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区位于湖南省北部,洞庭湖西滨,沅水尾闾。东接汉寿县,西邻桃源县,南连益阳市桃江县、安化县,北抵临澧县、津市市,东北隔澧水望安乡县。鼎城区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区内文化遗存和自然景观的旅游价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除柳叶湖和花岩溪风景区外,尚有众多有待开发和利用的旅游资源。

历史沿革
鼎城区境为《禹贡》荆州之域,商、周时为“蛮”、“蜑”所居。
春秋、战国属楚。
秦置临沅县,属黔中郡。
西汉初,在临沅县东增置索县,与临沅同属武陵郡。
新莽将临沅县改称监沅县,武陵郡改称建平郡,索县、监沅县均属之。
东汉建武六年(30),监沅复称临沅,建平郡复称武陵郡。二十六年,临沅分为临沅、沅南两县。顺帝阳嘉三年(134),索县改名汉寿县。同年,荆州刺史部治移驻汉寿,郡治则迁临沅。

三国时,临沅、汉寿、沅南3县,初属蜀,后属吴。吴大帝赤乌十一年(248),改汉寿为吴寿县。
晋武帝复吴寿为汉寿,与临沅、沅南同属荆州武陵郡。
南北朝,宋、齐时,临沅、汉寿、沅南县,属郢州武陵郡;梁置武州,县属武州武陵郡;宣帝太建七年(575),武州改称沅州,县属沅州武陵郡。
隋灭陈后废郡置朗州,开皇三年(583),并临沅、汉寿、沅南为武陵县,属朗州。大业元年(605),朗州复称武陵郡,县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改武陵郡为朗州;开元中,县随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再称武陵郡,改属山南东道;乾元中又复朗州;光化元年(898),州改武贞军。以上或州、或郡、或军,武陵均为其属县。
五代时,武陵县属楚国朗州。梁开平二年(908)在此置楚国永顺军,寻改武顺军;后唐同光元年(923)改为武贞军,寻改武平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升为大督都府,县随州属之。
宋乾德二年(964)降军为团练,称朗州;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朗州为鼎州;政和七年(1117)于鼎州置常德军;乾道元年(1165)升鼎州为常德府,属荆湖北路。上述州、军、府,武陵均为其属县。

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常德府为常德安抚司,十四年称常德总管府,十五年改称常德路,武陵县均属之。吴王朱元璋在甲辰年(1364)改常德路为常德府,武陵县属之。
清初沿明制,康熙三年(1664)武陵县隶岳常澧道常德府,宣统三年(1911)裁县留府,县境由常德府直辖。
民国2年(1913)10月,裁府复县,县改名常德,隶湖南省武陵道,5年改隶湘江道,11年,全省撤道,县隶省,26年,县隶第二行政督察区,29年隶第四行政督察区,区署驻县城内。1949年7月29日,县境解放。
新中国建立后,至1987年仍为常德县。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1988)18号函精神,颁发湘政函(1988)22号文件,将常德县改称常德市鼎城区。同年6月9日,常德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常德县改为常德市鼎城区后国家机关更名的决议》。县改区到此完成。

行政区划
明隆庆年间,县城内划宣化、庆丰(又名丹桂)、珠履、绣衣四坊,坊下为街、‘社。一社辖十保,一保辖十甲,一甲辖十户。乡间划8.乡69村。村以下百户为团,一团十甲,一甲十户。8乡69村为:
汉寿乡辖长乐、东岗、伏宿、高赜、上中、进兴、万金、潜阳8村。
仙洞乡辖砖溪、江陂、广德、新村、仁丰、丹洲、东流、青林、车桥、南湖、丰胜11村。
宜阳乡辖善卷、德口、赤竹、枫林、太平5村。
唐封乡辖东田、白沙、谂平、上德、沚头、新陂、南罗、城头、长江9村。
建宁乡辖进溪、鲍业、七坵、水口、北里、洑后、局山、东西8村。
陀潜乡辖下阳、潜水、进阳、大龙、马阜、同古、鸡头、九渡、南北9村。
永寿乡辖南村、北村、蒲解、新村、泄陂、薛陂、上赵塘、中赵塘、下赵塘9村。
太平乡辖里田、雁门、阳城、社北、马照、澧水、落耙、天井、丁黄9村。承恩村属何乡,失考。
清道光、同治年间,县城仍为宣化、庆丰、珠履、绣衣4坊。乡村改划为东、南、西、北4乡,乡领村,村领里、团、闾、甲。
东乡辖长乐、上东、下东、白沙、新陂、东江、高赜、江陂、广得、下新、永南、永北12村。
南乡辖善卷、百度、土枫林、上大、下大、仁丰、上念、中念、下谂、土谂、上得、城头13村(缺1村失考)。
西乡辖东流、车桥、南湖、进溪4村。
北乡辖万金、进阳、同古、七坵、泄陂、赵塘、里田、雁门、阳城、落耙、上新、承恩、丰胜13村。
民国9年(1920),县下改置区(镇)、区辖村里、村辖闾与邻。全县置县城、护城、渐安、周士、四贤、鼎安、斗姥、黄洲、兴隆、崇孝10镇。
民国19年(1930),将原10镇改划为13区,区下村里改称乡镇,间邻改称保甲。
民国24年(1935)4月,全县调整为10区,下辖50乡、9镇、648保、6921甲。
民国27年(1938)7月,废区,置3镇29乡、408保、4919甲。
3镇:启明镇(城东),沅安镇(城南及城中心),长庚镇(城西)。
29乡:维新乡(赵家桥、乡公所驻地,下同)保卫乡(毛家滩),珊瑚乡(雷家河),上德乡(二里岗),善卷乡(赤塘湖),仁道乡(裴家码头),五泉乡(竹陂港),文甲乡(发旺桥),金霞乡(黄土店),仙池乡(港二口),尧天乡(下午冲),沧浪乡(新桥)。永安乡(新民桥),国泰乡(社木铺),民安乡(张家堰),崇孝乡(韩公渡),碧潭乡(牛鼻滩),西湖乡(蒿子港),阳城乡(十美堂),成城乡(陈家嘴),周士乡(周家店),新德乡(石公桥),广德乡(镇德桥),同德乡(大龙站),清平乡(七里桥),朗平乡(南湖铺),天平乡(三圣庵),渐安乡(石板滩),龙门乡(尹家坪)。

