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永定区地处湖南省西北部, 武陵山脉腹地,东临慈利县和常德市桃源县 , 西抵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 , 南接怀化市沅陵县 , 北与桑植县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武陵源区接壤。永定区以独特的自然和厚重的人文景观而享誉中外。全区已建成国家级旅游景区4处,其中5A级1处,4A级1处,3A级1处,2A级1处。突出的自然景观有“武陵之魂”天门山、“百里画廊”茅岩河。

历史沿革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大庸属黔中郡慈姑县辖。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罢黔中郡,分置武陵郡,置充县。(辖大庸、桑植县及溇水中游。)县治在大庸县。
三国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分武陵郡置天门郡(郡治在大庸县)领零阳、溇中、充县。
晋太康四年(283),天门郡治迁石门县,充县改名临澧县,县治在大庸县。

北周建德四年(575),废溇中、临澧二县,置北衡州。辖崇义县,州治和崇义县治均在大庸县。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改北衡州为崇州,更零阳为慈利县,与崇义县同隶于崇州。崇州、崇义县治均在大庸。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改澧州为澧阳郡。废崇州,辖崇义县(即大庸、桑植、溇中地)。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澧州澧阳郡,属山南道,领县六:孱陵、安乡、临澧、石门、慈利、崇义。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省崇义县,并入慈利县。

五代(907-960),县境属马殷、周行逢割据的楚国所辖之澧州,慈利地。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仍为澧州澧阳郡,领县四:澧县、安乡、石门、慈利。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澧州路总管府,领县四:澧阳、石门、安乡、慈利。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升慈利为慈姑州,旋复名慈利州。于大庸、桑植境,置安定州、柿溪州。在茅岗、置都元帅府。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以澧州为府,辖澧阳、安乡、石门、慈利。
明洪武二年降慈利州为县,置大庸县旋废。明洪武三年(1370),羊山卫治(今永顺羊峰山)迁大庸,改名大庸卫(今大庸所)。四年大庸卫城迁今永定镇。洪武初年,慈利县治设在十三都,今大溶溪。九年迁回慈利。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大庸卫改名永定卫辖六所(前、后、左、右、中及大庸所),行政区划属慈利县。

清雍正八年(1730)诸土司改土归流,升澧州为直隶州,并九溪、永定两卫,置安福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分安福县置永定县,隶属直隶澧州。
民国3年(1914)因与福建省永定县同名,奉北京政府令,改名大庸县。属武陵道。1934年11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解放大庸,建湘鄂川黔边区省革命委员会、大庸县革命委员会。民国24年(1935)至26年(1937),大庸曾属湘西绥靖处、慈石庸区,以及第二、第三专员公署所辖。民国29年(1940),大庸县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设永顺。
1949年10月16日大庸获得解放,属永顺专区。1952年,大庸属湘西苗族自治区代管县。1957年9月,大庸县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1985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大庸市(县级)。仍属州辖。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大庸市升级为省辖地级市,辖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永定区(原大庸县级市)。

