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2日,叶剑英在赣州下达了进军广东的命令。
邓华的15兵团奉毛主席及朱总司令之命,与陈赓的第4兵团紧密合作,英勇战斗。
在陈赓和邓华强强联手的攻击下,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胜利。
一时间,广州的解放成为了全国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焦点话题。
作为15兵团的司令员,邓华的照片也被刊登在了报纸上。
四野12兵团46军当时驻扎在湖南,得知胜利的消息,战士们都无比喜悦。
尤其是一个名叫邓贤诗的小战士,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眼泪止不住地流。
战友见状,纷纷上前关心询问。
邓贤诗便指着报纸上邓华的照片,哭道:“这个人是我的父亲!”
邓华周围战士们听了,皆是一副不可置信的神情,都觉得他在做梦。
毕竟每次说起身世时,邓贤诗都会说自己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
指导员听说此事,也认为邓贤诗是昏头了:“别乱说!这可是邓华司令!”
见众人不信,邓贤诗便掏出了一张老相片。
照片上的青年也就十几岁的模样,眉眼与如今年近四十的邓华司令非常相像。
而这张皱巴巴的泛黄相片,背后还有一段被邓贤诗藏在心底的往事。
舍家为国,父子分别邓贤诗出生在湖南郴县,一岁那年,他的父亲离家从军,从此再无音信。
母亲邱晴娥一个人含辛茹苦地将他拉扯大。他十岁那年,母亲久病成疾,也撒手人寰。
邓贤诗是见过父亲的,但那时他年纪太小,什么都不记得。
母亲只告诉他,他的父亲名叫邓多华,是一名共产党员,上了井冈山。
除此之外,他对父亲一无所知。
直到母亲去世之前,把一张发黄的照片交到他手里,他才终于知道父亲长什么样子。
邓贤诗长大后,也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
一方面是参军报国,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寻找父亲的下落。
指导员听完他的经历,再看着他拿来的照片,决定将此事上报。
他将邓贤诗的情况写成一份书面材料,连带着照片一起,递交给了上级。
最后,这份材料被送到了4军长詹才芳那里。
詹才芳看过后,不敢擅自做主,他当晚就驱车赶往12兵团司令部,交由肖劲光司令来决定。
肖劲光肖劲光和邓华是老战友了,的确曾听说过邓华有一个儿子。
看这份材料中交代的,祖籍、年纪、照片上的样貌,也都和邓华非常相近。
只是邓贤诗非常肯定地表示,他的父亲名叫“邓多华”。
见肖劲光拿不准,詹才芳便说道:“我刚才也是看到这一点,有些怀疑。不过,邓司令是不是改过名字?”
于是第二天一早,肖劲光就直接给15兵团司令部打了一个电话,开门见山问邓华:“你是不是改过名字?”
邓华一愣,不明白肖劲光怎么突然问这个,只如实回道:“是改过名字。原来叫‘邓多华’,参加革命后就改叫‘邓华’了。”
邓华肖劲光一听这话,心里激动,想要把好消息告诉他。
可转念一想,父子俩分别二十几年,还是让邓贤诗亲口来讲比较好。
因此他立刻叫人转告邓贤诗,叫他写一封信给邓华。
“邓华司令员您好,我是四野12兵团46军的一名战士。我的母亲名叫邱青娥,临终前母亲给了我一张父亲的相片,和我在报纸上看到的您的样子很像。我觉得您就是我的父亲邓多华……如果是真的,请您给我回信,谢谢。”
肖劲光收到信后,很快就派人送去了广州。
邓华看到信和照片后,瞬间激动不已。
因为不只是邓贤诗一直在找父亲,多年来,邓华也一直在寻找儿子的下落。
别妻离子,投身革命邓华原名邓多华,字实秋,湖南郴县永宁乡人。
1910年,他出生在当地的一个名门望族,书香世家。
邓华之父邓养源,二十岁中秀才,在衙门工作了半年,就请辞回家。
即使被举荐为知县,他也坚持要回家坐馆,当个教书先生。
邓养源是当地首富,又有才学,可他不想做官,只一心要干革命。
在大革命期间,邓养源就把自己的一处屋子给了农民协会,用来办公。
邓华自幼聪慧,勤勉好学,再加上受到了父亲开明的教育,因此思想进步。
15岁那年,他到长沙求学,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读书。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也积极参与了学生们组织的爱国救亡运动。
1927年3月,17岁的邓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去湖南省的党校学习。
转年,工农革命军第7师组建,邓华就在政治部任组织干事,参与了湘南起义。
不久后,书生模样的他,就跟随着革命队伍,上了井冈山。
而在这之前,邓华就已经娶妻生子了。
郴县永宁乡的邱家和邓家,在明清时期都是这一带的名门望族。
两家是世交,一直都有联姻的传统。
15岁的邓华奉父母之命,娶了邱家的邱青娥为妻。
邓华那时候在外求学,一心只想要参加革命,根本不想那么早就要成家。
更何况他是在新思想的浸润中长大的,无法接受封建包办婚姻。
但是他那时无法忤逆家中长辈,只得被迫结婚。
起初,邓华对这段婚姻是非常反感的。
但在与妻子的相处中,他发现邱青娥亦是一个思想开明的女子。
1927年,邱青娥生下一个儿子,邓华欣喜不已,给儿子取名“邓贤诗”。
可那时候,邓华已经入党,投身革命,与家人聚少离多。
久经战阵,百炼成钢1928年3月,邓华辞别妻儿上井冈山,加入了革命队伍。
邓华参加红军后,第一个职务是第7师政治部组织干事。
1940年3月,邓华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司令,率领军民参与了百团大战。
期间共进行战斗9次,歼灭了敌人500多名,得到了聂荣臻司令员的表扬。
聂荣臻1941年,邓华被调到了第四军。
那时候,华北日军主攻八路军的敌后根据地。
而第四军分区所在地,是土地肥沃的粮仓,更是日军掠夺的重点。
