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怀不乱是怎么回事?如果没有做过这件事,柳下惠还算是圣人吗?

文史详谈 2023-07-22 09:38:36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圣人,也有很多的小人。这里的“圣人”和“小人”,是传统文化里面的词汇,我们直接借用了来。说到圣人和小人,传统文化里往往会继续加强他们某方面的道德属性。这个怎么说呢?比如,孔子是一个圣人,民间就会把好多宣扬美德的传说再冠到他头上,使他圣了又圣。

同样,如果一个人被接受为了坏人,大家把他钉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了,民间和大众也会把很多恶事加在他头上,说成坏事都是他做的,好让他臭了又臭,臭到不能再臭。

我们今天要来认识一下柳下惠。在谈到他时,我们也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是说,并不是那个大家津津乐道的“坐怀不乱”把他送上了道德的高位;而是恰恰相反,是因为他本身道德足够好了,人们才把“坐怀不乱”的事情放在了他头上。

柳下惠

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柳下惠。说熟悉,是因为大家差不多都知道他“坐怀不乱”的事情;说陌生,是因为大家对他的认识,好像也就仅仅停留在了知道“坐怀不乱”而已。

柳下惠:除了“坐怀不乱”,下面的事情都是我做的

公元前621年,西方的秦穆公去世了。同年,在东方的鲁国,柳下惠走完了他的百岁人生,离开了这个世界。

柳下惠,出生于公元前720年。我们这个文史详谈的账号,写春秋时候的历史和故事,开始于郑庄公和他母亲的掘地相见。也就是那个时候的前后,柳下惠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写的春秋故事,几乎都在柳下惠的生平里。这也难怪,他可是活了100岁呢。

而他所生活的这一百年里,发生了很多很多的大事情:齐桓公称霸、宋襄公的“霸业”、晋文公的霸业、秦穆公的西戎称霸、楚国在南方的崛起。生活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柳下惠的人生中怎么可能只有一件事,只有一件“坐怀不乱”的事呢?

柳下惠在鲁国担任过士师的职位,但他担任这个职位仅一年,就被罢黜了。第二次进入官场,仍然是士师,这次是做了两年,再次被罢黜。40岁的时候,第三次成为士师,但仅做了一年,再次被罢黜。

我们可能会问了,这柳下惠为什么官运不行呢?怎么总是被罢免了官职呢?是不是他能力不行呢?其实,还真不是。他之所以官运不济,是与他的正直有关。他的一生坚持直道而事人,完全没有官场上的那些手段和心机。他的存在,挑战了整个官僚机器的合法性。所以,就有了他三仕三黜的命运。

为官被贬

有人见他在鲁国是这样的遭遇,就劝他说:润了吧,诸侯们都已经知道了你的才德;只要离开鲁国,去到别的国家,你在政治上的抱负就一定会实现的。

面对这样的劝说,普通人大概都会心动吧。但我们的柳下惠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柳下惠:正直的爱国者,深深地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当有人来对他说了那番话后,柳下惠回答说:一个人如果是去正直地从政,他在哪一个国家里,也都会被排挤的;如果他随波逐流,当官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那也没必要离开鲁国,他在鲁国一样也可以实现这些的。

言外之意,柳下惠是在说,他追求的究竟是什么。他追求的就是正直,而不是自己的得失。把正直追求和实践了,这就够了;而不是有了正直又要加上稳妥,又要加上荣华富贵,又要加上飞黄腾达。

这是柳下惠和后世的很多官员不一样的地方。后世的一些官员,一面是想着怎样显得自己有操守,一面又想着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做出一番事业来。他们已经忘了,道德上的操守本身不就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吗?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那些怀才不遇的所谓人才们,真应该来读读柳下惠的这番话,也要效法他的榜样。是的,不是只有在官员的那个位置上,才可以爱国,才可以造福百姓,才可以追求和实现公平公正。如果你真的爱正直本身,如果你真的想为别人做些有益的事情,那么,即便你不是官员,即便你离开了官场,你一样可以尽心尽力地来爱身边的人,来做该做的事。

柳下惠就是这样做的。他在离开官场以后,招收生徒,传授文化和礼仪,深受乡人爱戴。但他的这一教育活动,还是和孔子有很大的不同。在孔子以前,教育是垄断在贵族和上层手里的,只有到了孔子这里,才自觉和有意识地实现了“有教无类”。