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庸市升格为省辖地级市。原大庸县级市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脱钩,更名为永定区,隶属大庸地级市辖;原大庸市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湖乡、协合乡划归武陵源区管辖。1989年2月,永定区行政区划为27个乡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994年4月,大庸地级市更名张家界市,永定区辖地未变。
行政区划
清雍正十三年建永定县,“原题县界四至:东抵潭口、岩口、老鸦口与慈利为界;西抵龙爪关、黑松关、野猫关与永顺为界;南抵酸子界与沅陵为界;北抵山羊隘与湖北新设鹤峰州为界。”到乾隆元年由永定、永顺、沅陵、慈利、桑植五个知县共同会勘,确定的疆界是:“东与南仍遵原题。西与北稍有更正。”“西以槟榔铺、浪头河、五溪河、川岩坪为界,北以两溪口、凉风界、大米界为界”。“查康三峪、屯田坪向属慈利,今隔于两溪口、凉风界之南,应请拨归永定。”据《永定县志》载:乾隆元年,五个知县共同勘定的疆界是:“以安福附近的卫城及大庸所共约二十二坪为主,拨划原属慈利的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都一部或全部,以及永顺二堡,桑植军地和茅岗押坪土民自报粮地,单独成为一县。”其具体分拨情况如下:
一、安福县之附近永定卫城及大庸所(附都区分拨)。
东门坪(十都一区),西溪坪(十一都一区、二区),黎家坪(今官黎坪,十一都二区),南庄坪(十一都二区),茅坪(一作毛坪,十一都二区),白羊坪(十一都二区),孟家坪(十二都一区),大庸坪(州志作大溶,十三都),四坪(十三都),吴家坪(十三都),木纳(十一都二区,十三都),陈园坪(十一都二区),下庄坪(十二都一区),三岔坪(十二都一区),芭蕉(秋粮地界),后社坪(即后社溪,十都三区),前社坪(即前社溪,十都二区),牛车坪(十二都三区),官仓坪(十二都三区),郝家坪(十二都一区),雷泽坪(十二都),后坪(十三都),禹溪(十四都,自禹溪上抵桑植,北至九溪,南抵茅岗未分区),籽粒坪、四门坪、上坪、下坪。
二、慈利县拨归永定县者。
岩口坪(今岩口汤家坪,上至芦茅界,北抵九溪未分区),九都四区(九都属慈利,永定只拨分银九两三钱,自小溪天字垭分界),阳和坪(十都一、二、三区),三潭坪(十一都一区),沙坪(十一都一区),大坪(十一都三区),桂坪(旧名小坪十一都三区),三岔坪(一作三岔村十一都三区),黄栗坪(十二都一区),黑枞坪(十二都二区),漩水坪(十二都一区),板坪(十二都一区),青鱼潭坪(十三都),杉树坪((州志作松树坪,有古树大十围,可复数亩),二家坪(十四都二区),源头(十四都二区),七家坪(十四都)。
三、桑植军地移拨入永定者。康三峪(十四都)、屯田坪。
四、安福县移拨茅岗土民自报粮地。
司街(十四都),温塘(十四都),槟榔坪、青竿坪、神堂坪、罗水、虾溪、白竹坪、鹅公溪、罗塔坪、苦竹河、窑湾、逼龙。
五、永顺县移拨押坪土民自报粮地内龙爪堡、外龙爪堡。
以上皆当时载征粮者,其余小村落名不备载。
清代永定县属澧州,县内行政区划,沿袭明制,实行里甲制度,仅稍有变动。一里十甲,一甲十户。一里之长叫“里正”,甲有“甲长”。清末县内办“团练”,名“团防局”,官职有“团总”、“副团总”。
民国3年(1914)改永定县为大庸县,县内行政区划东坪、天南、天崇、官尹、西庸、北镇、北固、武卫、康屯、西教、义安、首善镇(永定镇)。
民国23年(1934)全县为四个区15个乡和一个直属镇。将东平乡分为‘茹南”、‘茹北’和‘天乐’三个乡,把‘北镇’与‘北固’乡改为‘北社’、‘北麓’、‘北道’、‘北寿’。
1934年11月24日至1935年3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解放大庸,在大庸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以及大庸县革命委员会,县下设13个区革命委员会、64个乡苏维埃政府。
民国26年(1937)张治中为湖南省长,实行废区并乡,加强县乡两级机构,全县设11个乡1个镇,下辖132保,1712甲,历经12年,直到解放。
1949年10月16日大庸解放后,属永顺专署。1950年,减租减息运动中县内建立临时基层政权性质的农协会。全县设立6个区公所,一区设县城,二区设西溪坪,三区设夏庄坪,四区设郑家坪,五区设教字垭,六区设仙槎河。1951~1952年民主建政,成立了乡政权。全县共划为7个区。下辖93个乡、1个镇。

1953年4月经与沅陵、慈利两县协议,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属大庸七区的泗南、黄河、中坪、木峪四乡拨归慈利县管辖。将原属沅陵县治平(全部)、乐平、仁平(部份)乡,划归大庸。计有:高坪、高峰(熊壁岩)双溪、沅溪、四都、石长、双界、长溪等八个乡及其第十五区的两河、石堰、王家、杨家、湖田、枣子、堰阳、桥头、青湾、龙阳、沂溪、筒车、浮金、红土、小溪、榔木、同峪、黄社、横山、木山、欧公、盘塘等22乡,共30个乡划归大庸管辖。

至1955年6月,全县共8个区120乡1镇。1955年7月~1956年6月共辖8个区1个镇,126个乡。
1956年撤区并乡,原126个乡、镇,改为30个大乡和1个镇。1958年8月,大办人民公社,将30个乡、1个镇,改为9个公社,1个镇。公社名称为“超美”、“红旗”、“卫星”、“火箭”、“群力”、“铁锋”、“先锋”、“东风”、城郊原为“红星”,红星公社1960年6月与永定镇合并,改为澧水公社。1962年改用传统地名为公社名。恢复7个区1个镇建制,将8个大公社分为34个公社,下属366个大队。
1984年春全县政治体制改革中,“公社”体制改为乡,其规模未变。

1985年5月县改市后至1988年,全市辖一个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7个区(西溪坪、大庸溪、新桥、茅岗、教字垭、大坪、沅古坪);5个镇(新桥、教字垭、温塘、大坪、沅古坪);29个乡(大庸所、二家河、枫香岗、三坪、官坪、西溪坪、关门岩、黄家铺、阳湖坪、合作桥、沙堤、协合、禹溪、兴隆、中湖、桥头、罗水、三家馆、罗塔坪、青安坪、三岔、四都坪、沅溪、红土坪、王家坪、湖田垭、谢家垭、双溪桥、天门山);四个办事处(永定、西溪坪、官黎坪、大庸桥)。下辖385个村民委员会(含居民委员会),3699个村民小组(含居民小组)。

