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后人那么多,为何只有孔融是最出名的?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文史详谈 2023-07-20 11:10:56

《三国演义》的第11回,孔融先生闪亮登场了。小说里说,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这的确是真的。但读到这一点还是挺让我们诧异的,因为我们基本上想不起孔子的后人中,有什么特别出名的人。孔夫子家族的声望在孔子这里是最高峰,之后就一落千丈,没有什么特别有名气的人,没有那种一说出来大家就知道的人物。

但孔融却做到了这一点。因为一个让梨的故事,被《三字经》记载了下来,大家从小便知道了他。这是一件好事,却也有些麻烦,那就是大家对他的认识就停留在了让梨上面。其实,孔融的故事是很多的,他也是极有个性的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孔融的故事。看完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孔融之所以能成为孔子后人中最出名的一位,不是没有道理的。

孔融让梨为什么不简单,值得被记录,值得被学习?

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们一起吃梨,但他却不争不抢,拿了最小的梨。父亲看了就觉得不解,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照礼法,就应该拿小的。”孔融小小年纪,就能有这番觉悟,全宗族的人都觉得这个孩子不简单。

孔融让梨

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和清楚的故事,但有人却质疑孔融是在作秀。那我们再结合其他事情来看看,他真的是在作秀吗,还是他真的有这样的道德操守?

孔融十多岁时,父亲孔宙去世。孔融因此而悲痛过度,以至伤损了身体,需要人扶着才能站起来,地方上因此而称赞他的孝行。对待哥哥是谦让,对待父亲的离开是悲痛。两件事情放在一起,是一致的,孔融的人设还是立得住的。

孔融十岁时去拜访名士李膺,对门人说: 我是李膺先生的亲戚。 守门人看他这样说,就赶紧去通报,李膺也接见了他。李膺见到孔融以后,就问他说: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据说老子姓李)有师徒之谊,因此,我和先生您就是世交呀!李膺听了这样的回答后,夸赞孔融道:将来必能成大器。

这一件事也和孔融让梨是统一的。在让梨的故事中,孔融说的是:按照礼法,我应该拿小的梨来吃。这说明孔融是知书达礼的,是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少年。在李膺的这个故事里,表现的也正是这一点。年方十岁的孔融,已经知道了很多的知识,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

的确是这样的,历史上的孔融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而且,孔融的文名和才气,早在当时就已经被人认可。俗话说,文人相轻。如果一个文人能得到同时期另一个文人的高度认可,那是很不容易的。而孔融就做到了这一点。

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是一位大诗人,他就特别喜欢孔融。尽管他的父亲曹操杀了孔融,但曹丕还是客观地评价了孔融的文学贡献。孔融死后,曹丕还曾出钱悬赏,希望能得到他尽可能多的文章。曹丕还将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一。

曹丕

结合这些事情来看,孔融是真的让了梨,并没有什么想以此得利的动机。也就是说,他并没有作秀。他真诚地做了这样一件事。因此,他的这一件事迹就被流传和记录了下来,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学习和效仿。

孔融一生中最闪亮的时刻,不是让梨,而是争死

孔融不但有让梨的事情,而且还有争死之事。这就更可见出其情之真、其人之诚。孔融不仅是把好东西让给了别人,而且当祸患临到时,他还抢着要去替对方受刑,甚至做好了付出性命的准备。

孔融十六岁时,有一个名士叫张俭,为宦官侯览所记恨。侯览密令地方官员,一定要把张俭捉拿住。面对这样的恐怖和特务手段,张俭只能出逃。他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便来投奔。但当时孔褒却正好不在家中。

孔融看见一个大哥来投奔,虽然不认识,但还是去问张俭:你来我家干什么啊?找我哥哥干嘛啊?但张俭看孔融年轻,就没有将实情告诉他,觉得他不一定能听得懂,而且两人也不熟悉,还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

既然不能将实情相告,那就只能走了,去投奔别的亲友吧。但孔融看出了他落魄的样子,就生出了同情和怜悯,对张俭说:我哥哥虽然不在家,我难道就不可以帮助你吗?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我哥哥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我愿意让你住在我家里。最后,张俭也就留了下来。

孔融‍

后来,张俭藏在孔融家里的事情还是被人知道了。张俭开始了新的逃亡,而孔褒、孔融兄弟二人则被捕入狱。这时,等待他们的将是量刑和受审,量刑和受审之后就是处刑,极有可能是死刑。而两位兄弟,在患难关头,真正做到了手足情深。

孔融说:收容和藏匿张俭的是我,所有的罪应该都算在我头上,哥哥没有罪。而哥哥孔褒也说:张俭本来就是来找我的,弟弟并不知道他的情况,罪过全都在我,与弟弟无关。

官员看到这个情况后,直接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判了:哪有争着往自己身上揽罪的事儿呢?这事情不对,我得搞清楚。于是,官员找来了他们的母亲,问她:你这两个儿子,哪一个说的是真的呢?

