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彭德怀紧急回国,找到后勤部长怒斥:再敢糊弄、要你好看

新新史界 2024-09-01 11:15:04

1950年底的冬天格外寒冷,厚重的积雪淹没到了人的大腿,凛冽的刺骨寒风呼啸不止。

此刻,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打响,正在朝鲜半岛指挥志愿军将士作战的彭德怀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赶回东北。

要知道,远处崇山峻岭之中炮火声不绝于耳,放眼望去遍地狼烟,前线的战士们正在英勇无畏地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锋、如潮水般扑向敌人阵地。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身为主帅的彭德怀竟然要回国,实在有些耐人寻味。

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邓华、洪学智,参谋长解方等人也是面露难色,纷纷在他的身边旁敲侧击道:“彭老总,现在战斗还没有结束,要不您再等等?好歹等这一仗打完,开过战后总结会议再回去也行啊”。

对于这番劝说,戎马一生、性格刚强倔强的彭老总怎会听得进去。

从红军时期跟在他身边的部下都知道,彭老总认定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最终,彭德怀还是坚持自己的主意,将前线的指挥权交给邓华几人后,便立即动身踏上了返回东北的专列。

与此同时,身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的李聚奎正端坐在办公室中,聚精会神地看着手中的文件。

大概每隔几分钟的时间,他便将文件的内容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放到一旁后又随手抽出一份新的来。

一边看着,他的眉头蹙得越深,还时不时地发出一阵长叹。

突然,走廊里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不一会儿那声音越来越大,倒像是两个人之间的争吵。

就在李聚奎纳闷,会是谁在走廊里喧哗时,“砰”的一声,办公室的房门被一股极大的力道推开。

“好你个李聚奎,你可真是有一群好帮手啊,在外面的时候他们就骗我,说你不在,那我眼前的这个人是谁!”

说着话,彭德怀的嗓门陡然提高,吓得那群“帮手们”、也就是东北军区后勤部几名干事一激灵。

见此情形,李聚奎赶忙站起身形迎了上去,摆摆手示意几名干事离开后,这才一脸愁容地说道:“彭老总我哪能骗您啊,实在是一堆事情闹得我焦头烂额……”

不等他说完,彭德怀猛地攥拳砸向门框。

“我可把丑话说在前头,你这个后勤部长要再敢跟我打马虎眼,要你好看!”

话音落下,彭老总便扬长而去,只留下李聚奎怔在原地。

而值得一提的是,等到彭德怀离开朝鲜、回国担任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之后,毛主席也听说了这件事,不禁向彭老总调侃道:“要是没有李聚奎啊,我们建国还要晚上十年呦”。

1955年授衔时,由于李聚奎已经离开军队系统,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从而错过了军衔评定。

到1958年初他重新回到部队,担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之后,毛主席还亲自批示补授他上将军衔。

那么,毛主席对李聚奎为何如此关注,对他的评价为何如此之高呢?

抗美援朝战场激战正酣,身为主帅的彭德怀为何要放弃前线指挥,千里迢迢回国专程去找一趟李聚奎呢?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李聚奎原本是湖南安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22岁加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工兵营,后来这支队伍被编入湖南独立第5师,而他的团长正是彭德怀。

1928年7月,彭德怀、黄公略等人发动平江起义,而有着一腔热血的李聚奎也加入其中,成为起义队伍里的骨干。

起义发起之后,周边的反动派部队便朝着平江县城赶来,由于敌人在兵力、火力上占据优势,一番鏖战之后起义部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彭德怀认真分析了眼下的形势,最终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便是带领刚刚组建起来的红5军前往井冈山,与毛主席、朱德领导的红4军会合。

然而,就当他召集高级干部开会宣布这件事的时候,却遭到了一大队队长雷振辉的强烈反对。

此人是个贪生怕死之徒,虽然也参加了平江起义,但看到反动派军阀们实力强大,顿时萌生了投降的念头,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掏出手枪威胁道:“现在去哪都是死路,放下武器才是生路,否则别怪我不念旧情”。

就在雷振辉即将扣动扳机的时候,站在彭德怀不远处的李聚奎率先出手,猛地将他扑倒在地。

他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的做法,令彭德怀十分感动,从那之后对他也格外信任,先后提拔为排长、中队长、大队长,并参加了参加了攻打文家市、长沙、演陂桥等诸多战斗。

1936年底,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西路军,在李聚奎等人的带领下开始朝着大西北进发。

可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这支部队伤亡惨重,而李聚奎也在一次战斗中与大部队走失。

为了找到组织,他从老乡家中借来一身粗布衣服,拄着一根木棍,怀揣着一块指南针,在漫无边际的戈壁滩上四处游荡。

饿了就挖些野菜、草根果腹,渴了就喝几口河水,运气好的时候能在路上看到几户人家,便登门讨要一些吃食。

凭借着心中坚定的意志力,李聚奎终于走回了延安。

看着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模样,毛主席起初并未认出他的身份。

直到仔细端详一番过后,毛主席这才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眼含泪水地呢喃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你是虽败犹荣,是红军的大英雄”。

不久之后,随着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红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而李聚奎则担任129师386旅参谋长,协助陈赓在山西一带抗击日军。

