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季节:从魏晋到清朝的康熙年间,《三国演义》漫长的成书史

文史详谈 2023-06-19 09:37:57

今天的我们,能很方便地阅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但很多书籍的形成和问世,却是不容易的,甚至要经历上千年的时间。拿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来说,它的成书就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陈寿:大家好,欢迎大家来认识一下我,我是《三国志》的作者

历朝历代、各国各邦都会设有史官,基本上是这样的,但有时也会有特殊的情况出现。三国时期,曹魏和孙吴都设有史官,蜀汉却没有。也不知道蜀汉是怎么想的,可能是为了减少财政支出吧。哈哈。

但写《三国志》的陈寿,原本是蜀汉的臣子,在这个国家生活了30年,直至263年蜀汉灭亡。陈寿在蜀汉的时候,就非常好学,也对历史很感兴趣。这些都为他将来写出《三国志》奠定了基础。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归于一统,写作三国历史的时机成熟了。这是古人的一种传统,如同讲究盖棺论定一样,对待前任的王朝也是如此:前任王朝的历史记录,要留待后人去整理和写定。

这时,陈寿已经任著作郎等职,并开始了《三国志》的写作。那句话说的真没错,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陈寿前半生的所学,终于派上了用场。

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参考了当时已有的史料,主要是曹魏和孙吴的,因这两个国家设有史官,留下了很多的历史记载。但写到蜀汉时,就出现了史料匮乏的情况,这也造成了在《三国志》中,关于蜀汉的记载是最少的。

三国示意图

一开始的时候,《三国志》是三本书:《魏书》《蜀书》和《吴书》。过了700多年后,1003年时,《魏书》《蜀书》和《吴书》三书合为一书,形成了一个“合订本”,这才被称为了《三国志》。看来,不仅是我们现代人爱看合订本和全集,古人早就是这样了。

另外,《三国志》还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列为“前四史”。这四部史书,历来被人所推崇和喜爱,在历史研究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公元297年,陈寿病逝,享年64岁。同样是个人修史,陈寿的命运算是最好的了。相比之下,《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遭受过宫刑,写作《汉书》的班固死于狱中,撰写《后汉书》的范晔以谋反的罪名被杀。

这是陈寿的一重幸运,陈寿另外一重的幸运,就是他所写的《三国志》成功出圈,成了最知名的史书。之所以会这样,《三国演义》功不可没。因为《三国演义》本来的名字里,带着“三国志”,被叫做《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小说的大火和大热,进一步带火了本就已很火的《三国志》。

从陈寿到毛宗岗:从史书到小说,从240回到120回

陈寿留下来的《三国志》,虽然完整地记录了三国的历史,但还是显得过于简略了,特别是有关蜀汉方面的记载。这样一来,有些爱读《三国志》的人,就会很自然地想为它作些注释或补充。

大家当然不会只是想想了。这不,能完成这个使命的人他来了。陈寿死后100多年,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裴松之的人,为《三国志》作了注。在为《三国志》作注时,裴松之旁征博引,注释的字数几乎与原书相等。在裴松之所作的注里面,已经出现了很多怪异之事和神异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有的后来也被写进了《三国演义》里。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历史继续前进,到了唐朝的时候,三国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且增加了很多的奇幻色彩。那个时候,民间的一些故事里,已经出现了诸葛亮未死的传说。唐代也是一个诗歌的盛世,借着诗歌的传唱,很多的三国故事和人物也越来越被大家所熟悉。

唐代的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蜀相》一诗,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使多少人爱上了这样一个悲壮的英雄——诸葛孔明。杜牧的一首《赤壁》,更是至今脍炙人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宋代的词人,接续了唐朝的诗人,继续在诗词里来讲说三国故事。这里面最出名的要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引发了多少人对三国的向往。

《蜀相》诗意图

到了宋辽金元的时候,戏曲和说书出现了一个繁荣,人们有了更好的看故事和听故事的方法。戏曲和说书的出现,不亚于今日的短视频,使人们能更好地欣赏一个故事。三国的故事很快就出现在了戏曲和说书中。比如,元朝的大文人关汉卿就写了一部杂剧,名叫《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戏曲和说书要考虑到受众,也会被受众群体影响,而做出调整与改变。当知道大家的感情倾向于同情蜀汉时,戏曲和说书就开始迎合市场,“尊刘贬曹”的叙事模式与情感基调慢慢地固定了下来。

