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高收益还保本?刚性兑付被叫停,金融监管总局对信托出手了

新的时候呀 2025-04-22 14:04:50

年化12%,保本保息!

这样的信托广告,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了。金融监管总局一纸令下,要求信托公司彻底打破刚性兑付。这意味着什么?你买的理财产品,可能连本金都拿不回来!

2023年信托业风险项目规模突破6000亿。某头部信托公司的一款地产项目,实际回收率不足30%。但神奇的是,这些产品仍在以"稳健收益"的名义热卖。监管这次出手,就是要终结这场危险的游戏。

为什么刚性兑付必须打破?

道理很简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信托公司不是印钞机,年化12%的高收益从哪来?真相是:很多项目本身风险极高。某信托经理私下透露:"有些地产项目的风控报告,连我们自己都不信。"但为了规模考核,这些产品照样被包装成"低风险"推向市场。

更可怕的是"滚雪球"式运作。

新客户的钱还旧客户的利息,这个把戏在P2P时代就玩过。如今一些信托公司如法炮制,通过不断发行新产品来维持刚兑。监管数据显示,某信托公司存量产品中,40%都是借新还旧。这不是理财,而是标准的庞氏骗局!

既然风险这么大,为什么还有人买?因为风浪越大,鱼鱼越贵!

答案就藏在人性里。投资者总觉得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棒。某银行私行客户坦言:"我知道有风险,但之前都兑付了..."这种侥幸心理,正是悲剧的源头。2018年资管新规就已明确打破刚兑,但直到今天,仍有信托公司在偷偷承诺"保本"。

监管为何现在才动手?

因为代价已经承受不起。房地产暴雷后,信托业不良率飙升至8.7%。如果继续刚性兑付,系统性风险一触即发。但问题在于,监管很难逐个核查每款产品。某地方监管人士透露:"一个信托经理同时管20个项目,风控全靠自觉。"

打破刚兑会引发赎回潮吗?

短期阵痛难免。某信托公司三天内遭遇150亿赎回。但长远看,这才是对投资者真正的保护。就像证监会前主席肖钢说的:"刚性兑付是毒药,迟早要命。"现在不痛,将来会更痛。

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首先,放弃"保本"幻想。真正优质的项目,根本不需要承诺刚兑。其次,看清资金去向。某央企信托负责人建议:"要问清具体投向,别被'综合理财'糊弄。"最后,分散投资。信托占比最好不要超过金融资产的30%。

这场改革没有回头路。

从P2P清零到信托新规,中国金融市场正在挤掉最后的泡沫。阵痛过后,留下的才是真正健康的生态。正如一位老投资人所说:"当所有理财产品都不保本时,市场才算真正成熟了。"

记住:承诺刚兑的12%收益,和明抢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一个用温柔刀,一个用霸王枪罢了。

0 阅读:823
新的时候呀

新的时候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