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松蔚老师分享的一个关于游泳的案例。正在学习游泳的朋友,可能都有过类似的体验:最开始学游泳的时候,非常紧张,因为老担心自己会沉到水里,会呛水。
这个时候,你的教练会告诉你,不要紧张,越紧张就越往下沉,越容易呛水。但是,往往这样就更加紧张了。
教练说的话看上去是一个符合直觉的解决方案:紧张怎么办,你不要紧张,我告诉你,紧张的后果很可怕。
但这是一个悖论,当这个教练说越紧张越容易往下沉,越容易呛水的时候,其实是会让人感到更加紧张的。紧张就会下沉,下沉就会呛水,好可怕啊,于是越发紧张,陷入了无限循环。
这个看似是在解决问题的方向,其实它本身就构成了问题。那该怎么办呢?
李松蔚老师就告诉他女儿,这个教练说的情况是对的,但是他可能并不了解初学者。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你是没法不紧张的(注意:这是在接纳自己的紧张,紧张是正常的,不要抵触这种感觉)。你可能会往下沉,也可能会呛水。
可是如果你紧张100次,你可能就学会游泳了。紧张的体验恰恰是你必须得经历的一个水性变好的过程。
李松蔚老师就问她现在紧张几次了,她说自己大概紧张了4次。那再紧张90多次,就能学会游泳了,让她大胆去。
当然从科学道理来讲,并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去证明100次的紧张之后,就可以学会游泳。但是做了这样的一个改释后,紧张带给孩子的心理感受就变了。
它不再是一个威胁,不再是一个敌人,而是变成了在掌握水性的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紧张是学会游泳的一部分,我就不再抵触紧张或者恐惧。紧张变成了我接受紧张,甚至有时候我会期待紧张,甚至创造紧张。
当改变这个框架之后,游泳的过程就成了:因为我又一次完成了紧张这件事,距离我掌握游泳就更近了一步了。事实上,用不了100次,就能学会游泳了。
当你对一个问题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理解的时候,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个问题本身可能也就不构成问题了。这就是在改变问题的框架,希望也对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