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超2000亿元」基金争相设立

书构投资 2024-09-10 20:20:45

机构投资者评论Institutional Investor Review:资本向善 专业求真 有温度 有态度

出品 | 机构投资者评论II综编

尊重原创,抵制洗稿,违者必究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等请联系后台

IIR防丢失备用公众号:IIR_Backup

今日(9月9日),在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第十七届)”(“浦江创新论坛”创设于2008年,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论坛设立长期主题“共享创新共塑未来”,2024年论坛时间为9月7日至10日)上,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了《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发〔2016〕16号,以下简称“《实施若干规定》”)(1996年5月15日发布,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2015年8月29日修订)的要求,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报告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2017年以来,科技部、财政部积极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制度,并作为常态化任务每年持续推进。

IIR注:(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官方发布)根据《实施若干规定》(五),“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按照规定格式,于每年3月30日前向其主管部门报送本单位上一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的年度报告,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每年4月30日前将各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报送至科技、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信息管理系统。年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1.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总体成效和面临的问题;2.依法取得科技成果的数量及有关情况;3.科技成果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情况;4.推进产学研合作情况,包括自建、共建研究开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情况,签订技术开发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情况,人才培养和人员流动情况等;5.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和奖惩情况,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收入及分配情况,对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奖励和报酬等。”

最新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通过对4028家高校院所的统计发现(不同年度数据对应的高校院所数不同),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不断攻坚克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屡创新高。

报告数据显示,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由2019年的1085.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054.4亿元,当年到账金额由2020年(2020年之前没有统计技术开发、咨询、 服务方式的到账金额)的811.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352.7亿元。高校院所实施的转化项目数量也较快增长,以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项数由2019年的43.3万项增长到2023年的64.0万项。

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截至2023年底,1038家高校院所成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转移机构,高校院所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近1.79万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趋向专业化。

产学研合作方面,截至2023年底,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和转化服务平台数量达到19574家。这些机构和平台不断吸纳聚合各方资源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促进科技成果供需有效对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转化区域看,约60%的科技成果通过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方式实现本地转化,为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转化领域方向看,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集中在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领域,占3种方式2023年总合同金额的73.7%。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技术及资本等多要素的共同作用。

IIR研究院持续追踪高校教育基金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政策及趋势。此前,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投入高等特点,传统投资机构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早期项目普遍缺乏热情。

近年来,在政府、高校及校友群体的共同推动下,高校院所逐步拆除“围墙”,打通创新孵化链,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与商业落地间的正向循环,并实现了量的跃升和质的突破。

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2015年以来,清华大学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与成果转化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为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简称“OTL”)、技术转移研究院、校地合作办公室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

清华大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典案例之一,是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师生共同创立的深鉴科技。

深鉴科技创始人汪玉教授、首席执行官姚颂、首席科学家韩松,及首席技术官单羿均出自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深鉴科技创立之初,获得了清华大学校友系投资人——金沙江创投原合伙人张予彤(张予彤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及清华大学校友系投资机构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之一张震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工学、法学双学士及管理学硕士学位)的天使轮投资。2018年,赛灵思3亿美元收购深鉴科技,清华大学获得现金收益分配,取得很好的项目回报,并收到深鉴科技创始团队的捐赠,成就一段佳话。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推动成立,由汪玉发起并担任董事长,汪玉学生夏立雪担任公司CEO的算力运营商无问芯穹(Infinigence AI),才创立仅仅14个月,就已累计融资近10亿元,投资方超过30家(9月初最新宣布近5亿元A轮融资)。

近期,在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深化合作的协议框架下,四川省国资委牵头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首期目标规模30亿元),积极推动清华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开辟省校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模式。

而清华大学的“隔壁”——北京大学,则在几年前组建了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元培基金”(2021年1月正式设立,2021年3月完成中基协备案,“元培基金”由一家券商系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该基金注册规模10.02亿元,存续期最长可达12年)。

元培基金由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即“北京科创基金”)等机构共同发起设立;截至2024年4月,元培基金先后审议通过50多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项目50余个,总投资金额近9亿元,60%左右的项目落地北京。其中27个项目为北京大学教职工及北京大学校友项目,占比达56%,投资总金额4.01亿元。

此外,据IIR研究院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包括上海交大、复旦、西湖大学、香港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与各地国资、高校校友等合作设立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校友创新创业的早期科创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见下方IIR研究院梳理图表)。而多所香港大学,更在积极协同内地资源,推动科创项目在“大湾区”等地落地转化,为内地注入港澳新资源新要素,也推动香港与内地共同构建更完备和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科产业链。

IIR注:如刚刚过去的9月3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揭牌;9月8日,“香港中文大学—杨浦周暨上海中心成立一周年发布会”上,首批五个科研转化项目入驻“创博港上海基地”(2023年8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在上海杨浦区成立,成立典礼中,香港中文大学和上海杨浦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包括医疗分析功能工具、定制化柔性穿戴式康复外骨骼及脑机界面技术、微型机械人全自动化体外检测平台等。

0 阅读:0

书构投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