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苏仙区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大坎看历史 2025-04-16 08:34:38

苏仙区古称郴县、宣凤县、敦化县、郴阳县。郴州市市辖区。地处湖南省南部、郴州市中部、五岭山脉北麓。东临资兴市,南接宜章县,西连北湖区、桂阳县,北与永兴县毗邻。苏仙区风光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有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家大屋、苏仙岭摩崖石刻群、核工业711功勋铀矿旧址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共合作抗日谈判旧址李家大屋、邓壹故居、文昌宫戏台、坳上村古建筑群等1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塔岭革命烈士墓群、岗脚村古建筑群、水文崖刻、清淑桥等16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仙传说)1处。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境地属楚国。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始置郴县,属长沙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郡南部诸县置桂阳郡,郴县隶荆州桂阳郡,其县城为郡治。自此后,郴县县城均为郡、州、军、路、府、区治。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桂阳郡为南平郡,郴县易名宣凤县。郡治迁南平亭(今耒阳)。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南平郡复名桂阳郡,宣凤县复名郴县,隶荆州桂阳郡。郡治还郴县县城。

三国(220~280),郴县建置同东汉,隶吴国荆州桂阳郡。

晋(265~420),仍为郴县,隶湘州桂阳郡。

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507),改桂阳郡为郴州(郴州之名始于此)。不久,复称桂阳郡,郴县隶衡州桂阳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桂阳郡为郴州。炀帝大业三年(607),郴州复称桂阳郡。大业十二年(616),桂阳郡又改郴州。大业十三年(617),郴州复称桂阳郡。郴县隶潭州桂阳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桂阳郡改为郴州。武德七年(624),复称桂阳郡。开元二十二年(734),桂阳郡又改郴州。玄宗天宝元年(742),郴州改桂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桂阳郡再改郴州,州治迁往平阳亭。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州治复迁回郴县县城。

唐代,郴州、桂阳郡先后隶潭州、江南道、江南西道、潭州。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因避庙讳,郴州易名敦州,郴县改名敦化县。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敦州复为郴州,敦化县复为郴县。郴县隶潭州郴州。

宋,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郴州改为郴州军,郴县隶荆湖南路郴州军。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郴州军改为郴州,郴县改名郴阳县。十四年(1277),郴州改为郴州路,郴阳县隶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郴州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郴州路改为郴州府,洪武九年(1376),郴州府改为郴州直隶州,隶湖广行省;撤销郴阳县,县域入郴州直隶州,为州直辖地。

清代,郴县建置同明,隶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民国2年(1913)9月,废郴州直隶州、划州直辖地复置郴县,隶衡永郴桂道,翌年属衡阳道。民国11年,湖南省废道制,郴县直属省。

民国26年12月,郴县隶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三行政督察区,郴县隶之。

1949年10月7日,郴县解放,由衡阳专区代管。是年11月,郴县隶郴县专区。1950年11月,隶郴州专区。1952年11月,隶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隶郴县专区。1960年7月隶郴州专区。1967年3月,隶郴州地区。1995年3月,撤销郴州地区建立郴州市,撤销郴县建立郴州市苏仙区。

行政区划

明朝前,郴县行政区划无考。明万历四年(1576)前,郴州本州(即今郴县),编为坊厢和6乡38里,明万历四年编为在城里和6乡12里。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增编5里,共计18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编为在城1里、6乡17里和外设2里(见表)。清咸丰二年(1852),乡以下废里设团,设在城和6乡31团。不久,31个团分为49个团。

民国2年(1913),以乡改区,设11区3特别区51团,在城区分正南、上南、下南、东、西等5隅为5团,西凤乡分为安善、丰乐区,秀才乡分为秀贤、秀良区,永丰乡分为永一、永二区,凤德乡分为凤鸣、凤翙区,永宁乡、吉阳乡分别改为永宁区、吉阳区。原秀才乡的“徵”字团改为瑶林特别区,永丰乡的“数”字团改为永数特别区,永宁乡的安源团改为安源特别区。原来其它团的设置不变。