在这一时期,386旅凭借着李聚奎创立的游击战术所向披靡,不仅一次又一次反击了日寇的扫荡,还在艰苦的环境下开辟了太岳抗日根据地。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李聚奎先是遵从中央的指示赶赴东北,1947年初西满军区成立后担任参谋长,一年之后又改任为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任西线后勤司令员。

可以说东北野战军在入关参加平津战役期间,整个后勤保障工作都是李聚奎亲自负责的。

也正因如此,他在后勤工作上的能力受到了首长们的认可,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便亲自任命他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长。

然而,这项工作可不同以往,面对的困难要棘手得多。

志愿军部队进入朝鲜,并且在第一次战役中取得歼敌1.5万余人的战果后,便引起了敌人的注意。

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也是纵横沙场多年的老将,自然深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于是便派遣轰炸机前往鸭绿江上空,炸毁了江面上的所有桥梁,一来可以阻止后续志愿军部队入朝、二来还能切断已经进入朝鲜的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

那时候我国部队的机动性远远不如西方国家,后勤补给本就十分困难,再加上美军从中作梗,前线的将士们自然要面临忍饥挨冻的窘境。

朝鲜半岛的冬季寒冷且漫长,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环境下,志愿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秋衣瑟瑟发抖,却又不敢生火取暖。

毕竟敌人的侦察机可不是吃素的,荒郊野外突然出现几堆明火,不用想都知道那肯定是志愿军驻地,他们必定会对这片区域展开空袭。

除了要面对寒冷的天气之外,志愿军还要克服吃不饱饭、弹药不足的难题。

试想一下,饥肠辘辘的士兵、而且他们还没有充足的武器弹药的情况下,应对全副武装的敌人该是何等吃力。

这一切,身为志愿军最高指挥的彭老总看在眼里、痛在心中。

为了保证后勤补给线能够尽快恢复,他决定亲自回国一趟。

可是眼下第二次战役已经打响,邓华等人立即劝说,希望他能够等这场战役结束后再回国。

但彭德怀已经等不了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上的气温会越来越低,爱兵如子的他一刻也不愿再拖。

来到东北军区后勤部时,这里的几名干事一眼便认出了彭老总,但看他怒气冲冲的样子,便只好撒了个谎。

“彭老总,我们部长有事出去了,您先到休息室坐一会儿,等部长回来立马通知您”。

他们也是出于好意,彭老总脾气火爆、心直口快在军中是出了名的,眼下他这副模样,倘若真见到李聚奎,那场面不敢想象。

对于这番说辞,彭德怀自然是不会相信的,他不顾众人的阻拦便闯了进去,来到部长办公室门前没有丝毫犹豫,便推开了房门。

面对这位昔日的老下属,彭老总直接说明了来意。

李聚奎也有他的难处,只好叹息着说道:“一定全力恢复后勤补给,可是……”

“咱们的后勤情况您是了解的,何时恢复、恢复到怎样的程度,我不敢保证”。

彭德怀心中也明白他的不容易,但一想到前线将士们的苦日子,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

“砰”的一声,他紧握的拳头重重砸到门上,一字一句地说道:“我把丑话说在前头,你要是跟我打马虎眼,让你好看……”

好在不久之后,经过后勤部的不懈努力,再加上李聚奎采用“派兵驻守运输线,递次储备物资”的方式,终于将断掉的后勤补给线重新打通。

不仅如此,李聚奎还考虑到战场上将士们无法生火做饭的问题,专门制成了一种“炒面”。

将小麦、大豆、玉米炒熟之后研磨成粉,再加入一些食盐,既可以让战士们填饱肚子,而且还方便保存。

后来曾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洪学智曾称赞道:“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1955年7月,我国成立了石油工业部,毛主席便决定让李聚奎担任部长。

而此时,距离新中国授衔仪式只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而根据中央军委的规定,凡是离开军队系统的人员,一律不授予军衔。

对此,李聚奎毫无怨言,坦然说道:“既然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我服从组织上的安排”。

在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技术人员扎根于大西北,开辟了当时我国第一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并且组建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勘探局和华北石油勘探处,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2月,李聚奎再次接到调令,要他回到北京,担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

返回北京后不久,毛主席便亲自接见了他,闲谈时突然问道:“现在既然重新回到了部队,你对自己的军衔有没有什么要求?”

毕竟当时部队里已经实行了军衔制,倘若总后勤部政委没有军衔的话,恐怕很多工作都不好开展,这也是毛主席为了帮他减轻阻力。

听到这番询问,李聚奎极为感动,他当即表示:“我对军衔没有要求,毕竟经过了几十年战争年代,能活下来已经不易,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同志们不也没有军衔嘛”。

说到这里,两人不禁有些黯然伤神。

毛主席和李聚奎,都是那段革命年代的亲历者、见证者,亲眼目睹了无数战友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奉献出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无畏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不久之后,毛主席便代表中央军委签署了命令,决定补授李聚奎为开国上将军衔。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这位意气风发的将军已是耄耋之年。

1995年6月25日清晨,弥留之际的李聚奎将军将孩子们叫到病床前,将自己曾经手抄的几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亲自交给了他们。

他用尽最后一丝气力、艰难地说道:“我这一生,都是在为信仰而奋斗,没有留下什么私产,这些就当送给你们的礼物……”

说完这些之后,老将军安详地闭上了双眼,享年91岁。

1 阅读:483

新新史界

简介:半路出家的中国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