孔子讲学

但柳下惠的这一举动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也因此而成了一名教育家。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大家以为文化和礼仪已经没有什么用的时代,他居然来传授这些东西,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他去世以后70年,孔子诞生。而柳下惠所做的这些教育工作,也影响到了孔子,为孔子的讲学和游学预备了社会的土壤与人心。

孔子和孟子都很佩服柳下惠,对他充满了褒扬。孔子称他为“逸民”,孟子则把他称为“和圣”。孟子对他的评价特别好,在《孟子》中写下好多话来称赞柳下惠,说他是“不羞污君,不辞小官”。意思是说:柳下惠不以在道德上有污点的君王面前做官而觉得羞耻,他也不会看不上小官。

又说:“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这是孟子在说,柳下惠这个人的心境真是厉害了,被贬官了,被辞职了,他却没有什么怨言;穷困潦倒之时,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可怜,好像自己十分需要别人的同情一样。

孟子

孟子将柳下惠的精神和品性以此来总结,十分到位。柳下惠去世以后,他的为人和品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他也还在影响我们。这就是精神和榜样的力量。

柳下惠与坐怀不乱的故事

可以说,即便没有“坐怀不乱”的事情,柳下惠依然是道德的楷模,值得我们学习。有了这个“坐怀不乱”的事以后,对于柳下惠的形象是锦上添花了吗?还是画蛇添足了呢?

这里就要说到有些人对道德的狭隘理解,好像有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式的严格标准。你是好汉吗?那你去过长城吗?哦,你没有去过长城啊,那你算什么好汉呢?

在柳下惠这里,有的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才把坐怀不乱的故事按在了他头上。照他们的理解,一个品德端正的男人,一定要通过美色和欲望的测试;如果他在美色面前,依然是规规矩矩,目不斜视的,这样的男人才能被称为君子。

这个思路是很有问题的,是一种严重内卷的思路。照这个标准,天下有什么贤德的人呢?但就是这样的价值观,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比如,在有些人看来,今天的男人,怎样才算是合格和称职的呢?他必须能赚到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以这个来作为标准的话,那有几个男人能算是合格和称职的呢?

好了。我们说回柳下惠的故事。关于坐怀不乱这个故事,有很多的版本,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异,但总体上来说,这个故事说的是:在某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孤身一人在一个地方歇宿,遇到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女子;柳下惠动了怜悯之心,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了自己怀里;二人就这样同坐了一夜,但并没发生非礼的行为。

坐怀不乱

这个故事不见于史书,且是在很久以后才出现的。依据常识来判断,应该是后人编造出来的一个故事。如果是真事的话,有很多地方是讲不通的。当时只有柳下惠和这个女人,那这个故事是谁讲出来,让我们知道的呢?只能是他们中的一位,但他们作为当事人,又怎会把这样的事情说给别人呢?你好端端地说给别人这件事,很有点儿“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啊。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道德就像是内裤,你应该穿上它;但你需要见人就说你穿了内裤了吗?不需要的,你要是这么说了,大家反倒会觉得你的道德有问题。但这个故事出来以后,慢慢地就走进了人们的心里,人们真的以此来评价一个男人是不是好男人。

但这不是很荒唐吗?把人放在这么极端的一种情况下来考验和试探,这考官不要太狠啊。那换成是考官自己来考呢,他能考过吗?但有的人却自以为能通过这样变态的测试,接受了这样的试探,结果却落得个贻笑大方或道貌岸然。

回到这个故事来说,那些编造和认可了这个故事的人,大概还在心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有道德吧。但如果他们真有道德,不妨来想想,怎么才能减少女人无家可归的现象,怎么才能让在外流浪的人得到起码的救济。这不比什么“坐怀不乱”更实际和更有道德吗?

慈善

这就好比一个家长,没有经营和照顾好一个家,儿女们生活得很艰难了。他这时却对孩子们说,我们要好好生活在家里,出去求助是丢人的;而他自己呢,却依然没有做出任何的努力,来改善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

所以,这种“坐怀不乱”本质上是一种一方的推卸责任、而把所有责任推给了另一方的行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PUA了。

坐怀不乱的故事,最好还是罢休了吧。就像真实的柳下惠一样,一个人道德上的正直和操守,完全没有必要通过这么极端和变态的事情来体现。

0 阅读:5

文史详谈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文史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