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1930年代,战火纷飞,徐向前多年未归。一次回乡,他见到年迈的父亲佝偻着身躯,负重而行。那一刻,徐向前眼含热泪,大声呼喊:“大大,我是您儿子!”
这个短暂却充满感情的瞬间,展现了战争岁月里忠孝难全的深刻矛盾。面对国难与家愁,徐向前如何做出抉择?

战争岁月与未归之子
1924年,徐向前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南下考入黄埔军校。这个选择,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意味着他将远离故土多年。

在此之前,徐向前的生活并不轻松。他出生于山西五台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徐懋淮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秀才,常年在外教书谋生,家庭的重担大多落在母亲赵金銮身上。
尽管家境贫寒,徐向前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母亲对他的期望甚高。
1921年,徐向前从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毕业,他开始在家乡的一所小学教书。这段时间,他的思想逐渐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接触了更多先进的理念。

这也为他后来投身革命埋下了种子。在学校教书期间,徐向前因散布进步思想而被学校开除,这让他顿感前途迷茫。
1924年,黄埔军校开始招生,这个消息让徐向前看到了新的方向。他毅然决定南下报考,并顺利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重要基地,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徐向前进入这个学校,注定与革命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他的父母远在千里之外,信息极其不畅。他们并不清楚儿子的具体状况,只能从只言片语中了解儿子的去向和事业
1925年,徐向前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立即投入到北伐战争的战场。
这次北伐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对于刚从军校毕业的徐向前来说,这场战争不仅是职业的开始,也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在北伐的战场上,战况异常惨烈。第二军的作战任务极为艰巨,面对的是经验老道的北洋军阀部队。
徐向前的部队在战争中多次受挫,在一次激战中,第二军惨遭失败,指挥官被俘,部队陷入了混乱。徐向前一时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眼看形势不妙,他决定暂时回家,看看久未谋面的父母。

家乡的父母与日益加重的负担
1925年下半年,徐向前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家乡,时隔多年,他终于有机会见到久别的父母。此时,他的父母已是年迈之人,生活条件依旧困苦。

父亲徐懋淮年逾花甲,常年在外教书,为了养家糊口,他依然在村里担负着沉重的体力劳动。母亲赵金銮则是一位坚韧的农妇,虽然年岁已高,依旧挑起家庭重担。
他们的生活依旧艰难,农活和家务全由母亲操持,五个孩子还需抚养,生活的担子让他们筋疲力尽。
当徐向前突然站在家门口时,母亲赵金銮一时没反应过来。她以为自己在做梦,几秒钟后,眼泪就控制不住地涌了出来。她紧紧抱住徐向前,泪水打湿了他的衣襟。

母亲久违的温暖怀抱让徐向前的心软了下来,眼眶也跟着湿润。他知道,自己让家里人担心了太久。
家里的气氛是复杂的,既有喜悦也有沉重。父母都没有过多责怪徐向前的离家与缺席,但他们的脸上藏不住的疲惫和忧虑让徐向前感到内疚。
在父母的眼里,他依旧是那个小儿子,而在徐向前心中,他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孩子,而是肩负革命重任的战士。这种矛盾在重逢的时刻显得尤为强烈。

父亲徐懋淮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为了生活而劳作。他不再教书,反而扛起了家里的农活,日夜操劳。徐向前看着父亲弯着腰,背着重物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心中五味杂陈。
这位曾经精神抖擞的秀才,如今却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脊背。这一刻,徐向前的心情难以言喻。
母亲赵金銮看到儿子归来,第一反应是希望他能留在家乡。她拉着徐向前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儿啊,这次回来就别走了,家里缺你。你愿意教书也好,种地也好,别再去打仗了。”
母亲的话带着深深的祈求和无奈,徐向前听在耳里,却无法回应。这些年,他一直心系革命,深知国家局势的严峻,心中早已有了坚定的决心。


忠孝两难,军人的抉择
面对母亲的请求,徐向前的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他知道母亲的话句句是情真意切,但他心中的使命感同样重如千斤。
留在家里,生活虽清苦,但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陪伴年幼的子女。这种生活看似美好,充满了温馨的画面,可是,徐向前心里清楚,国家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革命还没有胜利。
母亲的眼泪让徐向前内心挣扎,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就此止步。早在报考黄埔军校的那一刻,他就明白,自己的路已经与普通人的生活分道扬镳。

如今,北伐虽遭受挫折,但中国的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牺牲。他心里无数次对自己说,国家的需要比个人的幸福更重要。
徐向前对母亲说:“娘,我不能留下。国家还需要我,革命还没成功。”这番话说出口后,母亲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抹去眼角的泪水。
她深知自己的儿子早已不再是那个跟在自己身后的小孩,他已经成为了一位战士,一个为了国家奔走的革命者。

这次的短暂相聚让徐向前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他知道,自己无法两全,既不能留在父母身边尽孝,也无法放下国家的重任。
他的每一步都注定艰难,前路的战斗也许更加激烈,但他必须继续走下去。与家乡的短暂重逢,更像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提醒他还有无数未完成的事业。
父亲徐懋淮看着儿子,沉默不语。他从未开口劝阻过儿子,但他的眼神中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情感:有理解、有支持,还有隐忍的痛苦。

作为父亲,他希望儿子能够安全归来,他也深知,儿子选择的这条路,充满了危险与不确定性。
母亲赵金銮则显得更加直率,她一次次叮嘱徐向前:“儿啊,要记得保重自己。”这句话反复在耳边响起,仿佛是母亲对儿子最后的嘱托。
徐向前默默点头,他深知这次离别后,未来何时能够再见面,尚且未可知。
1930年代,中国正处于战乱频发的时期,北伐战争结束后,国内的局势仍然动荡不安。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加剧,内战不断。

而在外,日军对华侵略也逐步加深。徐向前作为红军的指挥官,已经身处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
忠孝两全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观念,然而在革命年代,徐向前这样的人物不得不面对无法两全的现实。
结尾他选择继续背负国家的命运,离开家乡,重新回到战场。父母的牵挂成为了他内心深处最沉重的负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