聂荣臻让邓华镇守在这里,足见对他的器重。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邓华出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后来又任辽吉军区司令。
他领导当地人民群众,肃清了地方上的匪患。
1947年6月,辽吉纵队与一纵配合,向四平发起了攻击。
邓华不惧强敌,率部与敌军三万多名守军激战十多个昼夜,歼灭敌军近5000人。
1948年3月,邓华再次率部攻打四平。
解放军以其两个纵队的绝对优势,全歼敌人,迅速解放四平。
1947年9月,邓华奉命率领辽吉纵队进军辽西。
邓华率领部队展开长途奔袭,包围法库,发动猛烈进攻,一举歼灭了守城的敌一七七师。
随后,他又借着突如其来的大雪,闪电般一连攻下了五城一镇,歼灭了敌人三个师。
辽吉纵队因此先后两次,受到总部的嘉奖。
这一次作战,也可见邓华审时度势,灵活、果敢的军事指挥才能。
在解放锦州的战役中,邓华积极献计。
推翻了林彪围点打援的部署,而是以六个纵队向锦州挺进,迅速占领锦州。
最终只用31个小时,我军就大破锦州,全歼守敌十万余人。
在此次战役中,邓华的部队是第一个打进核心阵地的。
这对迅速攻克锦州,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1949年1月4日,邓华又率领七纵和其他几个部队,冲破了国民党的防线。
与三个纵队会合,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消灭了敌军十三万余人,一举解放了天津。
1941年,邓华出任晋察冀第四分区司令员时,作家周而复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对他进行了深度采访。而后他撰文《邓华断片》,文曰:
“邓华司令员文静且勇敢,严肃且活泼,冷峻且热情,沉着且坚韧。
面相清秀,双眼有神,身材瘦高,言行举止很斯文。
他是一个读书人,可在战场上,他又如猛兽一般勇敢机敏。
文人和武士的两种气质,在邓华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荣辱不惊,自力更生邓华从一个小小的红军战士,百炼成钢,最终成为了兵团司令。
这些年来他为国奋战,戎马未休歇,很少有时间能顾得上自己的小家。
一开始,他与家乡的妻子还偶尔能有书信联系。
但到了1937年时,寄出去的一封家书就一直没再收到回信。
那时邓华是115师独立团的政委,前线吃紧,他也无暇顾及自己的事情。
抗日战争结束后,邓华也曾回过一趟湖南老家。
只是祖宅破败,妻子病逝,儿子也不知去向了。
为了寻找儿子的下落,邓华曾联系过各地的老战友,拜托他们帮忙留意。
可是几年过去,也一直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如今收到了儿子写来的信,邓华欣喜万分,连夜赶往湖南衡阳46军的驻地。
在詹才芳的办公室里,分别二十多年的父子两人终于相见。
邓华很早投身革命,没能陪伴儿子长大;邓贤诗那时年幼,也没有与父亲相处的记忆。
但父子间的血脉亲情,大概是时间与距离都无法阻挡的。
二人一见面就红了眼睛,紧紧拥抱,激动不已。
邓华知道,自己这些年来南征北战,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乡的发妻和儿子。
邓华有意想要补偿,但邓贤诗却坚持要回到自己的部队去。
他是46军的战士,不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司令员,就得到什么优待。
听到儿子能这样讲,邓华十分欣慰。
戎马一生,邓华始终是荣辱不惊,甚至是名利皆忘的。
他不仅是这样要求自己,更是严格教育后辈儿孙。
自力更生,谦虚低调,可以说是邓家的家风。
抗美援朝战争时,邓华自入朝之后,便担任了第一副司令和第一副政委的职务。
然而第五次战役刚开始,他就给中央军委发去了电报:希望由陈赓担任第一副司令,宋时轮担任第二副司令,他自己则任第三副司令。
彭德怀司令知他胆大心细能打仗,是个难得的将领。
如今见他主动让贤,很是感动,坚持要求他留任。
邓华胸怀坦荡,亦无意于名利。
1955年,邓华被授予上将军衔。
先后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四川省副省长、中央军委委员等要职。
而他的长子邓贤诗一直自立、低调。
从一名普通战士转业后,就被分配到一处单位做普通工人。
邓华生活勤俭,一生淡泊廉洁,公私分明。
无论在什么部门工作,他从未花过公家的钱,也从没有利用职务来谋私。
刚到沈阳军区的时候,他被安排住在原来日本关东军司令的宅邸。
可邓华觉得那房子太大,给他住浪费了,便找人改成了招待所,自己住进了一间小房子。
邓华共有二子四女,侄子侄女也很多。
对自己的子女还有亲属,他总是严格要求。
他总告诫孩子们,要谦虚做人,要有一技之长,自力更生,不依靠父母,不向组织提要求。
他位居高位,却从不许子女、亲属因此搞特殊:“一人做官全家沾光”这样的事,绝不允许发生在邓家!
邓华在广州养病时,侄子邓贤刚由于子女众多,在农村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因此,他特地带着孩子们到广州探望邓华,想让邓华帮他们在城里安排工作。
只是他刚一开口,就被邓华严词拒绝了:“你们都是革命的后代,农村里面也是革命阵地,哪一个地方都是革命,你回去以后要努力。不要有困难就去找政府,要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自力更生。”
参考文献
[1]苏振兰, 张贵平. 一代名将邓华[J]. 党史博采(纪实)
[2]叶青松.第五十四罕首任军长丁盛[J].中外书摘
[3]苏振兰,张贵平.一代名将邓华[J].党史博采(纪实)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