1949年7月29日县境解放。8月,全县设7个区,下辖29乡、183保、4352甲。
1950年2~4月,全县调整为9个区。第一区(十美堂,区驻地,下同)、第二区(石公桥)、第三区(石板滩)、第四区(牛鼻滩)、第五区(七里桥)、第六区(斗姥湖)、第七区(石门桥)、第八区(尧天坪)、第九区(黄土店)。废除旧的乡、保、甲。
9月,全县调整为14个区,置368个乡。14个区为:第一区(蒿子港)、第二区(周家店)、第三区(石板滩)、第四区(十美堂)、第五区(镇德桥)、第六区(牛鼻滩)、第七区(戴家岗)、第八区(河洑)、第九区(斗姆湖)、第十区(石门桥)、第十一区(毛家滩)、第十二区(伍家坪)、第十三区(黄土店)、第十四区(港二口)。
1951年调整为19个区,共辖359个乡10个镇,乡镇始以地名命名。
1953年7月,全县调整为17个区,辖232个乡10个镇。区以地名命名。为:蒿子港区、十美堂区、周家店区、大龙站区、石板滩区、镇德桥区、牛鼻滩区、戴家岗区、河洑区、斗姆湖区、石门桥区、毛家滩区、伍家坪区、丁家港区、黄土店区、东山坪区、港二口区。
1955年8月,撤销毛家滩区,增设韩公渡区,全县共17个区、225个乡、8个镇。
1956年6月,撤区并乡。全县并为34个乡1个镇。即:蒿子港乡、十美堂乡、石公桥乡、大龙站乡、蔡家岗乡、镇德桥乡、石公庙乡、河洑乡、斗姆湖乡、石门桥乡、谢家铺乡、长茅岭乡、龙山乡、将军桥乡、唐家溪乡、港二口乡、中河口乡、周家店乡、双桥坪乡、长岭岗乡、石板滩乡、牛鼻滩乡、竹根潭乡、韩公渡乡、许家桥乡、康家吉乡、草坪乡、丁家港乡、黄土店乡、新桥乡、钱家坪乡、尧天坪乡、逆江坪乡、官冲乡、河洑镇。
1957年2月,设4个办事处、3个片、3个直属乡、1个直属镇。
直属乡:河洑乡、竹根潭乡、斗姆湖乡。
直属镇:河洑镇。
1957年7月增设:五丰乡、蒿子港镇(属蒿子港办事处),灌溪乡(属石板滩片)、镇德桥镇(属镇德桥办事处)、黄土店镇(属黄土店办事处)、牛鼻滩镇(属牛鼻滩片)。
1958年10月,全县建立洞庭、英湖、冲天、上游、红旗、金刚、金星、东风、金霞、跃进10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1959年由冲天人民公社析置太阳人民公社。
1961年3月,将11个人民公社调整为33个公社、1个直属镇。县委、县人民政府分9个片进行领导。
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制。全县置10个区1个镇,即:蒿子港、牛鼻滩、石公桥、大龙站、石板滩、河洑、石门桥、斗姆湖、黄土店、港二口区与河洑镇。
1962年10月,撤销大龙站区。大龙站、双桥坪公社及增设的白鹤山公社划归石公桥区,增设的丹洲公社隶河洑区,增设的赵家桥公社隶石门桥区。
1963年10月,将芦荻山公社分为芦荻山、东江两个公社。东江公社隶河洑区。
1964年3月,新建郭家铺公社隶斗姆湖区,瓦屋垱公社隶石公桥区、龙门公社隶石板滩区、黑山嘴公社隶蒿子港区。
1965年恢复大龙站区,新建断港头、冲天湖两公社。石公桥区改名镇德桥区。贺家山农场属常德专署。
1966年6月,新建官桥坪公社隶石门桥区,肖伍铺公社隶大龙站区,东江公社归常德市。
1975年6月,十美堂公社改称洞庭公社,河洑、石板滩两区为河洑区,长岭岗公社划归大龙站区。
1981年置武陵镇。
1984年2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村建制,以公社建乡,大队建村,生产队建村民小组。8月,石公桥、镇德桥、周家店、斗姆湖、石门桥、黄土店6乡改为建制镇。
1986年,撤销郭家铺乡,其所辖村划入武陵镇。
1987年,全县共43个乡(镇)、627个村、2个县属镇、2个场。

