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不成功的托孤:皇帝尸骨未寒,托孤大臣就变脸废了幼主

寻根拜祖 2025-01-29 15:58:57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十三日,后晋的皇宫内安静得怕人,望着奄奄一息的晋高祖石敬瑭,侍从们连大气也不敢出,生怕喘息声就能把皇帝震驾崩了。

石敬瑭的双唇吃力地拉开了一道缝,喉咙里却发不出一点声音。心领神会的侍从急忙轻声问道:“陛下是要召见冯司徒吗?”

石敬瑭的眼皮微微闭合,算是肯定。

想当年,石敬瑭堪称骁将,在刀山血海里滚爬了一辈子,从一名沙陀骑手成长为后唐帝国的擎天柱,又从河东起兵打败后唐末帝李从珂,建立了后晋帝国。那时候的石敬瑭是何等的雄武,如今不过50岁的他竟然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冯道明白,皇帝的大限到了,今晚怕是托孤之夜。

如果让石敬瑭说出一个最信任的人,他肯定会脱口而出——冯道。说起来也怪,冯道只是一个降臣,侍奉石敬瑭也才六年,就把这个沙陀人迷得一愣一愣的,用史书的话来说就是“当时宠遇,无与为比”。

当然,冯道也不是白给的,他确实有才华,他所侍奉过的主子们无一例外都对他青眼相加。假如石敬瑭有命,在冯道的辅佐下,或许又能留下一段君臣相扶相持,建功立业的佳话。

很遗憾,历史没给他俩足够的时间,今晚石敬瑭就要大行了。

对一个皇帝来说,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江山社稷,对石敬瑭来说,他更是如此,因为他的接班人才4岁。

50岁的皇帝,皇子身上的奶味还没脱尽,石敬瑭想当晚育标兵呐?

说起来真够糟心的,老石其实有七个儿子,那些年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崛起,付出的代价却是儿子们被对手一个个砍瓜切菜,仅剩下幼子石重睿。

这就是那个血腥时代的“特色”,石敬瑭其实一点也不孤单,后来的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比他还要惨,儿子们被砍得光光,只好把皇位传给了老婆的侄子柴荣。

更让石敬瑭糟心的是,他的后晋帝国就是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舢板,外部契丹人虎视眈眈,内部藩镇将领磨刀霍霍。可以预料,奶娃子石重睿都不够人家塞牙缝。

不过,石敬瑭从汉文化的精髓中看到了一丝曙光——皇帝年幼没关系,只要找到合适的辅政大臣,坏事反而会变成好事。比如周公之于周成王、霍光之于汉昭帝,不都是千古佳话吗?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石敬瑭身边就有这样的“周公”、“霍光”,他便是冯道。

石敬瑭已经不能说话,他目视冯道,眼神里流露出说不尽的牵挂。

在侍从的示意下,石重睿走到冯道跟前,对他行了一个大礼,着实把冯道吓了一跳。

“使不得,臣吃罪不起……”冯道慌忙躲避。

“司徒大人不必慌张,这是陛下的意思。”侍从解释道。

冯道一愣,扭头目视石敬瑭,只见他微微颔首。其实这一幕都在冯道的意料之中,只是作为臣子,需要表现出该有的谨慎和卑微,如此而已。

于是冯道坐定,接受了石重睿的大礼。礼毕,石敬瑭用尽全身的力气抬起手臂,指着石重睿,右移向冯道。侍从明白了,立刻抱起石重睿,将他塞进冯道的怀里。

这一幕似曾相识,“周公负成王图”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嘛,皇帝这是要将幼主托付给自己了。

“陛下!”冯道搂着石重睿哭拜于地,“臣何德何能,受此恩惠。”

短短的仪式耗尽了石敬瑭的最后一点精气,他瘫软在榻上,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脸上挂着一丝笑意。

有冯道的承诺,石敬瑭没理由不放心,要知道,在这之前,城头变幻大王旗,皇帝流水线批量出产,但无论谁当皇帝都拿冯道当块宝,由他辅佐石重睿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冯道发挥了雷厉风行的作风,他擦干眼泪转身出宫,直奔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尉景延广的府邸。

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后梁、后唐、后晋的皇帝们都学乖了,在限制藩镇权力的同时,大力扩充由皇帝直属的亲军侍卫,让这支队伍成了最强大的中央军。

都指挥使就是亲军侍卫的最高统帅,景延广就是后晋的刀把子。

很显然,冯道这是要联合景延广,一文一武,牢牢控制朝局,替小皇帝看家护院。

景延广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当冯道说出下面这句话时,被惊得外焦里嫩。

“国家多难,宜立长君。”冯道面无表情。

什么?景延广使劲搓揉耳朵,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冯老头刚刚接受遗诏,以辅政大臣的身份拥立幼主,怎么又跑出个“长君”?皇帝就剩一个幼子了,哪来的长君?

