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孩子上午还能说话,下午就处于濒死状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诗槐聊健康 2025-03-28 11:59:04

清晨的阳光洒在杭州市郊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45岁的李梅正忙着给儿子小杰准备早餐。小杰今年12岁,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个子不高却很有活力,脸上总是挂着笑。他是李梅的独子,也是家里唯一的“开心果”。李梅是社区医院的护士,丈夫老张在一家物流公司做司机,日子过得平凡却踏实。小杰从小身体不错,除了偶尔感冒发烧,没什么大毛病。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天会成为他们一家永生难忘的噩梦。

上午9点,小杰吃完煎蛋和牛奶,跟妈妈挥挥手,蹦蹦跳跳地出门了。他约了几个同学去小区旁边的羽毛球场玩。李梅叮嘱了一句:“别太拼,小心摔着!”小杰回头笑嘻嘻地说:“放心吧,我可是羽毛球高手!”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李梅心里暖暖的,没多想,继续收拾家务。

中午12点,李梅接到小杰同学的电话,声音里带着哭腔:“阿姨,小杰头痛得厉害,刚才还吐了,您快来!”李梅心头一紧,扔下手里的活就往羽毛球场跑。到了那儿,小杰已经躺在地上,脸色苍白,捂着头直喊疼,眼睛半睁半闭,像看不清东西。她赶紧抱起儿子,打车直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

下午2点,小杰被推进急诊室时,已经意识模糊,连话都说不下了。医生检查后紧急安排了CT,结果出来时,李梅腿都软了——颅内出血,情况危急,直接转入ICU。几个小时前还活蹦乱跳的孩子,怎么突然就到了生死边缘?医生告诉她,小杰可能得了颅内静脉窦血栓,一种罕见但致命的疾病。李梅听完,眼泪止不住地掉,她完全不敢相信,那个羽毛球场上甩头的瞬间,竟会引发这样的灾难。

一个孩子的“羽毛球危机”

在浙大儿院放射科主任赖灿的办公室里,这样的故事并不陌生。赖灿是个50多岁的医生,头发微微发白,眼神却格外坚定。他从事儿童放射介入治疗20多年,见惯了生死,却依然对每一个孩子的命运充满牵挂。小杰的病例让他印象深刻,因为这个孩子的病情起因竟是打羽毛球时的一次“用力过猛”。

“孩子家属说,上午还好好的,跟同学打球时用力挥拍,头往后甩了一下,之后就喊不舒服。”赖灿回忆道,“没多久,头痛加剧,视力模糊,送到医院时已经很严重了。”CT显示,小杰的颈内静脉受到挫伤,血流受阻形成了血栓,并迅速向上扩散到了颅内,导致颅内静脉窦血栓。这种血栓堵住了大脑的静脉回流,引发了颅内高压,甚至局部血管破裂出血。

“这种病来得太急了。”赖灿语气沉重,“上午还能说话,下午就可能濒死,从发病到危及生命,有时只有几个小时。”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一张血栓图片说:“这就是我们从孩子颅内取出的血栓,像个小堵塞物,却能要命。”

小杰的救治过程惊心动魄。常规的静脉溶栓药物效果不佳,赖灿果断决定启动儿童静脉窦血栓介入取栓术。手术中,他带领团队用细小的导管进入小杰的颅内血管,先溶解血栓,再用吸栓装置一点点吸出堵塞物。几个小时后,手术成功,小杰的生命体征终于稳定。ICU里,李梅握着儿子冰冷的小手,哭得喘不过气。她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普通的周末活动,竟差点让她失去唯一的孩子。

白血病孩子的“隐秘杀手”

如果说小杰的遭遇是个意外,那么14岁的小雨则是另一种典型病例。小雨是个文静的女孩,家住浙江台州,半年前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她一直在浙大儿院血液肿瘤内科接受化疗,父母辞了工作陪她治疗,家里花光了积蓄。好在化疗效果不错,小雨的病情逐渐稳定,头发也慢慢长了出来。她喜欢画画,每天在病房里画些小花小草,梦想着病好了能回学校。

可就在化疗进入第5个周期时,意外发生了。那天上午,小雨用了一种叫门冬酰胺酶的化疗药,下午突然喊头痛,还出现了癫痫发作。护士急忙叫来医生,磁共振检查结果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颅内静脉窦血栓栓塞症,伴随颅内出血。小雨的母亲瘫坐在地上,反复问:“她不是好好的吗?怎么突然这样了?”