民国19年2月,实行区域自治,3个特别区复改为3个团,其他团的设置不变。全县分为5自治区54团,在城区为第一自治区,辖5团;并永一、永二、永数区为第二自治区,区治桥口,辖6团;并秀良、秀贤、瑶林区为第三自治区,区治良田,辖10团;并永宁、凤鸣、凤翔、吉阳、安源区为第四自治区,区治华塘铺,辖21团;并安善、丰乐区为第五自治区,区治栖凤渡,辖12团。

民国24年2月,省民政厅与省保安司令部联合颁布保甲规程,限令各县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共设5区、49乡5镇、437保、4719甲。区沿旧制,团改为乡,其中县城5团改设为东成、西就、南通、北达、中兴5镇。

民国27年,废区并乡,全县分为1镇15乡431保4693甲。第一区改为在城镇(民国34年改升平镇),第二区分为永一、永二、永数乡,第三区分为集贤、良佐、良佑、瑶林乡,第四区分为永宁、凤鸣、凤翙、吉阳乡,第五区分为栖凤、五市、恭惠、四明乡。民国28年,并为261保3143甲。民国30年,并为216保2779甲。

民国36年3月,并乡,设1镇8乡119保1364甲。升平镇,镇治赵公祠,辖12保202甲;并永一、永二乡为永丰乡,乡治桥口,辖16保149甲;并集贤、良佐、良佑乡为贤良乡,乡治良田,辖22保265甲;并凤鸣、凤翙、吉阳乡为吉凤乡,乡治华塘,辖16保199甲;永宁乡,乡治包公祠,辖9保78甲;永数乡改名永康乡,乡治碑记台,辖6保61甲;并栖凤、恭惠乡为丰乐乡,乡治栖凤渡,辖16保182甲;并四明、五市乡为安善乡,乡治五里牌、辖16保169甲;瑶林乡改名光华乡,乡治黄甲山,辖6保59甲。

1949年10月7日,郴县解放。全县设1镇7乡,将原永康乡并入永丰乡,其他1镇6乡沿旧。是年12月,进行划区建政,全县划成5区22乡113保1364甲。城关区,原升平镇,区治县城,辖12保;贤良区,原贤良乡、光华乡及永宁乡第六保,区治良田,辖5乡23保;安乐区,原安善乡、丰乐乡及吉凤乡第十六保,区治栖凤渡,辖6乡31保;永丰区,原永丰乡及安善乡第十保,区治桥口,辖6乡24保;吉宁区,原永宁乡、吉凤乡,区治华塘,辖5乡23保。

1950年3月,实行民主建政,废除保、甲,建立村、组。7月,缩小乡级规模,全县设5区57乡479村。

1952年2月,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小区乡行政区域的规定,全县划为10区87乡1镇。10个区为:城关区、一区(桥口)、二区(雅市)、三区(坳上)、四区(良田)、五区(两湾洞)、六区(鲁塘)、七区(华塘)、八区(马头岭)、九区(栖凤渡),良田设乡级镇。1953年1月,再次缩小乡级规模,全县分成10个区150个乡(其中一个乡级镇)。4月,城关区改城关镇。是年冬,城关镇改为第一区,桥口区改为第十区,其余各区未变。

1955年5月,区的名称取消数字称呼,一律按地名称呼。

1956年5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小乡并大乡,撤销区的组织,加强乡级组织领导”的指示精神,进行撤区并乡,良田镇改良田乡,全县设1镇26乡:城关镇和环城、许家洞、桥口、文昌阁、板桥、长冲、坳上、走马岭、良田、黄茅、江口、两湾洞、大奎上、廖家湾、鲁塘、芙蓉洞、南溪、华塘、保和、安和、小溪、马头岭、和平、岗脚、栖凤渡、五里牌乡。

