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曾保卫中央领导进北平之人连降十级,主席:我要亲自审查

九文说史 2024-11-09 01:17:3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1958年年底,曾为中央领导保驾护航的王范,突然被连降十级,调往基层工作。这一消息传到毛主席耳中时,他当即表示:“这件事,我要亲自过问。”

王范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何毛主席亲自审查?

早年的革命岁月

王范,1905年出生在江苏如东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王范自小生活艰难,家里地少人多,靠种地勉强维持生计。

看到周围地主剥削农民,父辈们每天辛苦劳作却依然食不果腹,王范心中对这个不公的社会充满了愤怒。

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希望能为家乡的贫苦百姓争取更多的权益。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消息传到了江苏地区。北伐军所到之处,打倒了许多地方军阀,王范的心中燃起了希望。

他听闻家乡有人参加了北伐军,便四处打听革命队伍的消息。

那年春天,同乡王盈朝告诉他,共产党正在江海地区发展组织,并号召农民起来反抗地主,争取平等。王范听后立刻找到了入党的途径,在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屠杀共产党人。这个消息传到江苏后,当地的农民运动也迅速遭到了镇压,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迫转入地下。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血腥清洗,王范没有退缩,他选择继续留在江苏如皋地区,组织农民起义​。

1928年,王范领导了一场反对地主的农民起义。虽然当地农民被压迫已久,但武装反抗的条件并不成熟。

王范和他的队伍用简陋的武器与地主武装进行了多次激战,最终因敌强我弱,这场起义失败了。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发布了通缉令,王范不得不躲入乡间,化名张庭普,潜伏在农村等待时机​。

尽管这次暴动没有成功,王范并没有气馁。王范继续在如皋地区秘密发展组织,时刻准备着新的行动​。

1930年春天,王范与红十四军支队取得了联系。这支红军部队在江苏地区活动,支持各地的农民起义。通过红军的帮助,王范再次组织起队伍,开始筹备新的武装反抗。

他们袭击了当地的地主武装,处决了几名为非作歹的地主,夺取了部分武器和物资。这次行动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许多人自发加入了王范的队伍,王范因此成为了江海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王范的反抗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高度警觉,国民党重兵围剿如皋地区的红军队伍。面对敌人强大的军队,王范无奈选择撤退。他带领部分队伍突围,最终离开了家乡,转移到了上海寻找党组织的进一步支持​。

隐秘战线上的“红色包打听”

王范到达上海后,面临着新的考验。1931年,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最为重要的地下工作中心之一,但由于顾顺章的叛变,党的地下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

许多党员被捕,情报网几乎瘫痪。在这样的情况下,王范决定潜入敌人内部,利用自己的身份为党组织收集情报。

为了掩护身份,王范考入了上海四马路的巡捕房,成为了一名巡捕。在巡捕房中,他表面上是为租界当局服务的巡警,实际上却暗中为共产党工作。

他小心翼翼地周旋于敌人之间,利用自己的身份收集国民党的情报,向党组织传递。由于王范善于打听消息,并且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大家都称他为“红色包打听”​。

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上海的中共地下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王范也在这个时候被捕。国民党的审讯十分严酷,敌人对王范施以酷刑,企图从他口中得到有关中共组织的情报。

王范始终咬紧牙关,拒绝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他深知,一旦自己松口,地下党组织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这场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王范忍受着极大的身体痛苦,但他的精神始终坚定不移。最终,敌人找不到确凿的证据,只得以“共党嫌犯”的罪名将他判处十年徒刑。

在狱中,王范继续保持斗志,不仅和狱友们互相鼓励,还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知识,传播革命思想。他相信,只要还有机会活着走出监狱,他一定会重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双方达成合作协议。经过多次交涉,王范和其他被捕的共产党人得以重获自由。

重返革命队伍的王范,再次投身到隐秘战线上。这一次,他被调往延安,担任保卫科长,负责中央领导的安全工作。

王范以他丰富的情报工作经验和冷静的判断,保证了延安的安全,并多次立功,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表扬​。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曙光已经显现,中央领导决定进驻北平。这一“进京赶考”的行动至关重要,王范作为保卫工作的负责人,肩负重任。

他提前抵达北平,组织安保人员进行周密部署,确保中央领导人的安全​。

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进入北平的当天,王范坐在车队的第一辆车上,为他们开路。

这一刻,北平的解放象征着中国革命即将走向胜利,王范亲历了这一历史时刻。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他总是感慨万千:“那是我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之一”​。

1958年,整风运动席卷全国,王范因为一些所谓的“官僚主义”问题,遭到严厉处分,职级连降十级,被调往基层工作。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让王范深感委屈,却无力反驳​。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他在一次会议上表示:“我要亲自过问此事。”经过调查,毛主席发现,王范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在一些决策上考虑不周。

毛主席亲自批示,撤销了对王范的处分,并安排他担任上海闵行区区长​。

基层工作的风风雨雨

在闵行区任职期间,王范充分展示了他的实干精神。他不仅主持日常的行政事务,还亲自参与到一线工作中。

一次,闵行区的第五人民医院因为建筑垃圾没有及时清理,无法正常开诊。王范得知情况后,带领机关干部一起搬运垃圾,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让医院重新投入使用​。

除了医院,闵行区的教育资源也极度匮乏。王范发现新区的一号路小学因为资金不足,无法按时完工。

他立刻亲自向上海市建设委员会请示,争取到10万元的追加投资,最终保证了学校按时开学。这件事解决了许多职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王范因此在当地百姓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尽管他已经被降职,但王范从不在意官位的高低。在基层工作时,他依旧保持着对人民的关心。街头巷尾,他经常与老百姓交谈,了解他们的困难。

他没有任何架子,经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四处查看区里的情况。甚至有时看到熟人路过,他会让司机停车,主动邀请他们上车​。

尽管王范在基层工作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动乱的到来,再次打乱了他的生活。在1960年代末,王范受到冲击,再次遭到不公正的对待。

1967年,王范最终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无法忍受长期的政治压力和精神折磨,选择了用一封217字的绝命书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信中,他没有怨恨,而是带着对党和毛主席的无限忠诚。他写道:“我对革命事业无悔,只愿人民的事业能够继续向前。”他留下了最后的遗言,结束了自己悲剧般的命运​。

结尾

1978年,他的冤屈被彻底昭雪。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许多被错误对待的老同志终于得到了平反。王范的功绩被重新肯定,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但他对革命的忠诚始终未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8
九文说史

九文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