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时候,传国玉玺曾被孙坚得到过吗?它后来又去了哪里?

文史详谈 2023-07-12 09:31:30

《三国演义》的第六回中,讲到董卓带着皇帝西迁长安,讨伐董卓的诸侯进入洛阳城中。孙坚和他的部下,从宫中的一口井中,捞上来一个人的尸首,并在这个死人身上发现了传国玉玺。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捋一捋,看看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以及他是根据什么史料创作了这个故事的。

传国玉玺本身就具有南方色彩,现在又被南方人孙坚得到了

有一个成语叫“完璧归赵”,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面的“璧”指的是和氏璧。在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中,传国玉玺就来自于和氏璧。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石,他知道这是宝贝,便上交给了国家,没有据为己有。原来在古代就是这样了,从地里挖出什么宝贝来,是要交公的。

卞和先后把它献给楚厉王、武王,结果都被鉴定为普通石头。我们的卞和真是一位遵纪守法的好百姓啊,但有些吃俸禄的国家级专家却只是徒有虚名,玉石不分。

不但如此,卞和的一片单纯献宝之心也被怀疑了。卞和献上普通的石头,却说是宝贝,这分明是想以此来骗取国家的奖赏,也想骗得一个好名声。

在这样的诛心之论下,卞和被定为欺君之罪,被施以刖刑,先后失去了左右脚。

但卞和就是死死地认定了,这块璞石就是宝贝,它里面肯定有宝玉。过了几年,楚国换了一个老大,有了一位新的老板。卞和觉得这是个机会,他就抱着那块石头去山下痛哭,哭得眼睛都流出了血。

卞和是在为什么而哭呢?他是在哭楚国的大老板们不识货啊。他在那里不停地哭着,终于引来了楚文王的注意。

时代毕竟又往前发展了,这时,大楚国的玉石鉴定技术和玉石制作技艺都有了发展。这一次,楚文王让人用当时的高科技手段剖开了这块璞石,发现了里面确实有一块美玉。

之后,楚国的工匠们又对宝玉进行了雕琢,将其制作成了璧,并给它取了个名字“和氏璧”,为的是记念它最初的主人卞和。

后来到了战国的时候,据说楚国向赵国求婚,以和氏璧为聘礼。就这样,原产于南方的和氏璧来到了北方的赵国。

来到赵国以后,西方的秦国也想看看这块和氏璧,于是就发生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但最终,秦始皇消灭六国以后,和氏璧还是归秦所有了。

秦始皇得到和氏璧以后,又对它进行了再加工,将之制作成了传国玉玺,并命大臣李斯在其上刻上了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完璧归赵

这就是传说中和氏璧成为传国玉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和氏璧本就来自于南方的楚国,是后来才到了北方的秦国,以及继秦而立的两汉。

在《三国演义》中,曹魏政权和蜀汉政权的建立者都是北方人;只有孙吴政权,是南方人建立的。曹魏有汉献帝的禅让,这可以算是它政权的合法性来源;蜀汉整天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之后,也解决了自己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唯独孙吴政权,其政权的合法性是有问题的。

这下有了传国玉玺,孙吴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而传国玉玺被孙坚得到,也算是完璧归赵了吧:本就来自南方的传国玉玺,又回到了南方。

《三国演义》并不只是简单的尊刘贬曹

关于传国玉玺,多的是不太可考的传说,而真实的历史记载反倒是少的。如果要从《三国演义》的这个故事中,发掘出一些真实的历史,我们需要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历史长河中。

唐朝之后的宋元明清,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在南方的。北宋与辽金相比,是在南方。南宋与金、蒙古相比,更加偏南。在元朝的时候,汉人被称为南人,南方依然是文化的重心。明朝一开始的时候,定都于南京。有明一朝,南方也始终是文化昌盛。到了清朝的时候,江南一带依然是这个国家文化最发达的地方。

从东吴开始,南方的中国经过一千多年的时间,终于后来居上,在经济和文化各领域都反超了北方。

中国的北方和南方

据考证,《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作者把孙坚得到传国玉玺的故事写下来,就不足为奇了。在有意无意之中,作者这是在为当时的南方寻找和创造合法性。