1957年2月,设3个办事处和6个基点乡:桥口、鲁塘、良田办事处,管辖13个乡;板桥、走马岭、华塘、栖凤渡、马头岭、城关镇6个基点乡,管辖13乡1镇。

1958年6月,撤销环城乡,该乡所属17个农业社除蕉冲社划入许家洞乡外,其余16个社均划入城关镇。8月29日,划城关镇、许家洞乡等地成立郴县郴州市。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全县设8个人民公社68个大队340个生产队。红旗人民公社,由坳上、走马岭、小溪等乡并成,社治(公社机关驻地,下同)坳上,辖8个大队40个生产队;市郊人民公社,,由原环城乡和许家洞乡并成,辖7个大队35个生产队;钢铁人民公社,由板桥、长冲、大奎上等乡并成,社治板桥,辖8个大队40个生产队;五星人民公社,由桥口、文昌阁等乡并成,社治桥口,辖6个大队30个生产队;邓家塘人民公社,由良田、两湾洞、廖家湾、江口、黄茅等乡并成,社治良田,辖11个大队55个生产队;上游人民公社,由鲁塘、南溪、芙蓉洞等乡并成,社治鲁塘,辖7个大队35个生产队;东风人民公社,由华塘、保和、安和等乡并成,社治华塘,辖9个大队45个生产队;先锋人民公社,由栖凤渡、岗脚、五里牌、马头岭、和平等乡并成,社治栖凤渡,辖12个大队60个生产队。

1959年2月,贯彻中共湖南省委关于人民公社应以地名命名的指示精神,将红旗、钢铁、五星、上游、东风、先锋、邓家塘人民公社分别改名为坳上、板桥、桥口、鲁塘、华塘、栖凤渡、良田人民公社。

1959年3月,撤销资兴县,划所辖彭市、兰市、青市、浓溪、东坪、黄草、渡头、滁口、城厢、蓼市、木根桥等11个公社96个大队596个生产队归郴县辖。是年5月,栖凤渡公社分成栖凤渡、五里牌、马头岭公社。

1959年11月,坳上公社并入良田公社,郴县郴州市升为县级郴州市。同时,成立郴县东江市,区域包括原资兴县木根桥、蓼市公社和郴县桥口公社的江背、桥口、文昌阁、鲤鱼江大队。

1960年1月,划板桥公社、马头岭公社和坳上公社的唐家湾、走马岭大队归郴州市。

1960年6月,郴州市将板桥公社分为板桥公社和东波城市公社。1961年2月,郴州市将板桥公社分为板桥、塘溪、大奎上公社;将马头岭公社分为马头岭、和平公社。是年4月,缩小人民公社规模,华塘公社分为华塘、保和、同和、月峰、安和公社;鲁塘公社分为鲁塘、南溪、芙蓉公社;良田公社分为良田、坳上、小溪、江口、两湾洞、廖家湾、黄茅公社。5月,划郴州市的板桥、大奎上、塘溪、马头岭、和平、东波公社和槐树下公社的走马岭、唐家湾大队归郴县辖。7月,析出原资兴县所属公社,恢复资兴县建制。同时,东江市升为县级市,设鲤鱼江、三都、东江、高码4个公社。8月,县下设区,实行区管社,全县设鲁塘、华塘、栖凤渡、良田、板桥5个区。是月,分栖凤渡公社为栖凤渡、岗脚、草田铺公社;分五里牌公社为五里牌、太平、街洞公社。是年底,全县设5个区、28个人民公社、262个生产大队。

1962年5月,撤销5个区,将东波公社并入板桥公社;析坳上公社田家湾大队归郴州市市郊公社辖。11月,撤销东江市,划高码公社归郴县辖。

1963年5月,撤销郴州市,以其行政区域设立郴县郴州镇(1977年12月恢复郴州市),但仍保留市级建置。1965年7月,将草田铺、岗脚公社并入栖凤渡公社,将和平公社并入马头岭公社,将街洞、太平公社并入五里牌公社,将同和公社并入华塘公社,将小溪公社并入坳上公社,将塘溪公社并入板桥公社,将高码公社并入桥口公社,保和、月峰公社并为宝峰公社,两湾洞、廖家湾公社并为新市公社,黄茅公社改名为永春公社。时,全县设17个人民公社、206个大队、1906个生产队。

1978年9月,将华塘公社分为华塘、同和公社,10月,将桥口公社分为桥口、高码公社.11月,将板桥公社分为板桥、塘溪公社。1980年12月,撤销宝峰公社,恢复保和、月峰公社,将新市公社分为新市、廖家湾公社,将五里牌公社分为五里牌、太平公社,将马头岭公社分为马头岭、和平公社,将栖凤渡公社分为栖凤渡、岗脚、廖王坪(原草田铺)公社,将坳上公社分为坳上、小溪公社。年底。全县设27个公社、269个大队、2709个生产队。

