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介子推为例,来说明如何制造一个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景区和节日

文史详谈 2023-07-18 09:46:14

曹操是一个在历史与文化中都很有名的人。在真实的历史中,他是一方诸侯,他是一名诗人;而在文化的世界里,他多疑而凶暴,是著名的枭雄。

还有些人物是只在历史里很出名,在文化里却没有那么大的名气。比如清朝的光绪皇帝,在历史里是很有名的;但与他有关的文化现象和事件,却少之又少。

还有的人物是在文化中很出名,但在历史中却并不存在。比如貂蝉,这就是《三国演义》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不存在的,但她的名气却大得很。

还有些人物是在历史里不怎么出名,但在文化里却很重要。比如介子推,他在历史中并不怎么出名,但在文化领域里却很出名。大家想必都知道,他的名字和寒食节总是联系在一起,也和一个叫绵山的景区绑定在一起。

介子推负母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介子推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被塑造成今天这个形象的。

在《左传》和《史记》中,介子推像是一个哲学家和隐士

在史书《左传》中,关于介子推的记载很简单。晋文公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后,赏赐跟从他流亡的人。但介子推没有说他想要什么样的封赏,晋文公也就不知道该给他什么封赏了。

这和后代王朝中,君权高度集中下的君臣关系大大不同。在明清时候,君上所赐,都是皇恩浩荡,哪怕是赐你一死。哪会发生介子推和晋文公之间这种婆婆妈妈的事情,一个不知道要怎样的封赏,一个不知道给出怎样的封赏。

介子推像一个哲学家一样。他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功劳,晋文公能成为国君,那是上天的帮助。自己如果接受封赏,那就是贪天之功了。他的想法最终也说服了母亲,两人就一起去隐居了。

晋文公还等着和介子推商量封赏之事呢,却一直等不到他,后来才知道他去隐居了。于是,他就把绵上封给了介子推,虽然这时介子推已经享受不到这块封地了,但晋文公这样做还是有意义的。他说:这是为了要人知道我晋文公的过失,没有及时封赏功臣;并来表彰介子推这样的好人。

晋文公

到了《史记》里,介子推的故事大体上仍然和《左传》里的一样,只不过是多了一些细节。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写了一首诗,挂在了宫门上。这首诗是这样写的: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意思是说:晋文公被五个贤明的人辅佐,才成为了国君;如今,有四位得到了封赏,但只有介子推没有得到封赏。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以后,醒悟了过来,说:这是在说介子推啊;是我忙着处理周王室的事情,把他给忘了。听人说,介子推跑到绵山隐居了,晋文公就把整个绵山封给了介子推。

在这两部史书中,介子推的故事都比较简单,他的形象也是鲜明的,像是一个爱思考的隐士和哲学家。

来吧,给介子推加点儿猛料,让他的故事好看起来

如果只是按照史书的记载来接受,介子推肯定不会成为什么文化名人。但史书中的记载,却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给了大家开脑洞的机会。

于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大家就不断地来给介子推的故事加料。到了战国时候,已经有了介子推用自己的大腿肉给晋文公做食物的故事。

话说在晋文公流亡的时候,他们有一次没有什么东西吃了。这哪能行呢?我们的天选之子晋文公还没有登上君位,他不能饿死。于是,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来给晋文公当食物吃。

这就是古人放荡不羁的想象力,简直要把我们吓一大跳。晋文公流亡了19年,大家觉得好辛苦啊,路上肯定会有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所以,介子推割肉的故事就显得好像合理一样。其实这是古人安土重迁的一种表现和反映,想象着路上和家门外总是充满了艰辛,更何况是流亡之路呢。

这种心理,在《西游记》里的表现就更明显了。本来在历史上,玄奘是一个人去到印度的,这是真实发生了的。但在大众的心理上,却把这真实发生了的事情来了个彻底否定:不可能的,路上多凶险啊,玄奘一个人根本就不可能走完这段路程的。于是,大家就为这条取经路安排了九九八十一难,又给玄奘安排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等帮手。

