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不知道,朱允炆继承皇位,到底符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前几天,淮下书生路过一个直播间,两位历史主播就“朱允炆继位,符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辩了两个小时,谁也没说服谁。
朱允炆剧照
其实关于朱允炆的继位,淮下书生之前用两期视频详细地讲过,基本上所有因素都考虑到了。今天,书生就他们讨论的这个问题,再糅合起来说一说。
首先,“嫡长子继承制”来自于西周的宗法制,后世每个王朝对此的解释也不太一样,但核心不变。
宗法制
而我们要研究朱允炆这个案例,无非就是看看太子死后,嫡长孙是否就是第二顺位继承人。
嫡长孙
《左氏春秋》记载:“太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长立。”
意思就是太子死了,就立嫡次子,没有就立年长的庶子,这里没有提到嫡长孙。
《左氏春秋》
历史也印证了,从秦朝至唐朝,只有两位嫡长孙在父亲死后被立为太孙:一个是北魏景穆太子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一个是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的儿子萧昭业。
拓跋濬和萧昭业
也就是说,在唐朝之前,如果太子没能继承皇位,更多的还是选择太子的弟弟继位,而不是太子的儿子。
这其实也很好解释,因为一般没能继承皇位就薨逝的太子,不是无子就是儿子年幼。毕竟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而主少国疑,政权内部就不会稳定。
所以,古人其实很聪明,他们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考虑各种因素后,再选择最佳继承人。
到了唐朝,《唐律疏议》记载:“无嫡子,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
《唐律疏议》
这才彻底把继承顺序确定了下来,也就是嫡长子、嫡长孙、嫡次子等等以此类推。
宋朝延续了唐朝的继承法,当然也有一个特例,就是宋孝宗的太子赵愭死后,宋孝宗放弃了年幼的嫡长孙赵挻和嫡次子赵恺,直接立嫡三子赵惇为太子,也就是宋光宗。
宋光宗赵惇
唐宋把继承顺序确立后,辽国的天祚帝、金国的完颜璟、完颜铿,明朝的朱允炆,都是在自己的太子父亲死后,被立为继承人。
这也证明了,朱允炆继位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明史·刘三吾传》记载:“懿文太子薨,帝御东阁门,召对群臣,恸哭。三吾进曰:‘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太孙之立由此。
《明史·刘三吾传》
从中可以看出,朱允炆作为世嫡继承大统,是符合礼的,这个礼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有人说朱标是大宗,只要他这一脉不断,老二老三就没有机会,这么说也不对。朱标还没有成为皇帝呢,他谈什么大宗?你记住了,所有的父死子继都不能算是小宗入大宗。兄终弟及或者其他藩王入继,那才叫小宗入大宗。
大宗的原点,是现任皇帝,而不是皇帝的儿子。
朱标剧照
也就是说嫡长子继承制并不是嫡长房继承制,最明显的就是嫡次孙、庶孙的顺位继承要排在嫡次子和庶子之后。
其实对朱允炆继位的质疑,往往和牛人朱棣有关。后来的永乐大帝文治武功,确实出彩,很多人因此认为老朱当初就应该传位给儿子朱棣而不是孙子朱允炆。
朱棣
实际上,即使老朱立儿子,也轮不到老四朱棣,因为当时老二朱樉和老三朱棡都还活着。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太祖常有意易储,刘三吾曰:‘若然,置秦、晋二王何地?’”意思就是,你真想立儿子为继承人,你也必须先从嫡次子朱樉开始,朱棣就往后捎一捎吧!
《明史纪事本末》
而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这两兄弟,不是多行恶事,荒唐无度就是残忍暴戾,滥杀无辜,很明显,不符合仁君形象。
好儿子轮不上,差儿子不想给,而立皇孙,既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又不需要打破塞王戍边的军事格局,更容易得到文官们的支持。
塞王戍边
只不过朱允炆的大聪明操作,辜负了他爷爷的一片苦心,你们觉得呢?
欢迎关注“淮下书生”,阅读观看更多历史文学原创文章和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及相关视频由淮下书生原创撰写拍摄,非“淮下书生”署名的发布,皆为抄袭搬运。任何平台个人禁止抄袭搬运,喜欢可以转发分享点赞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