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孤独吗?
或许您会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无厘头,但青少年的孤独发展趋势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2003 年至 2018 年间,在 70 个国家对 13~17 岁学生进行的一项校园调查结果显示,11.7% 的青少年在过去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或「总是」感到孤独。
在这种趋势下,孤独感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什么呢?智能手机又能否缓解孩子们的孤独呢?
根据剑桥大学最新的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发现,青少年在独自待在房间里几个小时后,威胁敏感度会显著增加——即使他们在此期间与朋友或家人在线互动,这一效应依然存在。
青少年时期对社交互动的需求尤为强烈,近年来,全球青少年的孤独感几乎翻倍。
那么,当下盛行的线上社交,又能否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缓解孤独情绪的出现呢?
研究团队从剑桥本地招募了年龄为 16~19 岁之间的 18 名男孩和 22 名女孩,进行严格筛选后,确保参与者有良好的社交关系,且没有心理健康病史。
参与者首先完成了初步测试和问卷调查,以建立基线数据。其中包括一个巴甫洛夫式的威胁测试:测试过程中,参与者会看到一系列形状,其中一个形状与刺耳噪音配对,从而让该形状与不安的情绪产生联想。
研究团队还通过电极监测了测试期间参与者的「皮肤电活动」——这是一种衡量压力的生理指标。

每个参与者在剑桥大学心理学系的隔离房间里进行了两次大约四小时的孤独实验,实验后再次进行相同的测试,平均间隔为一个月。
每位参与者都经历了两次孤独实验。一次是在没有外界联系的情况下,通过解谜游戏打发时间;另一次则允许参与者使用智能手机、连接 Wi-Fi,且可享受音乐和小说,唯一的规定是必须保持清醒。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旨在复制以往动物研究中孤立带来的行为变化,特别是关于孤独体验的研究——因为我们不能直接问动物它们感到多么孤独。」
结果显示,在两次隔离后的自我报告中,参与者的孤独感都比基线水平有所上升。但在允许使用社交媒体的隔离时,孤独感有所减轻。
尽管如此,参与者在两次孤立实验后,仍然对威胁信号——与刺耳噪音配对的形状——表现出更强烈的焦虑反应和不适,电极监测的压力活动也有所升高。
平均而言,与基线测试相比,隔离实验后的威胁反应提高了 70%,无论参与者是否进行了数字互动。
也就是说,尽管虚拟的线上社交互动能够帮助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孤独感,但他们的威胁反应仍然保持升高。
而且不论孩子是否使用手机,孤独的时段都会导致威胁反应(即对潜在危险的敏感和反应)的增强。这种警觉性可能导致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虽然之前的研究表明,孤独会导致啮齿类动物出现焦虑行为和威胁反应,但这项研究是首次通过涉及人类的实验,展示类似的效应。
孤独感和隔离可能引发孩子出现过度的「威胁警觉」,即便在网上与他人互动,这种警觉性依然存在,而且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尤其是长期的影响。
这一现象可能有助于解释疫情过后,全球范围内青少年身上出现的典型焦虑症状——容易出现持久且夸大的恐惧反应。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是否与身边人产生良好的情感联结,更要留心孩子所处的环境,尽量不要让他们长时间独自留在封闭空间,而是带他们去更广阔的天地共同留下更丰富的记忆。
参考资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isolation-threat-sensitivity-teens-2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