《西游记》剧照

有了介子推这样悲壮的割大腿行为,那后面的封赏之事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有了这个故事垫底,介子推没有得到封赏,那就很亏了,心里就会很不平衡。于是,他们就又想象出了介子推没有得到封赏后,心里很生气,一气之下就出走了,最后抱着一棵树来了个自焚。

有人觉得,介子推这样死不行,他们就想象出了另外的死法,但这种想象其实根本就是漏洞百出的。话说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没有得到封赏,躲在了绵山里后,便派人包围了绵山,但仍是找不到介子推。有人就给他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吧,介子推是一个孝子,他肯定会背着母亲从山里面逃出来的。

于是,我们的晋文公就听从了这个主意,真的这么干了。古人的想象力和脑洞,那真是一点儿也不输给我们现代人啊。但火是点着了,介子推却没有被大火逼出来。最后,火停了,火灭了,晋文公得到的只是一个已经死亡了的介子推。

晋文公很痛苦,很后悔,很难过,于是,他就要让大家跟着他一起难过一下。他发了命令,将这日定为寒食节,民间不得生火,百姓要吃寒食。

寒食节肯定不是这么来的。这个节日应该是在民间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但在官本位和推崇名人的文化里,一个节日也要和王侯将相扯上关系;好像如果不这样,这个节日的合法性就没有了。

但寒食节即便是傍上了晋文公这样的大佬,它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消亡了。看来,帝王和权力也不是万能的,一些文化现象的出现和消亡都有它的规律,非人力可以干预。

没有了介子推以后,绵山的风景会更美吗?还是会失色不少呢?

山西有一个介休市,据说和介子推有关。有人望文生义,说这里是介子推休息(死亡)的地方,所以才被称为“介休”。

但“介休”之名本是由“界休”演变过来的,跟介子推并没有什么关系。考察历史,我们已经知道,介子推就是去隐居了。至于他怎么死的,又死在了哪里,根本就已经不可考了。

位于介休市的绵山,确实和介子推有点儿关系。但根据史料的记载,这里也只是介子推的隐居之地,和寒食节并没有关系,也没有晋文公烧山索介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绵山景区本身风景就极其优美。在大自然的绝美风光之外,这里也有很多的人文建筑。山水和建筑的相得益彰,使绵山景区具有了很高的旅游价值。但现在的绵山景区,主打和主推的是一个“清明寒食之源”。这成了它的一个名片和亮点。这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太突出这个,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和顾此失彼了。

绵山景区

所谓小题大做,是说清明寒食的民间传说,和绵山有关,但没必要说自己是“清明寒食之源”吧。清明和寒食的形成与发展,肯定是民间长时间发展形成的,不可能一座绵山就能把这种节日文化就都生产出来了。所谓顾此失彼,是说绵山有很多的看点,没必要只抓住清明和寒食这个点。

借此我们也来思考一下,一些景区怎么就变得好看了。当然,正常来说,你给它添加越多的文化元素,景区应该越好看、越有看头才对。但有的时候,过度的文化包装,反倒会适得其反,削弱了大家的旅游单纯性,为旅游增加了很多没有必要的负担和累赘。

因此,我建议有些景区可以给自己做做文化的减法。我拿一个山西的城市来说吧,比如忻州,这个地方说自己是貂蝉故里。这是在为自己做文化的加法。但事实上,这就做得有些过分了。

貂蝉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大家也逐渐知道了这一点。你这时再打貂蝉的这张牌,就只会适得其反。大家会这样想:你这个城市到底还有什么文化底蕴呢?难不成只能拿出一个虚构的、不存在的人物来当门面吗?那你这不是欺骗人吗?

貂蝉故里?

而且,在做文化加法时,也有可能和别的地方与景区产生打架的现象,这也很不好,不利于自己旅游形象的树立。再以貂蝉来说,人家陕西的米脂也说自己是貂蝉的故里。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总不能你们打一架吧。发生这样的事情,就真的很尴尬,也很扫游客们的兴,还不如不提什么貂蝉故里呢。

所以,文化的加法要做,但文化的减法有时也是要做的。

0 阅读:0

文史详谈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文史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