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人们又想看合订本了。拿我们今天的追剧来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在看戏,可能今天看了一个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明天又看了个和诸葛亮北伐有关的。这样看就不过瘾嘛,什么时候能看个完整的呢?你看,是不是很像今天追剧和追更的我们。

关汉卿

于是,懂得大众心理的罗贯中就出手了。真是一个好心人啊。不得不说,罗贯中写出了《三国演义》,这是让多少人热泪盈眶的事啊:我喜欢的英雄,他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他有一个怎样的结局,我终于知道了。

但是,罗贯中写出来的《三国演义》,还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怎么回事呢?原来,罗贯中所写出来的《三国演义》,竟然有240回。这就有点儿太吓人了,会把很多读者劝退的。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的时候,有一对父子名叫毛纶和毛宗岗,他们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全面的修订,除了简单的文字润色以外,还改写、增写和删除了很多的故事,并将回目调整为120回,还加上了评语。到了这个时候,这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国演义》。

名著的背后:认真做事、不贪图虚名的一群人

《三国演义》的背后,有四个关键的人物,他们都是那种很低调的、不为自己考虑的人。这四个人是:陈寿、裴松之、罗贯中、毛宗岗。

拿今天的话来说,他们四个人的角色相当于是这样的:陈寿是一位记者,写了三国时期的大新闻;裴松之对这个新闻,做了深度的跟踪和报道;罗贯中把这个新闻事件写成了剧本,拍成了电视剧;毛宗岗对拍出来的电视剧进行了剪辑和高清处理,还给它加上了精彩的弹幕。

这四个人要是放在今天,哪一个都能火上好久,吃流量饭很久。就是在古代,人们也想成名啊,名利的诱惑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流量”这个词虽然是我们现代人发明的,但古人肯定也懂啊。但是,这四位男人,却扛住了这一切的浮躁,写史的就认真写,作注的就详细注释,写作的就有始有终地写,修订的就有创意地来修订。

火烧赤壁

陈寿在蜀汉为官时,宦官黄皓专权,朝臣们都曲意附从。但陈寿却不肯如此,所以就屡被迫害。这是一个认真和正直的人,难怪他能把《三国志》写好。

而裴松之这样一位注释的大家,却连一个自己的生卒年都没有告诉后人,以至于现在还对他的生卒年有争议。照理来说,他是治史的,他能不愿意把自己出生年月记下来吗?肯定愿意啊,他也是有能力和有机会告诉大家的啊。但他似乎忘掉了自己,为《三国志》写了那么多的注释,却不肯花一丁点儿时间在自己这里,哪怕是写下自己的出生年月。

罗贯中也真是老实啊。这要放在今天,那不得写个《三国演义》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吗?这么好的题材,不得多写几本吗?再说了,这书名也是很不劲爆,可以起得抓眼球一些嘛,完全是可以的。还有就是,罗贯中太不聪明了,居然把个小说完完整整写完了,咋就不知道留个坑,吊住大家的胃口呢?

而且,关于罗贯中是谁,我们至今差不多仍是一无所知。他出生在哪里,出生和去世在何年何月,这些最基本的事情,我们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说我们已经知道了。

罗贯中画像

而毛宗岗也是如此。这个人的一生,似乎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怎么才能把《三国演义》修改得完善了。

所以,我们对陈寿、裴松之、罗贯中和毛宗岗的了解,全部加起来都很少,少得可怜,还没有我们对曹操一个人的了解多。但正是有了这样一群看重自己的作品,看重自己笔下角色的人,我们才能读到精彩的《三国演义》。

在今天这样的写作和创作环境中,小禾也知道艰难,也容易受诱惑,但小禾很想像他们那样,忠于自己所做的,为读者写出精彩的作品来。

完结,撒花。小禾今后会继续来和大家分享,四大名著里的真历史,希望大家喜欢。

0 阅读:3

文史详谈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文史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