而孔融的母亲却说:他们说的都不对;作为家里的长辈,我对全家的事情负首要责任,张俭被藏在了我家,那罪责只能是算在我身上。

一家三口,都来争罪争死,官员也不知道该怎么判决了。最后,朝廷定了孔褒的罪,将之处死了。而他们一家保护了的张俭,真的死里逃生了,还活到了84岁的高龄。

谭嗣同在《狱中题壁》里写到了张俭

晚清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作诗说: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这首脍炙人口的短诗里,我们还能透过张俭,想到孔融一家的善行义举。

在兄长去世以后,孔融没有屈服于权贵,依然正直地活着

孔融后来进入了官场,在自己的岗位上和职责内,察访和检举官僚中的贪污之人,一点也不害怕得罪了人,总是毫不隐讳。这真的是一个难得的正直之人。这才叫男人至死是少年啊。

在朝廷里当官是这样,在地方上当官也是如此。他在北海做官时,百姓们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孔融也以礼相待;对于那些没有后代的人,还有那些江湖游士,如果他们去世了,孔融都帮助安葬。因他施行善政,大家便称他为“孔北海”。

孔融还特别喜欢人才,善于发现和举荐人才。他以和大家在一起为快乐的事,曾说:“座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他与比自己年轻了好多的祢衡成为了好友,一时成为佳话,被传为“忘年交”。

忘年交

孔融就是这样,嫉恶如仇却又待人友善。在为政方面,他还积极地反对肉刑的恢复。在他的坚持之下,东汉朝廷最终没有恢复残酷的肉刑。

因着孔融这样的行事为人,他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很为人所敬佩。在《三国演义》的第十一回中,当孔融派人来向刘备求助时,刘备真是受宠若惊,说了一句:孔融也知道天下有个刘备吗?这在历史上也是真事。

我们的刘皇叔能被孔融想起,他就立刻表现出一副小迷弟的样子,赶紧去出兵相助。要知道,刘皇叔是有远大志向的,有几个人能入了他的眼啊?而他却是这样看重孔融对自己的需要或求助,哪怕是冒着风险去救他。

孔融这样一位心思单纯、正直的人,是不能适应乱世的生存的,但这并不是他的错。公元196年,袁绍的儿子袁谭攻打北海,孔融的妻子和孩子都被袁谭所掳,而孔融也只能仓皇出逃。公元205年,曹操打败袁谭,相当于是为孔融报了仇。

曹操也很想礼遇孔融,但孔融却和曹操相处不到一起。这就是孔融,即便你曹老板替我报仇了,我也不能在你面前折腰,我不喜欢你就是不喜欢你。这也是孔融的个性,有点儿那个名士和狂士的劲头。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前夕,曹操再也不能容忍孔融,说他是“大逆不道,宜极重诛”。最终,孔融被处死了,并株连了全家。

电视剧里的曹操

孔融有一个女儿才七岁,有一个男孩儿才九岁。有一天,这两个孩子在下棋,突然传来了父亲被捕的消息。他们应该早就知道有这一天了吧,一副不为所动的样子。旁边的人看了以后,不解地说:父亲被逮捕了,你们为什么不起来逃跑呢?两个孩子回答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意思是,跑也是白跑,没什么用的。

有人把这件事对曹操说了。曹操听了后,知道了这两个孩子心里的怨恨和绝望,决定也把他们杀了,来个斩草除根,尽管他们还这样小。

捉拿他们的人到了,女孩儿对哥哥说:如果死人是有知觉的,死了后能去见到父母,这难道不很好吗?见到父母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吗?

于是两个孩子就坦然地受刑了,面色无惧。

0 阅读:2

文史详谈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文史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