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赢:摄衣称上客,刎颈送王孙

青林知青 2022-06-24 07:10:24

侯赢:​摄衣称上客,刎颈送王孙

中国的历史明面上看说的是帝王将相,但就我来看,实际上是一部小人物打败大人物的历史,刘邦、朱元璋都可看作是代表人物。他们由小人物成为大人物后,又被接下来的小人物所打败。

当然,他们是成功的小人物,还有一类小人物,是帮助自己的主人,以一腔热血,使主人能扬名立万。而他本人也因其事迹为世人所敬仰,他们在历史上给我们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清人赵翼说过:“自战国豫让、聂政、荆轲、侯嬴之徒,以意气相尚,一意孤行,能为人所不敢为,世竞慕之。”

对赵翼举例的这前几位都是刺客,唯有这侯赢是个另类,按说放在一起是有点不伦不类,只是他们最终都是以死报主之士,在英雄气概上同属一类。但要细究起来,前几位以勇出胜,而侯赢则死义为上,其中包含了最多的是一个智。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故事叫“窃符救赵”,但我们记住的应该只有信陵君和如姬,而对这故事真正的主角却印象不是太深,他就是侯赢,一个隐士,一个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保安,最牛的看门人。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但真不好界定这侯赢是属于哪个层面上的隐士,他是战国时,魏国首都大梁城东门的一名守门人。这大梁是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想来也还算比较威风吧。

但他此生不知是成心要“隐”还是混得不如意,也不知道他这一生的生活轨迹,反正是故事发生时,他已七十高龄了。

在古代平均寿命很短的前提下,他这年龄早就算是高寿之人了,而在这样的年龄下,还在当保安,守大门,这实在混得不咋样。因为史书无他任何家庭和亲友的记载,看来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潇洒之人。也不知他如何炒作自己,怎么就成了当世网红了。名声在外,以至于被这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知道了。

当时养士之风盛行,最著名的当然是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以及这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这里有个小问题,战国七雄,为何只有这四个诸侯国有养士著名的四公子,而其它三国,尤其是虎狼秦国都没有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这本身就是对付秦国一场选秀,秦国自然是被排除在外的;而那人人都可欺负的孱弱韩国,没几人能看得上眼,自然也靠了边;至于燕国嘛,作为一个超级古老的诸侯国,一派地暮气沉沉,内外都缺乏活力,少有青年才俊,并且远离虎秦,所以养士之风不盛,参与角逐,登上舞台的机会也少,当然也被评委们淘汰了。

这信陵君是一位养有三千门客的公子,当他知道侯赢是位贤者,一位居于市的隐士时,多次拜访请他出山。又想送他厚礼。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重视操守品行,终究不应因做守门人贫困而接受公子的钱财。”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成为其门客。

于是信陵君大摆宴席,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以最恭敬的礼仪待他,他不仅成了信陵君的座上宾,还得到了充分地信任。于是,他将一个叫朱亥的屠户朋友介绍给了信陵君。

时值强秦攻赵,邯郸危在旦夕。赵求救于魏,魏王命将军晋鄙带兵十万救赵,但中途因畏秦,停兵不敢进击,于是侯赢为魏公子精心策划了窃符救赵之策。

大致过程是这样的,因魏兵停滞不前,而要让将军晋鄙进兵,必须要有魏王持有的另一半的虎符,同晋鄙所持的合上才行。侯赢让信陵君去找魏王宠幸的如姬,将虎符偷出,才能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信陵君听从了他的计策,请求如姬相助。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

接下来侯赢怕晋鄙抗命不遵,来回请示耽误时间,便让朱亥与信陵君同行,说如果晋鄙不听命,就让朱亥将其击杀。并说:"我本应当跟随您前往,因为年老而不能前去。我会计算公子的行期,在你到达晋鄙军营的那天,我将面北而自杀,以此给公子送行。"公子于是出发了。

果然,信陵君到了晋鄙的大营,出示了虎符,晋鄙也不肯交出军队。朱亥便杀了晋鄙。信陵君指挥大军奔赴赵国,终于击退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这便是历史上的著名的“窃符救赵”。

但也就在就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大营的那一天,侯嬴果然实践了诺言,面向北方自杀了。

以前读《史记》时,对侯赢为什么胜利在望时要自刎一事没有多想,好像也没太关注此事,只去关心结果了。现在想想,其中的名堂还真是多多。

首先,这信陵君是个仁人君子,一方面是宁死救赵,另一方面却不忍心杀晋鄙,当听到侯赢说出“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时,竟“公子泣”。对此,他担心信陵君心一软而引致功亏一篑,所以用“北向自刭”来激励信陵君。

其实这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激励朱亥,必须椎死晋鄙。倘若朱亥犹豫,也会前功尽弃。对此明人李贽看得最真切,他在《藏书•直节名臣》说:“田光以死激荆轲而匕首发,侯生以死激朱亥而晋鄙椎。何者?荆轲与太子本无相知之素,朱亥于公子亦无深交之分也。故侯生死而朱亥决矣。”此语一针见血。

但是,如果再细细地品,可能这其中还有自愧,自责,自咎的意思。杀老将军晋鄙,损魏栋梁,是为自愧;献盗符之计,欺君犯法,是为自责;置信陵君于不义,毁一世清名,是为自咎。以此三自,侯赢也只能一死了结自己一条路可走了。

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义”字,也就是知恩图报,无论是荆轲还是专诸,他们都明知道这主子对他们如此地好,是有其目的,但还是感恩于这样的真诚,这侯赢也是如此。他决不是一个普通的看门人,而是一个胸有韬略,却一直未能找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世外高人。当他发现信陵君确是一个仁而下士,且不乏义勇气概的政治家,觉得自己韬光养晦待机而发数十年深埋心底的夙愿终于可以实现了。

当他感觉到自己的理想就要实现时,内心的也是五味杂陈,看到信陵君那远去的背影,他如释重负,知己已远,生也无意,他活着,不为钱财,不为地位,为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既然已经实现了,他也没有活着的理由了。

明代茅坤曾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实际上,不仅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侯赢同样也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为大义刎颈自杀,走得那样干净利落,那么沉着洒脱。在侯赢的身上,寄托着司马迁“士为知己者死”道德观念,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无限的深情。

0 阅读:2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