冯道嘴角上扬,你忘了吗?郑王也是陛下的儿子。

景延广这才缓过神来,您老说得对呀,既然陛下将大事交给了您,末将自然以阁老马首是瞻,共推郑王为新主。

怎么又冒出来一个郑王?他是什么人呢?郑王叫石重贵,时年28岁,他原本是石敬瑭的侄子,后来被石敬瑭收为义子。冯道的意思是,义子也是子,何况他本就是石家的人,子承父业,石重贵也有资格参与竞选。

可问题是,冯道已经接受诏命,辅佐石重睿,这会儿石敬瑭的身体还没凉透,他怎么就食言了呢?

冯道说“国家多难,宜立长君”,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自从大唐灭亡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的年代,后唐灭了后梁,后晋又灭了后唐。不过,石敬瑭为了龙椅,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不惜自称儿皇帝,认年龄小他一代的耶律德光为父,还将燕云十六州拱手相让,这才换来契丹人对他的支持。

等石敬瑭坐上龙椅后才发现自己四面楚歌,一方面“耶律爹”胃口太大,不断索拿卡要,压得他喘不过来气。另一方面,大臣们对石敬瑭不服气,更因为他的引狼入室行径而看不起他,尤其是那些拥有兵权的武将们开始离心离德,叛乱不断。

所以,后晋就是个驴粪蛋子,看着光鲜。冯道认为,一个幼主,根本不适合这种多灾多难的时代。

石敬瑭以为有冯道辅政就可以解决问题,可冯道不这么想,比如眼前的景延广就是个大麻烦。

文官只有在正常秩序中发挥才智,可是如果“秀才遇见兵”,一介书生怎么能抗得过糙哥?如今的后晋,藩镇将领三心二意,中央军掌握在景延广手里,他要是唱反调,冯道不被火烤了就算万幸,辅政?呵呵。

麻烦的是,景延广与石重贵交好,打心眼里不会支持石重睿。这就麻烦了,如果他与石重贵勾结在一起,别说一个冯道,十个也不顶用。

与其如此,还不如明智一点,抢在景延广之前,捞个拥立之功。

冯道就这么没底线吗?好歹是个文人雅士嘛。底线?呵呵,当世很多人都看不懂冯道,石敬瑭眼拙了,对冯道来说,他有独特的价值体系。

冯道有个“亲切”的昵称——十朝元老。冯导一生侍奉过四朝十位皇帝,即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如果再加上燕王刘守光和契丹耶律德光,他的主子多达十二位。

这位官场不倒翁有一项无人能及的生存技巧,谁来了都跪,无论谁灭谁、谁杀谁,反正谁拳头大他就跪谁,“百跪成精”,业务熟练得很。

所以,后来的史学家们恨透了冯道,有人骂他“忘君事雠,万世罪人”,有人骂他“最号老成,实最无耻”,总之,在人们的眼中,冯道就是个毫无底线的无耻小人,吕布见了他都觉得自己很高大。

这样的人怎么会忠于对石敬瑭的承诺?

不过,咱也得替冯道说一句公道话,在那个变幻无常的年代,“忠”和“愚忠”很容易混淆。请问,那些个政权,那些个皇帝,谁能代表正义?说不清嘛,既然说不清为何非要忠于他们?

冯道就是这么认为的,并且他找到了一个值得“忠”的对象,那就是天下生灵。冯道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这一点,不忠于皇帝,却始终将保护百姓放在第一位。所以,请为冯道点个赞。

当然,本文的主题不是讨论冯道的正与邪,而是“托孤”的是非问题。很显然,石敬瑭的托孤就是个大笑话。

那么,冯道选择了石重贵是否正确呢?呵呵,同样也很失败。

这个石重贵,刚刚灵前继位,就一眼瞄上了嫂子,这家伙竟然当众行猪狗之事霸占了嫂子。如此德行败坏的家伙,不知道冯道为何就看上了他。

石重贵还是个贪财的家伙,这家伙不顾天灾,多次守寡民脂民膏,以至于在他的治理下,境内饿殍千里,群盗四起。即便国家面临破产,他却还要大兴土木,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

石重贵唯一“让人称道”的是敢对抗“耶律爷爷”。

小伙子血气方刚,对契丹坚持“称孙不称臣”,甚至不惜为此跟契丹人刀兵相向,英雄气概十足。

真的是英雄吗?我倒以为他这是莽汉之举。

以后晋的实力,根本无力对抗契丹,石敬瑭也做不到,所以他才委曲求全,对契丹人卑躬屈膝。石重贵有那个本事吗?

结果证明他没有,既然如此,所谓的“英雄气概”跟自杀有什么差别?

不过其然,在石重贵一系列作死的操作下,后晋终于被契丹灭亡了,石重贵一家老小被契丹人俘虏到冰天雪地的黄龙府。眼见妻女们被契丹人霸占凌辱,石重贵懊悔不已。

由此可见,冯道在选择石重贵时也走了眼,跟石敬瑭一样,托非所人。

0 阅读:39
寻根拜祖

寻根拜祖

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