1993年11月,撤销西溪坪乡的建置,将其辖区全部并入西溪坪街道办事处,同时撤销西溪坪办事组,将其职能由西溪坪街道办事处接管,原阳湖坪乡、黄家铺乡、关门岩乡、天门山乡由西溪坪街道办事处代管。实行以处代管乡的体制。
1994年1月,将阳湖坪乡、黄家铺乡两乡划归永定街道办事处代管。

1995年4月,进行撤组并乡建镇、简政放权为主要内容的乡镇体制改革工作。1995年4月20日,根据省民政厅《关于永定区撤区并乡、变更行政区划的批复》和市人民政府签发《关于撤组并乡变更行政区划的通知》,对全区7个行政办事组全部撤销,将26个乡、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3个乡,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即王家坪乡、三家馆乡、沙堤乡、沅古坪镇、大坪镇、阳湖坪镇、后坪镇、温塘镇、尹家溪镇、新桥镇、教字垭镇、永定办事处、西溪坪办事处、官黎坪办事处、大庸桥办事处。

撤组并乡建镇后的行政区划为:
1.将湖田垭乡、王家坪乡合并为王家坪乡。总面积169.07平方公里,辖居委会2个,村委会17个,乡政府驻王家坪居委会。
2.将沅古坪镇、红土坪乡、谢家垭乡、双溪桥乡合并为沅古坪镇。总面积286.992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38个村委会,镇政府驻沅古坪居委会。
3.将四都坪乡、沅溪乡、大坪镇、三岔乡合并为大坪镇。总面积315.359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37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大坪。
4.将天门山乡(汪家山村、两岔溪村、庄家峪村)、西溪坪乡、关门岩乡合并为西溪坪办事处。总面积89.25平方公里,辖3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办事处驻西溪坪。
5.将黄家铺乡、阳湖坪乡合并为阳湖坪镇,总面积68.39平方公里,辖3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镇政府驻阳湖坪。
6.将官坪乡、三坪乡、枫香岗乡合并为大溶溪镇。总面积129.113平方公里,辖5个居委会,32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大溶溪。
7.将二家河乡、大庸所乡合并为后坪镇。总面积81.381平方公里,辖3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后坪。
8.将青安坪乡、罗塔坪乡、温塘镇合并为温塘镇。总面积238.971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68个村委会,镇政府驻温塘。
9.将合作桥乡、新桥镇合并为新桥镇。总面积125.555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镇政府驻新桥。
10.沙堤乡行政区划保持不变。
11.三家馆乡行政区划保持不变。
12.将罗水乡、桥头乡、兴隆乡、禹溪乡、教字垭镇合并为教字垭镇。总面积235.832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49个村委会,镇政府驻教字垭。
13.将天门山乡(双峡村、汪家寨村、杆子坪村、仙人溪村、犀牛潭村)合并为官黎坪办事处。

1997年6月,增设崇文街道办事处(从永定街道办事处分出),南庄坪街道办事处(从官黎坪办事处分出)。
1998年10月,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原6个街道办事处,沙堤乡、三家馆乡和后坪镇、阳湖坪镇未变,从大溶溪镇(现改为尹家溪镇)拆出枫香岗乡,从新桥镇拆出合作桥乡,从教字垭镇拆出罗水乡和桥头乡,从温塘镇拆出罗塔坪乡和青安坪乡,从大坪镇拆出三岔乡和四都坪乡,从沅古坪镇拆出谢家垭乡和双溪桥乡,调整后为6处8镇13乡。
2000年8月,撤销王家坪乡建王家坪镇。2002年,全区辖9镇,12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共计27个行政单位。

2015年,四都坪乡的熊壁岩村划归官黎坪街道。撤销后坪镇,划归南庄坪街道。撤销阳湖坪镇,划归崇文街道。撤销枫香岗乡、沙堤乡,并入大庸桥街道。尹家溪镇立功桥、赵坪、覃家坪、三坪、夏坪、楠木溪、二寸界7个村以及小河坎社区划归大庸桥街道。撤销青安坪乡、温塘镇,设立茅岩河镇。撤销三岔乡,大坪镇更名天门山镇。撤销双溪桥,并入谢家垭乡。

2016 年 8 月张家界市人民政府批复永定区街道调整,永定区辖 10 个街道7 个镇 7 个乡,即:永定街道、崇文街道、大庸桥街道、南庄坪街道、官黎坪街道、西溪坪街道、后坪街道、沙堤街道、枫香岗街道、阳湖坪街道、尹家溪镇、新桥镇、教字垭镇、茅岩河镇、天门山镇、沅古坪镇、王家坪镇、桥头乡、罗水乡、合作桥乡、罗塔坪乡、三家馆乡、谢家垭乡、四都坪乡。

2020年,永定区下辖6街道、7镇、7乡:永定街道、大庸桥街道、西溪坪街道、官黎坪街道、崇文街道、南庄坪街道、新桥镇、茅岩河镇、教字垭镇、天门山镇、沅古坪镇、尹家溪镇、王家坪镇、三家馆乡、合作桥乡、谢家垭乡、罗塔坪乡、罗水乡、桥头乡、四都坪乡,另有1个:原种场。

大美湖南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