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今犹在,再无校长梅贻琦

青林知青 2022-06-20 07:10:32

梅贻琦:清华今犹在,梅园再无香

高考刚结束,在那些学霸们的心目中,北大和清华必是最心仪的学府,在中国大学排名中,谁是第一是没有定论的,有定论的只是国内其他所有的学校,只能争谁是第三。

相对于担任过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和胡适来说,清华校长梅贻琦是比较落寞的,可是,他被清华人誉为“永远的校长”,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

这不仅在大陆,对宝岛也是如此,因为,梅贻琦在大陆担任清华校长时间长达17年之久,如果加上他在台湾新竹清华的职务,他足足担任了31年清华校长。

北平清华园

是他奠定了清华的校格,并于后期,又一手在宝岛抒写了重新塑起一座新竹清华的传奇,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这就是他倾注了一生心血的清华!

梅贻琦是在清华最乱、最困难的时候走进清华的,众所周知,清华是用退还的庚子赔款修建的,虽说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士大夫精神,如王国维、陈寅恪等,但在整个影响层面上,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是占统治地位的。

时值蒋委员长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并发布了《告全国大学生书》,当时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当然是积极响应,却遭到学生们强烈抑制,罗校长愤而辞职。

蒋委员长主持新生活运动大会

继来的校长乔万选又被学生拒绝,惨遭罢黜,又一位新校长吴南轩在师生驱逐下“抱头鼠窜”,清华一时无校长的时间长达好几个月,一时陷入群龙无首之境地。

一个偶然的机会,梅贻琦来了,他从美国归来,“临危受命”,一番划时代的就职讲演,使得他迅速在清华站稳了脚跟,这便是著名的“大楼与大师论”。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也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清华校训

大家都知道,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源自于梁启超在一次讲演中所引用《周易》中的话,但这是阉割版的,后面还有八个字,“自由精神,独立思想”,这是来自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纪念碑题写的碑文。

我不知这被腰斩的校训始自何时,但应该是很契合梅贻琦的指导思想,在他的心目中,他并不十分支持学生热衷于政治,他一门心思的就是请好的教授,教好清华的学生,无论是时局动荡抑或是烟火纷飞的年代,能给学生们觅得一方学术净土,在学到真知识后,在各个战线上报效国家。

于是,“新史学的开山”的王国维、“民国百科全书”的梁启超、“三百年来学术第一人”的陈寅恪、语言界大师赵元任、“中国物理学宗师”叶企孙、“中国哲学界第一人”金岳霖、哲学大师冯友兰、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民主战士”闻一多等等,相继来到清华任教。

清华校长梅贻琦

其他如俞平伯、吴宓、叶公超、吴晗、吴有训、周培元、熊庆来等等,无一不是光芒万丈的人物,无一不是学富五车的大师;梅贻琦同他们始终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有着相当好的私交。

他同这些人“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这个个都是眼高于顶的大牛人,都十分尊敬梅校长,正是梅贻琦用他谦谦君子式的风度,和他所营造的包容、自由的学风,礼遇这些人中龙凤,并以自己清正磊落的高洁人品相号召,才使得清华成为一个人才济济、人人向往的中国最高学府。

他被人称作“寡言君子”,宽厚温良,不苟言笑,话极少,但他认定的事情会迅速作答,一言九鼎,必定会坚持自己的行事原则,特别是铸造菁英的关键点上,更是雷厉风行地完成,并且,根本不顾他人的疑惑和指责。

华罗庚先生像

最典型的,就是表现在提拔和呵护华罗庚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要知道,这可是当年轰动一时的重大新闻。

华罗庚是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店员,痴迷数学,曾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而轰动数学界,在清华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推荐下,梅贻琦破格将其招入清华并迅速转为助教。

接下来,20岁的华罗庚被提升为讲师;在保送剑桥大学深造后,跳过副教授阶段而被直接被聘为教授,这即是当时著名的“三破格”,影响很大,亦是梅贻琦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真实写照。

“众所周知,我是个中立的人,或者说,是个中庸的人。我不赞赏南京政府,同样也不赞同赤色激进主义。”这是梅先生所写《中立思想之漫谈》中的一段话,从中我们可以品味出他的政治倾向,是不赞成共产主义思想的,于今看来,当然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留美学生合影

