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1937年,苏步青的妻子松本米子在厨房忙碌时,一名日军士兵闯入家门,提出要带她去吃“日本菜”。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米子没有半点犹豫,直截了当地拒绝了。
这是一次小小的对峙,也是米子和苏步青坚守信仰与爱情的缩影。战火中,这对夫妻坚持留在中国,共同选择了艰难的道路。

留学日本的初识与共鸣
1927年,苏步青满怀救国的信念赴日本求学。彼时的中国在数学领域几乎空白,而数学的力量被他视为强国之路。

初到日本,他一心钻研,不舍昼夜,日夜奔波在教室与宿舍之间。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苏步青开始展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获得了日本数学界的关注。
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苏步青结识了松本米子——他的导师松本教授的女儿。米子才华横溢,擅长绘画和插花,她那份细腻温婉的性格与苏步青的坚毅严谨形成鲜明对比。
两人初识是在导师家的一场小型聚会上,米子被这个年轻中国人深深吸引,听闻他放弃舒适生活、背井离乡,只为“让中国更强大”。

米子对苏步青的理想和担当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两人的交流渐渐频繁,米子常向他请教问题,苏步青则耐心解答。彼此的理解与欣赏在时间中逐渐转化为深厚的情感。
1930年,两人情投意合,步入婚姻。婚后,米子甚至顶着来自家族的压力,坚持随苏步青一同回到中国。面对家人阻拦,她坚定表态:“我愿和苏君一起,为他的理想和祖国奋斗。”
在她看来,中国既是丈夫的家园,也是她的新家。这段跨越国籍的婚姻,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尤为特别,却因其真挚而显得格外坚定。

米子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丈夫的理解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对于爱情和理想的忠诚。

在日军劝诱下的坚守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此时的苏步青已在浙江大学数学系任职,日夜埋首研究、教学,竭力培养新一代的数学人才。
战火蔓延到了家门口。日军侵占中国领土的同时,也着力控制中国的教育和科研力量,将目光锁定在一批学术精英身上。

日军试图通过威逼利诱,以丰厚待遇和高职位引诱这些人才为日本效力。苏步青无数次被“邀请”前往日本大学任教,甚至许以丰厚的薪资待遇,但他都一一回绝。
有一天,苏步青刚离家外出,突然一名日军军官闯入家门。当时米子正在厨房忙碌,这名军官没有任何客气地径直走向她,开口便是命令:“随我去尝日本菜。”
米子愣住了,心中警铃大作。她明白,日军的意图是借她之手,拉拢苏步青。眼前的这个人,分明是在利用她的日本背景迫使丈夫妥协。

米子并未慌张,她抹干手上的水,正视来人,语气冷静地说:“我已嫁给苏君,是中国人,吃惯了中国菜。”这句话言辞坚定,透露出她的立场,拒绝得干脆彻底。
来人闻言一愣,旋即恼羞成怒,甩下一句“再会”,悻悻离去。米子目送来人离开,直到他的身影消失才缓缓舒出一口气,她知道此事并未结束。几天后,她接到日本急电,称父亲病危,劝她尽快回国。
这封急电令夫妻二人陷入沉默,苏步青望着妻子,明白她内心的牵挂,试图说服她回去探望父亲。但米子却静静地摇头,眼中坚定:“我不会回去。我已经是中国人了,我的家在这儿。”

她深知,若此时回去,再也难以返回,丈夫的事业也会因此受阻。米子的决定打消了苏步青的顾虑,两人肩并肩,继续携手走向未知的艰难岁月。
1938年冬,随着日军不断推进,浙大的师生们面临被迫内迁。竺可桢校长与苏步青等校内教授共同商议,将学校迁往安全的内陆。
夫妇二人得知消息后,便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苏步青负责将教学资料、研究设备打包安置,米子则收拾日常用品和孩子的生活物资。

几个月大的孩子被米子背在身后,夫妇二人肩挑行李,与数百名浙大师生一同踏上了向西迁徙的艰苦旅途。
迁徙途中的艰难超出所有人的预料。大雪封路,寒风刺骨,米子的鞋在泥泞山道中早已磨损,双脚冻得失去知觉,她咬紧牙关,强忍不适,每天步行数十里地,疲惫时就稍稍靠在树干上喘口气。
夜晚,他们只能栖身破庙和村舍,躺在草垫上度过寒夜。为节省口粮,米子和丈夫省下一半食物留给孩子和学生,自己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苏步青见妻子脸色苍白,不禁心疼,他拍拍米子的肩膀,鼓励她:“撑下去,我们一定会走到目的地。”

战时迁徙的苦难
终于,历经数月跋涉,他们抵达贵州湄潭,暂时安顿在一处破旧的寺庙中。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甚至连温饱都是问题。
一天,竺可桢校长来探望,揭开锅盖,见锅里煮着些许萝卜干和南瓜,苏步青尴尬地笑道:“只能这么凑合,薪水微薄,勉强养活一家人。”

米子也在旁边默默微笑,她已习惯了这些简陋的饭食,穿着围裙背着孩子,俨然已是中国的普通母亲。
在这一处偏远的山村,苏步青并未放下他的数学研究。尽管他和米子都疲惫不堪,他依然每日清晨便开始授课,哪怕只有三两个学生也毫不松懈。
晚上,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讲义、解数学题,一坐便是几个小时。米子看在眼里,心中充满敬佩。她默默地在一旁陪伴,支持丈夫的工作,为他准备茶水,整理笔记。

经历这些磨难后,他们的孩子不幸夭折。这场变故如同利剑刺痛了两人,米子抱着孩子泣不成声,苏步青只能紧紧搂住她,陪她一起承受丧子的悲痛。
夫妻俩亲手将孩子葬在山坡上,为小小的坟头立下石碑。二人在沉默中相互扶持,将伤痛化作坚韧的力量,继续为事业和祖国的未来而奋斗。
这段艰辛的旅途成了他们婚姻与信仰的试炼,也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米子用自己的坚守和信念诠释了何为家国之爱,而苏步青则用无怨无悔的行动展示了他一生不渝的家国情怀。

尽管生活艰难,苏步青从未放弃教学。在没有实验器材、缺乏书籍的情况下,他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
课堂简陋,学生们坐在木椅上听课,苏步青的衣服上缝满三角形、梯形补丁,大家打趣说那是“几何课本”。
苏步青讲课生动,学生们深受感染。他带领大家一起攻克难题,甚至组织小型学术讨论会,让学生自由提问。
他曾对米子说:“知识比什么都重要。”每天夜里,当周围的人沉沉睡去,苏步青依旧在微弱的油灯下钻研。几年的坚持下,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发表了数篇论文。

尽管他们生活贫苦,但他的数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却迅速引起国际关注。此时的苏步青并不为名利,只希望在国难中,能培养出一代能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数学人才。
战后,苏步青带领的学生们成了新中国数学领域的中坚力量。他的许多学生,如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等,后来成为国家栋梁。
新中国成立后,苏步青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撰写了诸多专业书籍,也积极参与了中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却从未动摇当年回国时的决心。
而松本米子,无论是陪伴迁徙,还是牺牲个人享受,她始终站在苏步青身边。多年来,她的努力和付出,成为了苏步青家国情怀的延续。

直到晚年,米子始终没有返回日本,她已深深扎根中国。她曾对学生们说:“中国是我的家,苏君的事业就是我的事业。”
结尾苏步青和米子的爱情,随着时光沉淀为一段佳话,也象征着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无怨无悔。战火已散,而他们的家国情怀却如山河般长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