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这位从草根一步步爬到明朝开国皇帝的男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稳”。
稳住大局,稳住皇权,稳住江山。
可偏偏,他手下有一个人,天赋高得让人嫉妒,能力强得让人害怕,性格直得让人不安。
这个人就是刘伯温。
可笑又可悲的是,这位一手帮助朱元璋打下明朝江山的“军师之神”,最后却成了朱元璋一道挥之不去的心病。
为什么一个开国功臣会主动走向自己的末路?为什么朱元璋非但不阻止,还推了他一把?
刘伯温的故事,要从他年轻时的“神童”之名说起。12岁的他,已经是当地出了名的秀才,背书、写文章从不费劲,甚至连大人们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后来,他考中了进士,走上了仕途。
不过话说回来,元朝末年的官场,黑暗得几乎让人窒息。
刘伯温刚开始还能忍着性子做点实事,但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这股子“清流”不仅冲不走污泥,还招来了不少麻烦。
同僚陷害、豪强报复,刘伯温心灰意冷,干脆辞官隐居。
在家种田的那些年,他读书、研兵法,甚至被当地人传成了半个“神仙”,谁见了都得高看一眼。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朱元璋听说了刘伯温的名号。
彼时的朱元璋正从一个农民起义军头领,向“未来皇帝”转型。
他知道,自己缺一双能看清天下大势的眼睛,而刘伯温,恰好是他想要的人。
三次邀请,三次拒绝,刘伯温对这位起义军领袖没什么信心,觉得他不过是个莽夫。
直到第三次,朱元璋派了三位与刘伯温交情不错的故人,亲自上门拜访。
刘伯温这才点头答应,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天下动荡,英雄起于草莽。
我便赌一把,看看这朱元璋能否成事。”
刘伯温一出山,朱元璋的军队仿佛开了挂。
从平灭陈友谅,到击败张士诚,再到逼退方国珍,刘伯温的计谋无一失手。
尤其是那次鄱阳湖大战,朱元璋本以为胜算不大,结果刘伯温几句话就定下了全局。
胜利之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评价,甚至超过了他毕生敬仰的诸葛亮。
可惜的是,世上最难得的不是智谋,而是“自知”。
刘伯温的聪明,成就了朱元璋的皇位,也埋下了自己的危机。
在刘伯温眼里,朱元璋是个值得辅佐的明君,但绝不是个能容人的善主。
一次朝会上,朱元璋问他:“胡惟庸这个人,能不能当丞相?”刘伯温几乎没犹豫就回答:“不能。”他说得直白,朱元璋听得不舒服,胡惟庸更是满心恨意。
从那以后,刘伯温在朝中的处境愈发艰难。
有人在背后说他过于清高,有人当面嘲讽他不识时务,甚至连朱元璋都开始疏远他。
刘伯温一辈子耿直惯了,压根不懂得“装糊涂”这门官场哲学。
时间一长,朱元璋对他又敬又怕,甚至开始担心,这样一个能谋权定天下的人,会不会在自己百年之后,威胁到太子的地位。
于是,刘伯温被“请”回了老家,表面上是告老还乡,实际上是被朱元璋软禁起来。
可就算离开了官场,刘伯温还是闲不住。
他时常写信给朱元璋,提出各种治理国家的建议。
朱元璋读了几封后,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
这些信里的内容,竟比他自己想得更周全、更深远。
朱元璋是个极度自负的人,身为皇帝,他最受不了的,就是被人看穿、被人压过一头。
而刘伯温,偏偏每次都能戳到他的痛点。
最后压垮刘伯温的,是一碗药。
据说,刘伯温病得很重时,胡惟庸亲自送了一剂药过来。
刘伯温喝下后,腹痛难忍,几天后便撒手人寰。
临死前,他知道这药有问题,但更知道,这背后站着的,是他一生追随的君王。
或许,从他答应离开朝廷的那一刻起,他就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早已不由自己掌控。
有人说,朱元璋的狠毒,是帝王的本能。
他杀刘伯温,不是因为讨厌他,而是因为害怕他。
站在朱元璋的立场上,为了江山社稷,他不能留下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隐患。
刘伯温的才华,成了他最大的优势,也成了他最大的短板。
可站在刘伯温的角度,他的一生,像极了一场无解的赌局。
他看得懂天下局势,却看不透人心。
他能辅佐帝王,却无法保护自己。
有人说,刘伯温的死,是天才的宿命;也有人说,是朱元璋的一步险棋。
无论如何,这段历史,注定是大明王朝最复杂、最沉重的一页。
山中隐士
无史料佐证,只能说民间黑朱异闻。
用户10xxx02
猪元张就是一个地痞,杀人不眨眼的屠夫。
骑士 回复 02-21 10:11
你别忘了是他光复了汉人的天下,是他收复了丢失多年的16洲,是他建立的王朝打出亚洲
江东离人 回复 02-20 07:03
后来那个更甚之!
孤独的伴伴
好像老朱的江山都打下一半了刘才入的伙吧?
浮世尘心
莲叶托桃
用户17xxx16
自古以来君要臣屎臣不得不屎
用户69xxx78
古代成帝统者首杀贤臣武将功勋~
核聚变
按道理像朱元璋这么厉害的人不需要杀这么多人,人家又不是异性王,权力都在自家人手里把谢,李善长和刘伯温都可惜,难道历史真的有问题?
道教
满清余孽又来黑朱元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