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假英雄,他是真封神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8-01 11:01:15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古代 闽地 繁华)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五月。

割据福建地区的军阀王审知病重,患病在床,水米难进,吊着一口气到了十二月,还是死了。

控制福建的这么多年里,王审知干了不少好事儿。

对内,他安抚百姓修善政大搞发展,对外,他少兵戈拒战事和睦四邻,别说福建本地的百姓感激他的恩德,王审知的贤名早已远播四方,人人称颂。

其实在这种内外都良好发展的情况下,王审知是可以称帝自立的,南汉的刘䶮不过是个半吊子,他尚且能做得皇帝,你王审知乃当今仁主,如何做不得天子?

很多幕僚和部下都曾经提议过让王审知称帝登基,但王审知只有一句话送给他们:

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

帝王之尊,权力巅峰,那不是王审知想要的,他这一生,只求无愧于心。

可以说,作者花费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王潮和王审知,尤其是王审知。

其实作为一个历史创作者,我应该在创作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不代入个人情感,但是我作为一个人,却始终是没有办法隐藏天性的。

《史记》的伟大,就在于司马迁的爱憎分明,作者当然只是一个普通人,可是在翻阅故纸的时候,我对如王审知这样的好人的喜爱,是藏不住的。

我十分愿意不遗余力的夸奖他,因为他的确值得。

(王审知 形象)

这不仅仅是作者对王审知的认可,历朝历代史学家们对他的喜爱更是溢于言表。

司马光说他俭约,欧阳修说他有礼,吴任臣说他勤勉,蔡东藩说他稳重。

一些民间小说笔记曾经记载过王审知的长相,说他个头很高,身材结实,脸生紫面,威风凛凛,创业时常骑一匹白马,王审知又家中行三,因此被人称为“白马三郎”。

回想起千年之前的那段往事,在五代十国的乱世战场上,夕阳如血,染红半边天际。

王审知穿银铠,跨坐白马,手持长剑,迎风而来。

人,面如紫铁,神情坚毅,马,毛色如雪,四蹄生风,剑,寒光闪闪,冷峻犹锋。

随着一声令下,敌人的千军万马如同潮水般涌来,而他则一骑当先,冲在最前。

沙场之上,战鼓擂动,喊杀声震天动地,白马在战场上灵活穿梭,躲避着敌人的箭矢与刀枪,王审知跨坐马上,身影在夕阳下被逐渐拉长...

王审知也曾经犹豫过,也曾经失败过,他也会问自己,我这等人,真的能够成就一番大业吗?

闽中草木似以阑,三郎策马银铠寒。

日闻琵琶摧桃柳,使我片刻回长安。

榕州城遥三千里,虎纠山远送君还。

试问青史读几页,今人如何不汗颜?

(古代 战争)

王审知,你不必怀疑,更不必犹豫,放胆前行,因为大道,就在脚下。

十二月十二日,王审知病逝,把掌控福建的位置留给了长子王延翰。

我们知道,老王家祖上是做过官的,而且是清正廉洁之官吏,王审知的大哥王潮最开始也是衙门里的佐吏,所以这家人是有家教,有文化的,而且家风十分严格。

王潮当年创业的时候,对王审知就严苛的很,王审知稍微做错一点,王潮噼里啪啦就是一顿组合拳,所以王审知教育他这几个儿子也是一样,言传身教,言传就是口头教育,口头教育不管用,那就身教,这身教也不是拿自己当做典范或者是树立什么榜样,而是不听话就拳脚相加,一定给你涨涨记性。

这种教育方式,在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可取的,但五代十国的很多政权,都是一代精明强干,二代瞬间拉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王审知只能是来点狠的。

王延翰继承了他父亲的权力时,后梁已经灭亡,五代正处于第二个政权后唐的进程中。

不过当时后唐的发展也有点不太灵,王延翰前脚给后唐时任皇帝庄宗李存勖上完奏疏表示臣服,后脚李存勖就死于兵变。

从宏观视角来看,后唐庄宗李存勖无疑是除后周世宗柴荣之外最有希望结束乱世,统一天下的人,可是这哥们执政的时候出现了很多严重的失误,白白断送了自己的命运。

现在李存勖死了,空前强大的后唐陷入困境,割据政权和军阀们也乱作一团,可以说那一时节中原地区多纷乱,根本没有时间搭理福建的王延翰。

权力出现空档,形势出现了真空期,王延翰一琢磨,这不正是自己称王的好机会吗?