1981年8月,板桥、新市、和平公社分别改名为香山坪、邓家塘、荷叶坪公社。9月,划糖厂与桥口公社的龙湾、高家塘大队和香山坪公社的秧溪、雅市、金田大队设糖厂公社(1983年8月改为雅市坪公社)。

1982年12月,建立华塘镇、栖凤渡镇、桥口镇,恢复良田镇。良田镇设良田居民委员会,6个居民小组,划良田公社良田大队归良田镇辖。华塘镇,设华塘、招旅2个居民委员会,5个居民小组,划华塘公社华塘大队归华塘镇辖。栖凤渡镇,设火车站、栖凤渡、街洞煤矿3个居民委员会、9个居民小组,将栖凤渡大队划归栖凤渡镇辖。桥口镇,设桥口、农科所、铅锌矿3个居民委员会,12个居民小组,划桥口公社桥口大队归桥口镇辖。

1983年2月,中共郴县县委在香山坪公社进行政社分开试点工作,6月,香山坪公社率先改为香山坪乡。是年7月,建立白露塘镇。白露塘镇设柿竹园、东波、野鸡尾3个居民委员会、17个居民小组,划香山坪公社的白露塘、东波、柿竹园3个大队归白露塘镇辖。

1984年3月,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在不改变原有行政区划的情况下,以公社建乡、以大队建村、以生产队建村民小组,撤销良田、华塘、栖凤渡、桥口4个乡,其行政区域分别归良田、华塘、栖凤渡、桥口4个镇辖。4月,全县共有24个乡、5个镇,267个村、12个居民委员会,2819个村民小组。

1984年10月,月峰乡改建为月峰瑶族乡。

1986年12月,撤销雅市坪乡,将金田村、雅市村、秧溪村划归香山坪乡,将高家塘村、龙湾村划归桥口镇。1987年1月,划芙蓉乡的大塘、宽洞、渣梨洞、西江4个村42个村民小组建立大塘瑶族乡。撤销香山坪乡,其行政区域归白露塘镇辖。

1988年底,全县共设5镇21乡,254个村、14个居民委员会,2716个村民小组。

1989年,郴县设5镇(桥口、白露塘、良田、华塘、栖风渡)、21乡(塘溪、大奎上、坳上、小溪、邓家塘、廖家湾、永春、芙蓉、南溪、大塘、江口、鲁塘、保和、月峰、同和、荷叶坪、马头岭、岗脚、廖王坪、五里牌、太平),254个村、14个居民委员会、2716个村民小组。

1992年7月,新设立38个居民委员会(其中乡镇14个,企事业单位24个)。

1994年12月17日,撤销鲁塘乡、坳上乡,设立鲁塘镇、坳上镇,行政区域不变。

1995年1月,根据国务院批复,湖南省人民政府通知撤销郴州地区,设立地级郴州市,撤销郴县和县级郴州市,设立苏仙、北湖两区。划原县级郴州市的苏仙、南塔两个街道和许家洞镇归苏仙区管辖,划原郴县的华塘、鲁塘2个镇和同和、保和、小溪、南溪、芙蓉、大塘、月峰、永春、江口9个乡归北湖区管辖。是年3月,正式按新行政区域运作。同年8月21日,湖南省民政厅下发《关于划定北湖、苏仙两区行政区域界线的批复》。行政区划调整:以河流、铁路、街道为划界标准,并作相应的行政区划调整。即将北湖区郴江乡的白鹿洞村,龙门池村,官庄坪村,三里田村的山川塘组,渔场村二组、三组,市郊乡的长冲铺村、卜里坪村、锁石桥村,北湖街道的解放里、胜利里、陈家湾、铁路北场、四普庄、飞虹桥居委会和人民路街道西街居委会六组的一部分,划归苏仙区管辖;将苏仙区南塔街道的东门口居委会一组、二组,南街居委会的一组、三组、五组、十一组、十二组和坳上镇万寿桥村,划归北湖区管辖。苏仙区将从北湖区郴江乡和市郊乡划过来的村、组组建白鹿洞镇,辖7个村、56个村民小组和7个居委会。同年12月,廖家湾乡新村村更名为鱼网村,白露塘镇腊树下村更名为竹园村。