赖灿解释,这种情况在白血病患儿中并不少见。“化疗药物、感染、深静脉置管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引发血栓。”他说,“小雨属于易栓症体质,她的血液更容易凝固,血栓堵住了颅内静脉,导致大脑缺氧和高压,情况非常凶险。”

时间就是生命。赖灿和血液科、神经外科团队迅速协作,再次实施介入取栓术。手术中,他们小心翼翼地清理血栓,避免二次出血。几个小时后,小雨脱离危险,转回普通病房。母亲抱着她哭了整整一夜,而小雨醒来后,虚弱地问:“妈妈,我还能画画吗?”那一刻,病房里的每个人都红了眼眶。

什么是“颅内静脉窦血栓”?

听到这儿,你可能好奇:颅内静脉窦血栓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可怕?赖灿用通俗的话解释:“简单说,就是大脑里的‘排水管’堵住了。”大脑有动脉供血,也有静脉负责把用过的血排出去,这些静脉汇集到颅内静脉窦。如果血栓堵在这里,血液回流受阻,大脑就像被‘水淹’了一样,会出现颅内高压,甚至引发脑梗死或出血。

这种病在儿童中并不常见,但后果严重。发病时,孩子可能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癫痫等症状,严重时会昏迷甚至死亡。更可怕的是,它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等到家长察觉不对,往往已经晚了。

哪些孩子容易得这种病?赖灿总结了几个高危因素:

易栓症体质:有些孩子天生血液容易凝固,可能与遗传有关,比如抗凝蛋白缺陷或凝血因子异常。白血病等血液病:化疗药物和疾病本身可能诱发血栓。外伤或感染:像小杰这样,颈部受伤也可能引发血栓。家族史:家里有人得过血栓的孩子,要格外小心。

“这种病防不胜防,但也不是完全没办法。”赖灿说,“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

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希望

好消息是,随着医学进步,像浙大儿院这样的顶级儿童医院,已经掌握了儿童静脉窦血栓介入取栓术。这项技术通过导管直接进入颅内血管,溶解并吸出血栓,成功率很高。赖灿自豪地说:“我们已经救回了5个这样的孩子,每一个都是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

比如小杰,手术后恢复得不错,半年后又能挥拍打球,只是动作不敢太猛了。小雨也在继续化疗,画画的手艺越来越好。她还给赖灿画了一张肖像,歪歪扭扭的线条里满是感恩。

但赖灿也坦言,能做这种手术的医院还很少,尤其是在儿童领域。“设备要求高,医生技术要求更高,不是每家医院都能开展。”他呼吁家长提高警惕,如果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呕吐,尤其是受伤或用药后,一定要尽快就医。

写在最后:警惕身边的“隐形危机”

小杰和小雨的故事,只是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冰山一角。这种病虽然罕见,却能在几个小时内夺走孩子的生命。它提醒我们,健康不是理所当然,孩子的每一次“不舒服”都可能是求救信号。作为父母,多留心、多了解,或许就能多一份安全。

赖灿常说:“医学的意义不只是治病,更是给家庭保留希望。”看着小杰重新跑跳、小雨拿起画笔,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了解这些知识,不仅是科普,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参考文献:

赖灿等,《儿童颅内静脉窦血栓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2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22。《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1。



0 阅读:395
诗槐聊健康

诗槐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