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这一描述将低空经济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
中国政府将低空经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这一新兴产业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培育新兴产业地位:将低空经济与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并列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表明政府对低空经济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意味着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产业引导等方面,会将低空经济作为重点领域给予支持,为其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产业生态。打造新增长引擎:强调低空经济是新增长引擎,意味着政府期望通过发展低空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这也预示着政府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加大投入,推动低空经济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一、政策定位与发展目标战略定位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低空经济纳入“新增长引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空天科技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目标短期(2024-2025年):推动低空飞行器商业化试点,完善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中期(2025-2030年):形成规模化应用场景,建成全球领先的低空产业链。长期(2035年远景):实现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深度融合。

二、重点发展方向与任务基础设施建设低空飞行网络:规划建设“低空航路”,推动多层级起降点(如无人机机场、eVTOL垂直起降场)布局。数字化支撑:构建低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UTM),实现空域动态化、精细化管控。核心技术突破关键领域:新能源航空器(氢能/eVTOL)、高精度导航、无人驾驶技术、电池与材料轻量化。产学研协同: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成立创新联盟,突破“卡脖子”技术。应用场景拓展民生领域:无人机物流配送(重点覆盖农村与偏远地区)、医疗急救、城市空中交通(UAM)。产业领域:农业植保、电力巡检、地理测绘、应急救援。新兴业态:低空旅游(如飞行体验、景区观光)、智慧城市管理(交通监控、环境监测)。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深化: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扩大“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简化飞行审批流程。分类管理:划分管制空域、报告空域和监视空域,逐步开放120米以下空域资源。

三、政策支持措施法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明确适航认证、数据安全、责任划分等规则。推动国际标准接轨,参与全球低空经济规则制定。财政与金融支持中央财政设立专项基金,对核心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支持低空经济企业通过科创板、REITs等融资。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低空经济示范区”,如深圳(无人机)、合肥(eVTOL)、成都(通航制造)等产业集群。推动跨区域空域资源协同,建立“城市群低空经济走廊”。安全与风险防控建立低空飞行安全监控平台,运用AI、区块链技术实现飞行全程可追溯。加强反制技术研发,防范“黑飞”与网络攻击。

四、潜在经济与社会影响经济效益据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新材料、芯片、通信等)协同发展。创造百万级就业岗位,涵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等领域。社会价值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如偏远地区物流配送时间缩短50%以上)。助力“双碳”目标,新能源飞行器可减少传统航空碳排放30%-50%。国际竞争中国在无人机(大疆、亿航)、eVTOL(峰飞、沃飞长空)等领域已具备先发优势,政策加持下有望主导全球标准制定。五、挑战与应对建议主要挑战空域资源分配矛盾、技术标准不统一、公众接受度不足、隐私与安全风险。政策建议建立“军民融合”空域协调机制,推动立法与试点同步;加强公众科普,探索保险机制分担运营风险。六、总结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低空经济的规划体现了“技术驱动、场景牵引、制度护航”的顶层设计逻辑,未来将通过政策红利释放市场潜力,推动中国在全球低空经济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在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从中央到地方,支持低空经济的政策密集出台。例如,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统筹空域管理改革与法规完善;各地也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积极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形成了 “央地协同、场景驱动” 的发展格局。企业需关注地方试点政策(如深圳、湖南已出台专项支持),聚焦细分赛道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