他是第一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在美国学电机专业,回国后便在清华教书育人,自从他当了清华校长后,一门心思就是办好清华,以他对知识的热爱与恪尽职守的品质,让清华很快成为国内最顶尖的大学,对此,梅贻琦厥功至伟。

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北大、清华和南开一起南迁至昆明,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大,在联大成立大会上,一向沉默寡言的梅贻琦激动地说了这样一段感天动地的霹雳之言。

“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敢说一句‘掌告无罪’。”

西南联大校门

这是他的自厉,也是他对自己的期许,他便是中国文脉的托命人,担起了重振中华科学摇篮的重任,如一个在大海中航行的“船长”,虽然知道前面有着不可知的千难万险,暗礁丛生,但他相信,危难必定过去,曙光即将来临。

在战乱频仍、白手起家,校务繁重,警报惊心的恶劣环境下,梅贻琦呕心沥血,管理井井有条,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在生活艰苦的环境下,竟然还创造出联大“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的局面。

并且,他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联大学习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这点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为清华人才在社会适用性方面,有着积极地指导意义。

梅先生与清华同仁

梅先生办学的指导思想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以教授为中心来展开,他曾这样形容道:“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大鱼者,教授也,所以,在积极营建好一个养分充足的大水池后,寻找好的大鱼,领头鱼,眼睛紧盯着大鱼的动向,必定会养出最好的鱼。

似乎从来没有人称梅贻琦是“大师”,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沉默少言之人,在大师云集的清华担任校长17年的时间,深孚众望,实属不易,他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又为后世培养了众多的大师,他可能不是一位最出色的教授,但他绝对是一名顶级的教育家。

联大学生在上课

在他的身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梅贻琦时间观念极强,但有一次上课时他差点迟到,到达教室后,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向同学们道歉说:对不起,夫人有点急事,糕点担子没人管,我帮着照看了一会儿,没想到差点误事。

原来,梅贻琦手中每天过往的大洋数万计,校长本身收入亦丰,但他上任伊始,就下令废除一切校长特权和补贴,所以,他一直是两袖清风,清贫自许,一个月的薪水比普通教授还低,时常陷入生活困顿之境地。

家中负担重,夫人韩咏华无奈,外出卖糕来补贴家用,遂发生了这样一件在学生们看来匪夷所思之事,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梅贻琦高尚的人格魅力。

梅先生和夫人韩咏华

较之胡适,陈寅恪等人,梅先生知名度确实不高,但是我认为每一个听到他事迹的人都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此之谓也。

他自1931年到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一直担任清华校长,在解放军轰轰炮声在北平四周响起时,年已花甲的他踏上漂泊之路,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清华园,他拒绝了国民政府请他入阁,坚持不从政,先是去了美国,后来去了台湾。

虽然他一直坚持“真正的清华在北平。”,但却还是心怀旧念地在台湾新竹新建了一所清华,可以说,他是一人一手托起两岸的两个清华,君子之风,两岸传承,因此,他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更是被誉为“永远的清华校长”。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

梅先生是1962年病逝于台大医院,时年73岁;他也是幸运的,走时的灵柩上覆盖着他的清华的旗帜,人们将他葬在新竹清华校园内,同他心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清华永远在一起。

他清清爽爽的来,又清清爽爽的走了,如今,他静静地躺在新竹清华大学校园的“梅园”内,花香鸟语相伴, 作育菁莪、惠我清华,伟哉,梅先生,伤哉,梅校长。

清风常伴文章在,华气自随斯人留;

清华大学今犹在,再无校长梅贻琦。

看望病中的胡适,二人相隔两个月便相继去世。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括了他与清华的不解之缘。他一生清华,一世清白,加上他在新竹清华,他担任了31年的清华校长,他的名字同清华紧密相连,由生到死,梅贻琦一生只干好这一件事。

大陆如今是不太宣传梅贻琦的,在教育史中的评价一直也是很暧昧的,这肯定是因为他去了台湾,故而也不宜太多地宣传,对此,我们也不便多说,但我总觉得,无论如何,对一位学者,一位对中国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之人,这是不公平的。

0 阅读:39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