1988年县改区后,原区公所改为办事处。是年,全区有9个办事处,10个镇,35个乡,627个村,2个区属场。
1989年撤销谢家铺乡,设立谢家铺镇。1991年撤销灌溪乡,设立灌溪镇。1992年撤销蔡家岗乡,设立蔡家岗镇。1993年撤销韩公渡乡,设立韩公渡镇。1994年撤销洞庭乡、中河口乡,设立十美堂镇、中河口镇。
1995年11月,全区撤处并乡。撤销蒿子港、石公桥、大龙站、河洑、牛鼻滩、斗姆湖、石门桥、黄土店、港二口9个办事处。保留武陵镇、蒿子港、中河口、十美堂、镇德桥、牛鼻滩、灌溪、蔡家岗、斗姆湖、黄土店10个镇和黄珠洲、黑山嘴、大龙站、双桥坪、长岭岗、石板滩、雷公庙、丁家港、草坪、唐家铺、沧山、钱家坪、港二口、尧天坪、长茅岭及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民族乡等17个乡。将冲天湖乡并人石公桥镇,瓦屋垱乡并人周家店镇,断港头乡并入韩公渡镇,康家吉乡并入石门桥镇,赵家桥乡、官桥坪乡并人谢家铺镇,肖伍铺乡并入白鹤山乡。撤处并乡后,全区原9个办事处及40个乡镇变更为33个乡镇。同年11月,撤销草坪乡、港二口乡,设立草坪镇、港二口镇。
1996年5月,将谢家铺镇的李堡冲、双堰塘、元普庵、九龙庵、卜家岭、大坪、赵家桥、狮子山、稠树冲、罗汉山、邬家铺、胡家桥12个村划归石门桥镇;周家店镇的李家桥村和大龙站乡的富贵坡村一组划归区园艺场;韩公渡镇的先锋、五甲、福兴3个村划归常德特种养殖总场。同时,撤销大龙站乡、尧天坪乡,设立大龙站镇、尧天坪镇。
1996年9月,撤销双桥坪乡,设立双桥坪镇。
1997年12月,撤销雷公庙乡,设立雷公庙镇。
1998年5月,撤销石板滩乡,设立石板滩镇。同年12月,逆江坪乡高岩塘村泉水洞组划归花岩溪旅游度假区。
2003年,全区共22个镇,11个乡,3个农林场,74个居委会(含15个社区居委会),563个村委会,6696个村民小组。

2014年1月,撤销鼎城区武陵镇,设立玉霞、红云、郭家铺3个街道。撤销斗姆湖镇,设立斗姆湖街道。
2015年11月,十美堂镇、黄珠洲和黑山嘴2个乡合并设立十美堂镇,长岭岗乡和蔡家岗、雷公庙2个镇合并设立蔡家岗镇。双桥坪镇和大龙站镇合并设立双桥坪镇,尧天坪镇和长茅岭乡合并设立尧天坪镇,谢家铺镇和唐家铺乡合并设立谢家铺镇,沧山、钱家坪2个乡和黄土店镇合并设立黄土店镇,港二口镇和逆江坪乡合并设立花岩溪镇,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和丁家港乡合并设立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
2021年,灌溪镇改为灌溪街道。
2022年12月,全区部分村(社区)合并后,有乡镇18个(灌溪镇已获批复改为灌溪街道,但未正式更名挂牌)、农(林)场1个,街道办事处4个、居委会93个、村委会203个。全区总面积2340平方千米。

2023年6月,鼎城区下辖5个街道,17个镇,1个乡:玉霞街道、红云街道、郭家铺街道、斗姆湖街道、灌溪街道、蒿子港镇、中河口镇、十美堂镇、牛鼻滩镇、韩公渡镇、石公桥镇、镇德桥镇、周家店镇、双桥坪镇、蔡家岗镇、草坪镇、石门桥镇、谢家铺镇、黄土店镇、尧天坪镇、石板滩镇、花岩溪镇、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另辖:花岩溪林场、贺家山原种场。
大美湖南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