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郝志全,90岁抗战老兵,站在山西某博物馆展厅。眼神坚定,手指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嘴里喃喃道:“这就是我。”身份的象征、曾经的档案,早已被烧毁。
眼前的照片成了唯一能证明他曾参与那段烽火岁月的证据。可那是几十年前的郝志全,年轻、面容清晰、意气风发。
而如今的他,岁月已然在面容刻下深深的皱纹,谁会相信,这照片中与他毫无相似的面庞,是同一个人呢?

从热血少年到抗战战士
1937年,日军入侵山西,迅速攻占了大片土地。郝志全,那时才15岁,生活在日军占领的晋中地区。他家乡的村民在日军进攻中被屠杀,留下了让他无法忘记的血腥景象。

为了保卫家乡,郝志全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八路军,成为129师的一员。在敌后战场,他学会了基本的作战技巧,还常常背着火药包走夜路,炸毁敌军的交通线。郝志全说:“那会儿一腔热血,听到‘炸’就觉得过瘾。”
1940年8月,郝志全参与了百团大战。这场大战,是八路军规模空前的一次攻击,旨在破坏日军交通线、击退敌人的据点,争取华北战区的主动权。
郝志全所在的129师在榆辽战役中夜袭敌人的交通要道——榆辽公路。在这段长达45公里的战线上,日军设立了8个据点。

每个据点里都是荷枪实弹的日军士兵,每个地方都布满碉堡和炮楼。那晚,郝志全的爆破小组奉命炸毁据点,切断日军的补给线。
夜色之中,郝志全小队手持简陋的炸药,悄悄接近敌人的据点。“一开始心跳得厉害,生怕被发现。”郝志全回忆道。接近目标后,他把火药包埋在路边,拉好引线,咬着牙迅速点燃。
“轰隆一声,敌人碉堡的墙被炸开,硝烟直往天上窜。”日军闻声而动,然而郝志全和战友们已迅速退到百米外的安全地带。

数次潜行破坏后,敌人的公路瘫痪,日军苦心经营的补给线被阻断,几处桥梁在郝志全小队的爆破行动中彻底损毁。
在这场战役中,郝志全的爆破组不仅负责直接炸毁交通线,还通过埋设障碍物削弱敌人的运输能力,大大影响了日军后方的调度。
战役结束后,129师与友军击毙日军千余人,切断敌后补给,让日军的战略进攻受阻。
这是郝志全第一次见识到八路军的真正力量,也见识到敌人被逼退时的惊慌。“敌人的嚣张被炸垮了,那一刻,觉得我们总算扬眉吐气。”


残酷太原战役中的爆破英雄
1948年进入秋季,解放战争的战火烧到太原。太原成为解放军争夺的重中之重。郝志全所在的部队调入山西参加太原战役,任务是摧毁敌军防线中最坚固的据点——牛驼寨碉堡。
牛驼寨是太原东部的重要据点,被阎锡山称为“堡垒中的堡垒”,整个碉堡由厚达一米的水泥墙筑成,内有粮食、弹药及大量守备部队。
1949年3月,郝志全被分配到爆破小组。夜幕降临,他和战友们在黑暗中靠近牛驼寨外围。小队员们神情肃穆,蹲伏在土坡上,观察敌军探照灯的方向。

郝志全接到任务:敌人的碉堡墙壁太厚,单一的火药包不足以摧毁防线,爆破小组要进行多次引爆,逐渐炸毁敌军的墙体。
这个任务的难度极大,需要小队员反复渗透敌军警戒线,炸药的引爆也需要时刻配合战斗形势调整位置。
夜晚,探照灯来回扫动,郝志全趴在土堆后面,手指比划着进攻路线。等到敌军的灯光扫过,他带着两名战友迅速靠近墙角,将一袋炸药紧贴着墙根埋好,点燃引线。

三秒钟后,爆炸声在夜空中响起,火光从墙角冲天而起。整个小队迅速撤到百米开外,敌人的警报随即响起,密集的机枪声响彻四周。郝志全回忆:“炮火打得四处冒火花,那种感觉就像钻进了火堆里。”
爆破任务持续七天,小队员们一次次往返于敌军火线,冒着生命危险往碉堡埋炸药。第九次引爆时,郝志全带领的爆破小组将火药袋埋在了敌军主碉堡下方,火光四溅中,敌人的碉堡墙体一角终于彻底倒塌。
趁此机会,郝志全带队发起总攻,敌军被迫溃逃。这次行动中,郝志全的营长郝三成阵亡,其他战友伤亡惨重。郝志全满身灰尘,嘴唇紧抿着,哽咽道:“我们守住了营长,也拿下了敌人。”


退役后的平凡生活
1949年冬,太原战役胜利后,郝志全退役。回到老家后,他选择务农,没有留下军功章,只在心中默默记下了过往的战斗岁月。
他的一生,似乎从战场的血雨腥风中脱离,重新回到日复一日的劳作生活中。村里的老人都知道他是个英雄,劝他向政府申请些待遇,郝志全却摆摆手:“那些功绩,该属于那些牺牲的战友。”
20世纪50年代,郝志全将自己所有的军功章和战斗记录交给了当地档案馆,嘱托工作人员代为保存,“留给大家看,留给后来人记着就行。”

数十年后,档案馆发生一场大火,烧毁了包括郝志全所有战斗记录和荣誉证书在内的文件。
家里人知道这个消息后,埋怨他把军功章送到档案馆,而不是留在自己家里。郝志全摇摇头,“那些都是我一个人的东西,留在我家,别人咋看得到?”
1980年代,郝志全年老体衰,生活条件艰苦,家人劝他去向政府申请补贴。起初他不肯,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他才开始尝试找回自己的档案。

1990年代,退伍老兵待遇政策逐步推行,郝志全依然未能享受到相关补贴。地方政府要求他提供身份证明,而所有文件都在火中化为灰烬。
家人劝他放弃,但他依然坚持。郝志全说:“那些年,我是兵,是战士,我不觉得过分。”
每次向政府部门提交申请,郝志全都被告知需要证据,家人看到他一次次被拒绝,心里无比难过。
2000年代初,郝志全再一次到县政府,向工作人员说明自己亲历的百团大战和太原战役,身旁的工作人员听后动容,表示理解。

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申请无法通过。郝志全望向远方,声音沙哑道:“老兵在战场上是兄弟,这会儿只能靠自己。”
2018年,郝志全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山西的一家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太原战役的照片,他在展厅里一张张照片仔细寻找。
忽然,他停在一张泛黄的合影前,眼神闪烁,抬手指着那张照片说,“这就是我。”照片里年轻的面庞,清晰地印刻着属于他的过去。工作人员问:“您确定吗?”他郑重地点点头。

眼前的这一幕既悲壮又无奈。照片中的少年面容清晰,但岁月在老人的脸上刻满皱纹,昔日英姿与眼前的老人几无相似。
工作人员记录下他的故事,却无法确认是否就是同一人。博物馆里,他的身份依然无法确认。
他的事迹展现了老兵在和平年代的窘境,也揭示了那段岁月的历史遗留问题。
结尾在许多抗战老兵中,郝志全并不是唯一一个无法证明身份的。他们为国家贡献青春,但因档案缺失等原因,身份湮没。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