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东汉王朝的曹操,与终结西汉王朝的王莽,刚好是个强烈的对比,王莽是皇亲国戚,出身高贵,曹操的父亲是宦官的养子,他的出身,为传统的儒家所鄙夷,袁绍与曹操作战,令书记陈琳写了一篇【讨操檄文】,其中就说到,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从这些文字,大抵可以看出儒家学派对曹操出身的鄙视。
其实王莽与曹操都是积极的改革派,王莽是想把国家带向古籍中的儒家理想社会,曹操不在意儒家学派理论,而更专注于建立法制秩序与经济发展。他也不会为了沽名钓誉,而让自己处于祸害之中。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东汉的选用人才,都是先由地方推举孝廉,再入太学或是郎署受训;研读四书五经,经过考核,再进入政府部门工作,曹操大约不喜欢这一套酱缸的过程,所以做了改革,他采行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九品中正法】,曹操摒弃了汉朝由地方推举孝廉的选才制度,曹操的想法是,在乱世应该用人唯才。人才的选用,要摆脱四书五经的桎梏,人才的征聘权,要收归中央,为了要替中央政府广纳人才,曹操还三次亲自颁布【求才令】。
九品中正,很快就呈现出了成住坏空的生命周期,各地人才,为了仕途的顺遂,竞相奔走于中央的名门,期望得到中正的认可,取得高阶的品秩。结果造就了魏晋清谈风气,沽名钓誉的问题,比汉朝还严重。
曹操自己十分的务实,厌恶虚矫的清谈与装模做样,所以他做了改革,废弃汉朝的孝廉选举与五经取士,想不到因果循环劫数难逃,他的九品中正法,反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虚矫清谈的时代。
九品中正法的影响很大,它形成了社会的门第阶级,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个门第的问题,一直要到唐朝的玄宗时代,才消退殆尽,唐朝以诗赋取士做为国家举才的主流,决定了传统门第的趋于没落。
而从董仲舒(前179-前104)到曹操,五经博士成住坏空的劫数周期,大约是320年,然而从曹操到唐玄宗,粗略估计,九品中正门第社会成住坏空的劫数周期,比较长些,大约是5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