要称王,一要看时机。

以前天下局势稍稳,格局大体固定的情况下,如果你王延翰贸然称帝,很容易引起众怒。

五代政权会认为你是叛逆,会讨伐你,十国政权认为你称帝了,你属于是高他们一头,他们也会动辄兴兵收拾你,你稍微有一点操作不好,就很容易colplay骷髅王袁术。

(王延翰 形象)

王延翰想要称王,他的时机掌握的还是很不错的,因为庄宗一死,天下大乱,大家都把他给忽略了,他称王也不会有人管他。

时机有了,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合理性。

古人是非常有身份认同感的,你是个山贼流寇,是个匪盗无赖,你寂寂无名,忽然称王称霸,那不好意思,你名声不好,威望不够,老百姓们就很难支持你,你没有群众基础,赋税你收不上来,粮草你征收不到,甚至就连扩充兵力都是问题。

可你要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是大汉皇叔,那就不一样了,你逃跑的时候都有十万人愿意跟着你走。

悠悠青史,唯一不需要身份认同的,只有那个“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的朱元璋了。

王延翰的身份认同,其实就是他的合理性问题。

王氏在福建创业时,最开始他们是唐朝的臣属,后来是后梁的臣属,现在又变成了后唐的臣属,如果你要称王,你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得国不正,包括你现在称王,后期你可能还要称帝,你都会面临到这个问题。

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称朕,高祖起布衣取天下,建汉,大家都有来头,你王延翰什么来头,你敢这么高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这种事儿在舆论上如果对自己不利,那么真是怎么感觉怎么别扭。

而为了让自己拥有称王的合理性,王延翰可以说是绞尽脑汁,他是翻阅古今典籍史书,找来找去他发现,往前推个几百年,似乎都没有在福建称王的例子,自己要开这个先例,压力太大了,不过这功夫不负有心人呐,王延翰翻来翻去,最终终于翻到了他想要的内容。

翌日朝会,王延翰拿着一本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然后翻到了其中的“闽越王无诸传”,洋洋自得的说,你们看,闽地自古就是王国,所以我称王那是很合理的。

(无诸 塑像)

闽越王无诸,战国晚期生人,他是越王勾践的后裔。

战国时,越国在和列国交战中失利,逐渐解体,越国王氏四散,有一部分就到了今天的福建地区,其中就包括无诸,无诸到了福建之后割据一方,自称为闽越王。

始皇帝嬴政一统天下之后,自然不能让无诸搞割据,所以他派兵拿下了福建,但是请注意,嬴政虽然拿下了福建,还在福建设置了闽中郡,但是没有从中央委派官员去控制到这个郡,而是照旧让无诸来做管理工作,只不过不许无诸称王了。

秦末,爆发了严重的农民起义,无诸也参加了起义,和项羽刘邦等人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后来项羽成了西楚霸王,变成了天下共主,他大封功臣,却没有封赏无诸。

原因很简单,因为项羽认为战国时期越国经常对楚国发动战争,属于世仇,所以他不愿意给无诸恩惠。

无诸说你不愿意给我封王,不愿意施恩于人,我还不跟你混了呢,于是转头就投了刘邦,因此楚汉争霸的时候,无诸一直为刘邦效力。

汉高祖三尺长剑,布衣取天下,建立西汉之后,无诸则被刘邦重新封为闽越王,让他统治原来的闽中地区。

王延翰一看,无诸行,那我也行啊,大臣们当然没意见,王延翰称王,他们也能封功臣,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儿。

于是,在群臣的拥呼之下,王延翰兴修宫殿,设置文武百官,规范礼仪细节,安排礼乐典章,正式称王。

别说是称王,就算是称帝,当年的王潮有这个资本,后来的王审知也有这个资本,但是他们都没有这么做。

(闽国奠基人之一的王潮)

因为他们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他们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他们在乱世中奋斗的目标不是为了做君王梦,为了过皇帝瘾,而是要去实现自己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又或者说,他们认为个人终究不能违背时代的潮流,失败始终会伴随个人生命的始终,所以他们可以克制住自己,不去称王称霸。

但,二代出身的王延翰没尝过生活的苦痛,没经历过战争的残酷,他属于是“明知物力维艰,还要事事争体面”。

天下大乱,王延翰找好了时机,翻书查典,王延翰也找好了理由。

老实说这个人的视角还挺大的,但是往往他看的越远越大,他就容易灯下黑,周边这些割据政权是没时间搭理他了,可是他岂不知,就在方寸之地,就在他的身边,也同样是危机四伏呢?

王延翰初登政治舞台,他似乎有点太过张扬了,这人太过张扬,就很容易招致灾祸。

雪貂有皮毛,所以容易被捕杀,帝王陵寝里有财宝,因此相较于普通人的坟包来说,更容易被盗掘。

不会游泳的人很少淹死,因为他们有自知之明,从来不会去水边,所以淹死的往往都是会水的。

可是,就算一个人是谨慎的,是老实的,他不张扬,似乎也逃脱不了命运的掌控。

这人呐,就好像花儿开在枝头,就好像树上结的果子,要开放要颓败,要结果要落地,是成是败,是死是生,从来不由自己决定。

武侠小说中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在乱世,覆水难收。

一旦开始,不能停止,更无法结束。

这就是,乱世的法则。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第八》

《王审知墓志》、《琅琊郡王王审知神道碑》

王审知及闽国史研究之回顾,《学术评论》 2010年第S1期92-94,共3页

王潮、王审知兄弟治闽与中原文化的南传,《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46-49,共4页

5 阅读:870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