1996年,新成立杨家湾居委会和德雅居委会,隶属苏仙岭街道管辖。

2000年4月,白鹿洞镇渔场新村分为四普庄村和南塔岭村。8月,塘溪乡接纳安置第一批来湖南省的三峡库区移民共703人,成立龙潭新村,辖3个村民小组。

2002年底,苏仙区辖7个镇(桥口、白露塘、白鹿洞、许家洞、栖凤渡、良田、坳上)、10个乡(廖家湾、邓家塘、大奎上、塘溪、五里牌、太平、廖王坪、岗脚、马头岭、荷叶坪)和两个街道(南塔、苏仙),170个行政村、52个居民委员会(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24个),1848个村民小组。

2009年,根据郴州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郴州出口加工区)托管苏仙区白露塘镇的通知》(郴办字[2009]75号)文件精神,在苏仙区建制不变的前提下,由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郴州出口加工区)成建制托管苏仙区白露塘镇,其中上白水村、下白水村和观山洞村纳入苏仙区白鹿洞镇管理。

2010年,湖南省民政厅下发文件批复:经省政府同意,将白露塘镇上白水村、下白水村和观山洞村划归苏仙区白鹿洞镇管理。

2012年4月27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进行了区划调整:

①将原南塔街道的青年路居委会划出,与原白鹿洞镇的白鹿洞、龙门池、南塔岭3个建制村合并设立白鹿洞街道,办事处驻青年路(原白鹿洞镇人民政府驻地)。

②将原苏仙岭街道的王仙岭居委会划出,与原白鹿洞镇的上白水、锁石桥2个建制村以及郴州高职院范围合并设立王仙岭街道,办事处驻郴州大道。

③将许家洞镇的茅塘(华湘)居委会划出,原白鹿洞镇的卜里坪、官庄坪、长冲铺、四普庄3个建制村和梁家湾居委会合并设立卜里坪街道,办事处驻卜里坪。

④将苏仙岭街道的湘南学院社区划出,与原白鹿洞镇的下白水、观山洞2个建制村合并设立观山洞街道,办事处驻郴州大道。

⑤将邓家塘乡、廖家湾乡、良田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良田镇。以原邓家塘乡、廖家湾乡、良田镇的行政区域为新设良田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良田(原良田镇人民政府驻地)。

⑥将廖王坪乡、岗脚乡、栖凤渡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栖凤渡镇。以原廖王坪乡、岗脚乡、栖凤渡镇的行政区域为新设栖凤渡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栖凤渡(原栖凤渡镇人民政府驻地)。

⑦将太平乡、五里牌镇成建制合并,设立五里牌镇。以原太平乡、五里牌镇的行政区域为新设五里牌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曾家(原五里牌镇人民政府驻地)。

⑧将荷叶坪乡、马头岭乡成建制合并,设立马头岭乡。以原荷叶坪乡、马头岭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马头岭乡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马头岭(原马头岭乡人民政府驻地)。

2014年7月,郴州市苏仙区辖9个镇、1个乡、6个街道:苏仙岭街道、南塔街道、白鹿洞街道、王仙岭街道、卜里坪街道、观山洞街道、桥口镇、白露塘镇、良田镇、栖凤渡镇、坳上镇、许家洞镇、五里牌镇、塘溪镇、五盖山镇、马头岭乡。

2015年,根据郴州市苏仙区乡镇区划调整方案:望仙镇、桥口镇成建制合并设立飞天山镇。许家洞镇、马头岭乡成建制合并设立许家洞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郴州市苏仙区共减少2个乡镇建制,现辖飞天山、许家洞、良田、坳上、栖凤渡、五里牌、五盖山、白露塘8个镇,苏仙岭、南塔、白鹿洞、王仙岭、卜里坪、观山洞6个街道。

2024年苏仙区辖8个镇、6个街道。

目前全区面积1339.85平方千米。人口43.66万。区人民政府驻苏仙岭街道苏园路。辖苏仙岭、南塔、白鹿洞、王仙岭、卜里坪、观山洞6个街道,白露塘、良田、栖凤渡、坳上、许家洞、五里牌、五盖山、飞天山8个镇。有良田镇、栖凤渡镇、五里牌镇3个全国重点镇,坳上、长冲2个中国传统村落。

大美湖南欢迎您!

0 阅读:4
大坎看历史

大坎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