乡镇区划调整,将松木乡、黄沙湾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黄沙湾街道。调整后,衡阳市石鼓区共撤销1个乡级建制,现辖角山1个乡,青山、人民、潇湘、五一、合江、黄沙湾、金源7个街道。区人民政府驻黄沙湾街道(原区人民政府驻地)。

2018年9月,黄沙湾街道将进步村改为进步社区,同时新设立光明社区,社区范围包括石鼓区机关家属区(江山花苑)、帝景山庄、鸿豪城等标志性小区在内。2018年11月25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角山乡撤乡设镇,改称角山镇,并于2018年12月4日正式挂牌成立。至2018年末,石鼓区辖角山镇、黄沙湾街道、合江街道、五一街道、人民街道、青山街道、潇湘街道、金源街道,共1个镇、7个街道。下设15个村民委员会、3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角山镇1个社区、6个村,分别是杨岭社区、角山、前进、和平、利民、三星、旭东村;黄沙湾街道4个社区、6个村,分别是光明、进步、雁栖湖、辖神渡社区,团结、松木、松梅、青石、朝阳、灵官庙村;人民街道4个社区,分别是人民路、湘北、向阳、蒸阳社区;青山街道6个社区,分别是青山街、牛角巷、西湖一村、西湖二村、西湖新村、船山路社区;潇湘街道6个社区,分别是石鼓、司前、长青、蒸水、桑园、演武坪社区;五一街道6个社区、1个村,分别是草桥、建设新村、杨家坪、来雁塔、畔湖路、望城路社区和建设村;合江街道5个社区、2个村,分别是柏树嘴、合江套、江雁、五里牌、七里井社区和五一、江霞村;金源街道4个社区、2个社区筹备委员会,分别是金兰社区、金源社区、三里社区、新安社区、新竹社区筹备委员会、鑫源社区筹备委员会。

至2019年末,石鼓区辖角山镇、黄沙湾街道、合江街道、五一街道、人民街道、青山街道、潇湘街道、金源街道,共1个镇、7个街道;下设15个村民委员会、3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角山镇1个社区、6个村,分别是杨岭社区,角山、前进、和平、利民、三星、旭东村。黄沙湾街道4个社区、6个村,分别是光明、进步、雁栖湖、辖神渡社区,团结、松木、松梅、青石、朝阳、灵官庙村。人民街道4个社区,分别是人民路、湘北、向阳、蒸阳社区。青山街道6个社区,分别是青山街、牛角巷、西湖一村、西湖二村、西湖新村、船山路社区。潇湘街道6个社区,分别是石鼓、司前、长青、蒸水、桑园、演武坪社区。五一街道6个社区1个村,分别是草桥、建设新村、杨家坪、来雁塔、畔湖路、望城路社区,建设村。合江街道5个社区、2个村,分别是柏树嘴、合江套、江雁、五里牌、七里井社区和五一、江霞村。金源街道4个社区、2个社区筹备委员会,分别是金源社区、金兰社区、三里社区、新安社区和新竹、鑫源2个社区筹备委员会。
2024年11月,石鼓区辖7个街道、1个镇。 [人民街道、青山街道、金源街道、潇湘街道、五一街道、合江街道、黄沙湾街道、角山镇]
2025年,石鼓区辖角山镇、黄沙湾街道、合江街道、五一街道、人民街道、青山街道、潇湘街道、金源街道,共1个镇、7个街道。下设15个村民委员会、3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角山镇1个社区、6个村,分别是杨岭社区,角山、前进、和平、利民、三星、旭东村。黄沙湾街道4个社区、6个村,分别是光明、进步、雁栖湖、辖神渡社区,团结、松木、松梅、青石、朝阳、灵官庙村。人民街道4个社区,分别是人民路、湘北、向阳、蒸阳社区。青山街道6个社区,分别是青山街、牛角巷、西湖一村、西湖二村、西湖新村、船山路社区。潇湘街道7个社区,分别是石鼓、司前、长青、蒸水、桑园、演武坪、荷池路社区。五一街道6个社区1个村,分别是草桥、建设新村、杨家坪、来雁塔、畔湖路、望城路社区,建设村。合江街道5个社区、2个村,分别是柏树嘴、合江套、江雁、五里牌、七里井社区和五一、江霞村。金源街道4个社区,分别是金源社区、金兰社区、三里社区、新安社区。
大美湖南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