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了十集纪录片《张爱玲传》,说张大才女最初的作品发表在周瘦鹃主编的文学杂志《紫罗兰》上,对此我是真没想到,后来才发现是我张冠李戴了,将周瘦鹃误读为秦瘦鸥了,读书不精,惭愧啊。
文人起笔名很有意思,特别是民国时期,特别是画坛,徐悲鸿、李苦蝉等等,看着便让人寒意顿生,而这秦瘦鸥的名字起得也许也是另有原因的,他的第一篇译著《御香缥缈录》便是在周瘦鹃的推荐下,在《申报》副刊上连载,从此开启了他的文学之门,所以,他这笔名是否对此有感恩之念,也未可知。
秦瘦鸥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应该是比较陌生的,他原名秦浩,上海嘉定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人,然而,由于其代表作《秋海棠》被定性为“鸳鸯蝴蝶派”,所以,他在建国后同张恨水一样,同近封笔之状态,被排斥在主流文艺之外。
他的名字是同《秋海棠》紧密地相系在这部作品中的,特别是改编为电视剧之后,一时也是家喻户晓,但能记得作者之名怕是不多,要知道,当年这部书可是被誉为“民国第一言情小说”,即使是高傲的张爱玲对此也是赞口不绝,还专门在《古今》月刊上发文,对《秋海棠》赞誉有加,而秦瘦鸥的名声也是妇孺皆知地存在。
《秋海棠》可以说是秦瘦鸥写的第一部作品,当时他以笔名“怪风”发表,但却被文学刊物拒绝发表,于是他便将其束之高阁,转而进行文学翻译创作。
他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银行系,即今上海财经大学,英文特别好,加上深厚的古文基础,在两种语系中皆深得其中三昧。
他首先翻译的是由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德龄郡主用英文写的《御香缥缈录》,这是一部反映清末宫廷奇闻的书,在周瘦鹃的大力推荐下,在当时发行量最大的《申报》副刊上,以秦瘦鸥的笔名连载,影响甚大,加上他后来翻译的《瀛台泣血记》和《茶花女》等等,一举成为中国翻译文学中的一匹黑马。
但真正让他在中国文坛取得盛誉的,自然是《秋海棠》,虽然此书的出版历经一波三折,最后终于在后任《申报》副刊主编的周瘦鹃帮助下成功连载,风靡一时,随即,话剧、评弹等多种文艺形式的加盟,在这部书发行单行本后,红遍大江南北,好评如潮,斩获“民国第一言情小说”的桂冠,风头甚至盖过了曾经的《啼笑姻缘》。
小说内容说的是一位名叫秋海棠的戏子爱上了女学生罗湘绮,可一个军阀也看上了这位女子,便下毒手将秋海棠毁容,将女子抢去做了小老婆,于是这可怜人儿便只能告别心爱的舞台和女人,带着二人所生的女儿远走他乡隐居,故事以无比凄惨的结局结束。
这部小说构思严谨,情节曲折生动,描写细致入微,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小说控诉了那黑暗社会带给无辜之人的深深哀怨,是一部小民百姓在那个社会的血泪史,引得多少人为之叹息挥泪,故而亦被称为“也被誉为“民国第一悲剧”,在当时成为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
结局太过悲怆,于是,作为副刊主编的周瘦鹃在女儿的鼓动下,为其写了续书,编了一个符合民众口味的《新秋海棠》,这是一个说二人历经苦难,最终皆大欢喜的老套故事,但反响平平,毕竟将一个时代悲剧生硬地扭回才子佳人的圆满,是不太容易成功的,这也包括秦瘦鸥自己写的续书《梅宝》。
《秋海棠》是秦瘦鸥的主要作品,这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但是,尽管后来他又有多部作品问世,却无一部能超过《秋海棠》,而随着进入新中国时代,这部书被列为“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秦瘦鸥也因此成为主流意识批判的对象。
在“史无前例”中,他同众多从旧时代走过来的文人一样,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秦瘦鸥听闻老舍、傅雷等一众他所尊敬的名人选择了弃世,尤其是对他有提携之恩的前辈周瘦鹃,也被迫走上了不归路后,亦想步他们的后尘,但是,他还是坚定地活了下来,迎来了国家走上正确轨道的好时光,最后是在85岁高龄的1993年辞世。
秦瘦鸥先生不仅会讲故事,他的散文和随笔写得也是极好,其文风清淡雅致,大概同林语堂相似,于淡泊中彰显着深厚的国学底蕴,看似平常言语,读来却是韵味无穷。
“捧出一套精美的宜兴紫砂茶具来,用炭火烹水,泡了两小壶高级的铁观音,由大家用鸡蛋壳那么大小的杯子来品尝。我也郑重其事地缓缓喝下了两杯,却还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除了觉得其味特别浓,并略带苦味外,仍然说不出什么妙处,但看到阖座怡然也就不愿败人清兴,妄发一言了。”
这是他在《俗客谈茶》中的一段描述,不仅幽默风趣,而且颇具生活情趣,看似漫不经心地娓娓道来,却让人在享受其文字之美后,亦能会心的一笑,其文学功底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现在只有极少数人还能通过《秋海棠》认识秦瘦鸥,而他的其他文章,包括解放后写的很多文字,现在能看见也很少,我手中除了他的几部小说外,就只有薄薄的一册本世纪初出的《秦瘦鸥文集》,从中能稍稍领略到先生的文采,但相信,今后秦瘦鸥先生必定会在中国文学史上,重新回归到他应该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