当时的元朝已经或正在覆灭,出身于南方的朱明王朝,这个汉人所建立的政权,其合法性的问题是一个从朝堂到民间都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成了当时的集体的无意识或潜意识。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下,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孙坚得到传国玉玺的故事写了进去。

到了清朝的毛宗岗父子修定《三国演义》时,他们保留了这个故事,很有可能还是在为南方的文化优越性和正统地位而背书:我们汉人的文化是优越的,虽然你们满人得了我们的江山,但我们才是天命所归的。

这就有点儿脑洞大开了。可能当不得真,但笔者还觉得挺好玩的。虽然知道这样的想法过于离奇,可能也经不起严谨的推敲。但这样的思考,还是会带给笔者看历史的新奇角度。写到这里,还是感觉很痛快的。

也就是孙坚得到传国玉玺的这个故事,启发笔者来思考小说作者对于东吴的态度。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对曹魏和蜀汉的态度是比较鲜明的,总体上来说,可以总结为“尊刘贬曹”。但在这个基调之下,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作者的态度也是具体的。对于曹,并不总是在贬;对于刘,也不总是在尊。

曹操和刘备,两位大佬在一起

在这两者以外,作者怎么对待东吴呢?难道只是把他们拿来当背景板的吗?让他们来打酱油的吗?恐怕不见得是这样的。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这事情被作者记录了下来,是否也表露出了作者对东吴的部分喜欢呢?

孙坚与传国玉玺的故事,究竟始于何时

一个小说的作者,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掌握着人物和故事的命运。我们上面就是从这个角度分析了,作者为什么保留了孙坚和传国玉玺的故事在小说中。要知道,小说的作者就是这部小说里的国王,他如果不想要这个故事,是完全可以把它丢在一旁的。

我们分析了可能的几个因素:传国玉玺与和氏璧的传说,本就与南方有关,而孙坚又是南方人;作者所处的时代,南方的政权合法性需要得到说明;作者对东吴政权的态度,可能是喜欢的,而不只是让他们当个背景板。

分析了这一些以后,我们再来看这个故事。孙坚和传国玉玺的故事,并非是小说作者的原创,而是其来有自。

关于孙坚得到传国玉玺的说法,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而是出现在了魏晋南北朝时的其他一些资料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存录了这些资料和记载,但并不认为这些记载是真实的。

最开始的时候,孙坚得到传国玉玺的说法出自《吴书》,也就是东吴自己修的史书。裴松之认为,这是东吴的史官想借此说明东吴政权的合法性,但没想到却弄巧成拙,让人看到这个故事后,把孙坚想成了一个野心家。

东汉末年,天下的确是大乱了。但人家汉献帝却做了30年的皇帝,皇位极其稳固。当时,真的动了心思要称帝的人,其实并没有几个。大家在那里打来打去,一开始的时候也没想着来个改朝换代呢。是后来曹魏建立了,三国才相继建立了。

所以,你要说孙坚那么早就有了称帝的野心,想把传国玉玺据为己有,这恐怕就是把人家孙坚想得太坏了。东吴这边,是三国里面最晚称帝的,把他们想要称帝提前到了孙坚这个时候,这是非常经不起推敲的。

孙坚

但这种的夺宝、得宝故事,就很吸引大家,就容易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到了《三国演义》成书的时候,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一千年,很多人也就信以为真了。信以为真以后,故事的流传就更加便利和广泛。

从这个角度来看,罗贯中也不得不把这个故事写到《三国演义》里。因为这个故事已经被大家熟悉了,你怎么能不写呢?你不写的话,那你这书还能叫《三国演义》吗?

原来一个故事能不能被留在小说中,能不能被写下来,作者当然是有很大的决定权的,但他也不得不考虑到整体的文化环境和读者的心理诉求。

回到《三国演义》的第六回来看,以孙坚藏匿传国玉玺这一事件为标志,东吴的力量和人物开始在小说中崭露头角,这为书中接下来讲述魏蜀吴三方的故事,拉开了帷幕,也埋下了伏笔。

这一回的结尾,诸侯们不再是貌合神离,而是连“貌合”也没有了。原来的时候,大家共同的敌人是董卓。现在,董卓跑到了长安。诸侯们没有乘胜追击,却开始了分崩离析。至此,天下大乱终成定局,再也无法收拾了。

0 阅读:12

文史详谈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文史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